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解读"奔奔族"和奔奔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奔奔族"的典型形象,运用社会亚文化理论解读奔奔亚文化.认为奔奔亚文化体现了部分青年人对于社会结构的认知,是一种具有复合型文化属性的文化结构,代表了一种现代大城市人的社会性格取向.在转型社会和现代性的背景下,这一亚文化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2.
媒介环境的变迁对青年亚文化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取向经历着由"亚文化"向"后亚文化"乃至"亚文化资本"的嬗变。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以技术和情感为代表的多重逻辑牵引着青年亚文化的诞生与演进,呈现出一种符号狂欢的表征,且蕴藏其内的抵抗态度也由激烈渐趋走向温和。在这一文化抵抗过程中,"身份政治"的议题被日益凸显出来,但此时的青年亚文化仍未逃脱消费主义的收编。  相似文献   

3.
新媒介青年亚文化发展迅猛,影响力剧增,文化关系愈益复杂。主导文化与青年亚文化之间一方面存在对立、对峙以及隔阂的互斥关系,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形成了多样的"共情""融合"的互嵌关系。青年亚文化的圈层文化实践不断超越小圈子范围,其思维方式和组织行为持续向其他文化蔓延,在促进文化融合的同时,也加重了亚文化圈之间的撕裂,甚至引发文化间的冲突和极化,包括主导文化与亚文化之间、亚文化之间、亚文化内部等多重面向。研究还发现,在性别文化领域,当青年女性从"不可见"逐渐转向"可见"时,网络两性关系呈现紧张态势,性别文化已成为青年亚文化研究中的"显性"议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媒介技术、行政力量以及个人行动的综合作用,成为上述文化关系变化的重要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校园文化是我国近几年来兴起的一股教育管理思潮。在这本书中,作者围绕“教育活动属于一种文化活动”的基本观点,按照“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的逻辑思路,从文化的视野,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理论和知识,具体阐述了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亚文化系统——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校园环境、校园群体、校园风气、校园规范与舆论、校园时髦现象、校园文化生活等),把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都视为一种文化现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正是在这种文化  相似文献   

5.
青年亚文化是伯明翰学派和早期英国文化研究的研究重点.伯明翰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是社会结构出现矛盾的产物,是为了抵抗资产阶级的霸权和解决父辈文化和主导文化之间尚未解决的问题.在青年亚文化理论的阐释模式从"世代模式"到"结构模式"的转变中,伯明翰学派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必须充分认识"腐败亚文化"的危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腐败亚文化"是由社会学中"亚文化"这一概念衍生而来,特指腐败群体乃至全社会在对待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畸形的、扭曲的、反主流的判断、认知以及价值观等等.腐败亚文化从性质上讲属于一种反主流文化,也就是说,它的价值判断与社会应有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完全是背道而驰的,这种亚文化以自私自利为核心,以特权思想为载体,以享乐主义为表现,其外在的行为是认同和支持腐败行为及腐败现象,甚至亲身"实践"腐败,最终的结果是损害国家、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以满足个人暂时的私欲.腐败亚文化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历史学家吴晗说:"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腐败史."腐败亚文化就是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之下产生发展起来,形成了它自己独特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7.
校园文化是青年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但在大文化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校园是人生和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环,人生目标的确定、理想的追求、事业的方向、职业的选择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都在校园文化的熏染和教化中拉开序幕.校园文化不仅是人走向社会的序曲和前奏、师生之间的中介,而且是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社会道德等社会文化的投影、折射.对于共青团来说,重视和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是极其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搞好校园团的文化建设呢?围绕主旋律校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其认识的不一,文化建设的重点往往是各  相似文献   

8.
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类生活方式,内含了人的价值目标和生活方式.当今世界,人类已经步人到生态文明的全新发展阶段,这迫切要求人类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生态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也有自己的特质,表现出批判性和超前性,它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前进的方向,对主流文化起着巨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将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发展,因此,在这方面,它理应走在前面.本文试图借用学者佘正荣教授所提出的生态文化教养这一概念来为校园文化建构注入一些新鲜的元素,以滋养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入”,让他们具备生态文明时代所要求的必备素质.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慧 《理论月刊》2006,(2):157-159
校园文化,是广大师生在特定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集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为一体的、属于亚文化形态的一种有机复合体。加强对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对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造就高质量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从提升办学理念、明确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弘扬大学精神、营造科学、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优化文化环境、促使校园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组织、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能力,健全制度、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化等方面探讨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校园文化的诞生和传播基于青年人频繁而深层的心理互动和广泛认同,带着浓浓的情感色彩,校园文化的控制就带有明显的理性成份。但是这种理性的行驶通道是狭窄的。换言之,完全意义上的理性控制对于一种相对独立的亚文化,特别是对以高文化层次的年轻人为承载体,富于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校园文化来说是很困难的。但这不等于说校园文化是完全自由放任,不受约制的亚文化。任何一种设定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它从属于主体文化,是主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主体文化反映的是一个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或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及风俗习惯.社会是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人所组成,社会的每个阶层、每个群体均有与其他群体相异的地方.文化的差异则是不同群体间相互识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文化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利润为导向;军营文化以整齐划一、纪律严明为其显著特质;校园文化则荡漾着一种宽松、欢娱的气氛.为讨论上的便利起见,  相似文献   

