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六大报告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提出了我们党在近期的奋斗目标: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蓝图被描绘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此,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的奋斗目标。深刻地理解与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内涵,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和谐社会的性别关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琳 《理论导刊》2007,(12):100-101
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自从党的纲领性文献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论题以来,社会学、哲学、人口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领域的学者开展了热烈讨论,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理论见解,使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3.
韩立新 《理论视野》2013,(6):15-17,21
在十八大报告中,党中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必须坚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这两个目标。能够把这两个目标结合起来的一个重要契机是环境正义。我国现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体现环境正义原则的"公害补偿机制",以此来同时实现公平正义和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过程中提出,要"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延续了党的十六大报告以来关于"文明发展道路"的精神,又将不断开拓"文明发展道路"作为中国未来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民福祉的根本.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提出"文明发展"奠定人民幸福基石的思想观点,并从以下"三大选择"来论证.  相似文献   

5.
杨雄 《党政论坛》2005,(5):17-19
"和谐社会"是今年两会的关键词之一。建设"和谐社会"将关系到未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走向。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实际上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先提出的,十六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描述了六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与特征,"和谐社会"构想是其中之一,即"社会更加和谐"。尔后,党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和谐哲学"。"和谐哲学"的核心,在于倡导一种互助、合作、团结、和谐、稳定、有序的价值取向。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以"和谐哲学"为指导,把和谐作为一种根本和长远的价值目标,在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的矛盾运动中,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更加和谐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这个背景下,为探讨支撑未来社会的思想基础,不能不涉及教育。而教育的功能、目的、基本价值和培养目标,又都集中在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这样的基本问题上。因此,对文化  相似文献   

8.
姚强 《求知》2006,(8):40-41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来。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淮 《瞭望》2002,(5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什么是“更高水平的小康”?人们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比  相似文献   

10.
铨冕 《求知》2002,(11):40-4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重要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对国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的伟大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的十六大的主题。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  相似文献   

12.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服务群众中的作用",这是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对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新概括,是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自江泽民同志十六大报告  相似文献   

14.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 ,发展就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 ,而当代的发展理论已越来越充实了发展的内涵。发展当然主要是指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包含了社会、政治、文化、科教等全面的内涵。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不仅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目标 ,也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 ,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这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目标 ,站在了当代发展理论的最前沿。  相似文献   

15.
从十六大报告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 ,是一个认识上的新发展。其中 ,高度重视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以可持续发展对接生态社会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黄剑羽 《学理论》2013,(20):1-2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应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化科学发展观的四个"更加自觉","中国梦"的提出,就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的"自信"和"更加自觉"基础之上,我们要坚定"更加自觉地"以道路自信阐释梦想,"更加自觉地"以理论自信弘扬中国精神",更加自觉地"以制度自信凝聚力量。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过程中提出,要“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延续了党的十六大报告以来关于“文明发展道路”的精神,又将不断开拓“文明发展道路”作为中国未来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民福祉的根本。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提出“文明发展”奠定人民幸福基石的思想观点,并从以下“三大选择”来论证。  相似文献   

18.
和谐视野中党的制度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课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写入。"党内和谐"概念的提出是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在党内和谐的框架内,制度建设在其中起着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增进党内和谐、建设和谐政党,必须首重党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与野蛮粗暴地对待大自然相对立的一种伦理形态。而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单独作为一个部分来阐述,可见政府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个决策使我深受启发、备感振奋。然笔者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经过认真实际调查和对比之后,对延川县的"生态建设"颇感担忧。因此,从延川县的生态实际出发,结合党中央的政策指导,来谈论延川县生态治理的成绩和面临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20.
“战略机遇期”理论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坚 《瞭望》2003,(2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判断。然而,对于“战略机遇期”这个命题的合理性、实际意义、内涵性质与特点,至今在认识上仍有许多困惑。解决这些认识问题,对于把握战略机遇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