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不时从报刊上看到某厂某厂停产整顿的报道,很想模仿柳宗元,写一篇贺某厂停产整顿文。柳宗元写的是《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读过《古文观止》的人,大约都知道这篇书信体文章。文章说的是王参元本是一个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而多能的人,理  相似文献   

2.
梁衡 《学习导报》2011,(23):37-38
我一直认为,文章写作主要有两个目的: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文章最后作用于读者的或是思想的启发,或是美的享受,可以此多彼少,当然两者俱佳更好。文章的题材可以是多样的,有的便于表现美感,如山水;有的便于表达思想,如政治。  相似文献   

3.
梁衡 《学习导报》2011,(5):64-64
偶读杂志,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我代表团到印度洋岛国塞舌尔访问,见当地有一规定:房高不得超过树高。  相似文献   

4.
偶读杂志,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我代表团到印度洋岛国塞舌尔访问,见当地有一规定:房高不得超过树高。  相似文献   

5.
读好无字书     
秦中 《学习导报》2009,(4):20-20
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要求五品以上的官员.每人必须写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身为中郎将常何门客的马周.替其只会舞枪弄棒的主人常何写了一篇文章,得到了太宗的极大赏识,太宗召见他并问及如何读书时.马周说.人要善于读两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另一本则是无字之书。要了解历史、了解前人的得失就要读有字之书。要了解风土人情、了解社情民意就要深入庶民之中,读无字之书。  相似文献   

6.
读好无字书     
秦中 《新湘评论》2009,(4):20-20
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要求五品以上的官员.每人必须写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身为中郎将常何门客的马周.替其只会舞枪弄棒的主人常何写了一篇文章,得到了太宗的极大赏识,太宗召见他并问及如何读书时.马周说.人要善于读两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另一本则是无字之书。要了解历史、了解前人的得失就要读有字之书。要了解风土人情、了解社情民意就要深入庶民之中,读无字之书。  相似文献   

7.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京郊当起了农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乍接触基层党建工作,很多问题不懂,觉得无从下手。有次撰写一篇党建的调研文章,遇到瓶颈问题,村支书推荐我去读读《北京支部生活》。读完三本,顿觉豁然开朗。由此,我和这本杂志结下不解之缘,我多了一位良师益友,她多了一位忠实读者。  相似文献   

8.
一年前,本刊与《环球企业家》杂志联合举办了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研讨会。正是在这个会上,我认识了该杂志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冯立三先生。闻冯先生为秦晋(《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即将出版的《演进与代价》一书作序,便幸来一睹。文章既写文坛,又写社会,读后受益匪浅。现对原文做了部分删节,分两期发表,以飨读者。──编者我最早看到的秦晋的文章,是1979年1月发表D在《光明日报》上的《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读(一封终于发出的信)》。题目取自苏东坡的语言,用于概括陶斯亮怀念其父陶铸的散文真是恰当极了。斯亮这篇…  相似文献   

9.
我本该早写一篇怀念文章,籍以悼念一位老共产党员,他在世时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关爱着我,他就是我的老领导——原晋南地委书记李广耀。因我 1992年突发脑血栓, 8年多来一直坐不起来,在胸脯上写字,一只手不会动,视力本来不好,又加上眼缺血,看不清字,就拖了下来。再者,我在感情和心理上实在无法接受这位淡泊名利、兢兢业业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为人刚正、待人慈善可亲又充满热情的老领导已去世了这一事实,总感觉他还活在我们中间。而今年 6月 16日已是他去世 7周年祭日了,我再也不能拖了,我必须强迫自己在极其艰难和痛苦中写这篇…  相似文献   

10.
去年是孔原同志百年华诞。年初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拿到《红岩春秋》发表,后来我又写了一篇也在该刊上发表。这样我写的关于孔原同志的文章就有了两篇了。本以为这两篇文章,  相似文献   

11.
要写好文章,必须多读文章。平常阅文无数,落笔前却觉没观点、没思路、没素材,成文后又觉内容浅薄、语言直白,原因何在?我想除了读得不够多、不够精之外,尚欠正确的读文章方法。  相似文献   