12.
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对主流文化的颠覆、抵抗与疏离.动漫流行语成为探究中国青年亚文化心理症候的一种视角,"萝莉""伪娘""宅男"三个术语折射出青年一代的心理状态、生存境遇与交往方式.三者集中代表了青年亚文化的群体性认同的心理诉求和另类标榜的心理症候,有赖于主流文化、媒体文化和社会文化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加以规避和引导.  相似文献   

13.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亚文化,它的职能是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人们往往从实用的功利主义角度来理解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使高校校园文化在貌似轰轰烈烈的表面下渐渐显露出偏离其价值意义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4.
青年亚文化:文化关系网中的一条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媒介强势传播的文化语境中,青年亚文化的存在价值需要重新反思。青年亚文化的多样性而非一体性的存在充分表征了社会主导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宽容,这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具有典型后现代特征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以"恶作剧者"的身份进入社会总体文化,其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将对社会主流文化之间的裂隙进行有效的修补。青年亚文化的实践活动还不断地创生文化符号资源并向社会总体文化的其他类型输送这些资源,在共享中丰富现有的文化样态及存在方式,与此同时,青年亚文化还似鲶鱼,以其自身的创造性存在和文化活力不断地刺激和推动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创新与前行。  相似文献   

15.
《中国残疾人》2012,(6):26-34
正加强残疾人文化服务,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5月20日,第22次全国助残日,"文化"这个词语,因为这一天变得炽热和生动。村里乡间,社区街道,城镇省市……残疾人的文化之花在竞相绽放,残疾人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热潮也席卷过全国的每一个角落。  相似文献   

16.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始于1997年,研究对象从黑客亚文化、网络语言亚文化迅速扩展至所有青年亚文化现象,尤其以粉丝文化、恶搞文化等为多.但现有研究中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定义尚模糊不清,研究视域和价值取向在宽容同情的前提下呈正负两元对立的态势,研究采用的理论话语局限于英国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表现出单一、僵化、整体上明显滞后于网络青年亚文化个体和群体实践的窘境.基于网络新媒体传播的新兴青年亚文化,应该有更多元化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如此,方能更好地理解和分享今天的青年亚文化.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后亚文化语境下,亚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风格、抵抗、收编等对应关系与模式都发生了变化,网络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图谱,文化互动、融合的过程中充满张力。"90后"甚至"00后"亚文化群体对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并不是完全排斥与抗拒的,只是需要以他们的方式表达才能产生共鸣,因此当《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传统纪录片节目遭遇二次元文化B站,传统文化基因与互联网文化基因发生碰撞,传统文化在二次元的解构与建构中,产生了奇妙的文化融合,主流文化经历了一场文化裂变,在网络化的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内涵。在社群化传播的效应下,亚文化形态进入主流文化是对主流文化进入网络的一次文化逆袭。这对文化内容输出者重新思考平台及传播将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园文化(Campus Culture)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明传承和知识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地位日益凸现,其形式也更加繁荣。与美国相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也迥然不同。应该承认,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有着相对完善的管理模式,而且随着社会发展有力地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大胆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吸收其合理因素,有助于新形势下准确把握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向,营造积极向上、充满生机活力的高校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于扫黑除恶的政策解读、路径手段等研究颇多,但对黑恶势力犯罪亚文化形成这一根源性问题却鲜有问津。对黑恶势力犯罪亚文化的分析具有犯罪治理意义和刑事政策意义。厘清主流文化与犯罪亚文化之间的关系,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将历史与现实文化基因相结合,有助于形成具有问题意识的本土化的犯罪亚文化理论。我国黑恶势力犯罪亚文化是主流文化异化的结果,具有传统和现代文化基因,应从完善黑恶势力认定体系、挖掘正向传统文化基因、净化网络传媒环境、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四个方面予以治理。  相似文献   

20.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其核心由思维方式、价值趋向、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等所构成,又以校园内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和生活模式等为特征。21世纪是世界多元文化碰撞,互为交融的世纪。优化校园文化,使学生在内涵丰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成人、成才,是新世纪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