12.
怎样写文章     
一篇文章主题、结构、材料、语言等诸多方面质量的高低,与人的写作水平密切相关,写出一篇好文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非易事。愚以为,写好一篇文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多读作品,收集材料文章写得好坏与人的知识多寡、阅历深浅有关。古人云:  相似文献   

13.
石之风骨     
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石头的文章,可是由于工作匆忙,一直没有来得及想得太多,因而深度可能也还差些。现在写这篇文章,也不能说是完全想好了,只是自己心中有些感悟罢了。  相似文献   

14.
我读《当代党员》已经有20多年了。1981年的一天,我在一个党员朋友家里玩,偶尔看到了一本《重庆支部生活》杂志,我一读就被吸引了。从此,我每月都要到单位找这本杂志看。就是这本只有32开本的杂志,成为我的人生伴侣,使我从一个普通群众成长为一名党员,又从一名普通党员成长为党的基层干部。20多年来,我的每一个进步,都与这本杂志的指引、教育分不开。1989年,我在梁平县工作期间,一位编辑到县委宣传部约稿,我写了一篇题目为《赤诚送迎万家客》的通讯稿,刊登在1989年第3期《重庆支部生活》上,从此以后,我对这本杂志的感情就更深了。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和斯大林作为中苏两个大团、两个大党的领导人,曾经有过不寻常的交往,结下了不平常的关系。透过这些关系,折射出中苏两党、两日之间的许多恩恩怨怨、去非曲直。“一生写过三批歌颂斯大林的文章”,但“老实说,我都不愿意写”。毛泽东曾经坦言“一生写过三篇歌颂斯大林的文章”,但“老实说,我都不愿意写。”毛泽东解释三篇文章写作的深层背景说:“第一篇在延安,1939年斯大林60寿辰时写的”,当时欧战爆发,苏联需要我们的支持,我“抛弃个人感情,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祝寿”。“第二篇在莫斯科,是1949年他70寿辰…  相似文献   

16.
在报社编副刊的时候,我写过一篇《真假包公都可爱》,是一篇临时应付版面的文章。当时一期副刊马上要出,缺一块,须写千把字补上。前一天正好看了影片《追鱼》,就凑合着写了篇观后感。  相似文献   

17.
郑培民逝世一年多了,我一直还没有从悲痛中完全走出来,同时也一直未能动笔写一篇回忆文章。因为我想,写这样一位新时期领导干部优秀代表的回忆文章,一定要绝对真实,言之有据。我记得,培民书记生前曾给我写过两封回信,我在1989年从湖南省委调江西省委工作时,曾予以保存,但时过境迁,一直不记得存放在哪里。于是,从参加培民书记遗体告别仪式回来后的第二天起,只要时间允许,我就在家里翻箱倒柜到处找这两封信,真找得好苦。前不久的一天晚上,我终于在一本书的勒口里找到了这两封珍贵的信!这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要把这两封信捧出来,反复读好几遍。…  相似文献   

18.
梁衡 《学习导报》2012,(10):58-60
每一个多少读过点书的人,都知道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篇只有360字的散文能流传1500年,家喻户晓,传唱不衰,其中必有它的道理。这篇文字连同作者最流行的诗作,大约是我在孩提时代,为习文识字,被父亲捉来读的。当时的印象也就是文字优美,故事奇特而已。直到年过花甲之后,才渐有所悟。一篇好文章原来是要用整整一生去阅读的。反过来,  相似文献   

19.
梁衡 《学习导报》2011,(19):60-60
近年来我写了几篇记述伟人的文章,引来多种报刊的转载,有的篇目还很快被选入高中课本。  相似文献   

20.
王涛 《党课》2011,(10):68-69
八年前,我在部队当兵时,写了一篇小散文,被连长大加赞赏。在全连大会上,连长念了这篇小文,念毕,连长竖着大拇指感叹:“好文章啊,我们连一定能出一位作家!”这句话让中专毕业的我深受鼓舞,对自己会成为作家更是深信不疑。在战友和连长的鼓励下,我把业余时间都用来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