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赫鲁晓夫是原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赫鲁晓夫这个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上台后,曾扒过斯大林的墓,批判过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还让成千上万的无辜者离开斯大林集中营,并给予平反昭雪。对中国,他曾撕毁合约,下令撤走援华专家……1964年,他被他的部下赶下台。下面介绍的是他下台前两天发生的事。  相似文献   

2.
《党史文苑》2014,(3):16-16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虽然当上苏共中央总书记,但他的地位还不巩固。为此,他采取了两大举世震惊的行动:首先,1956年2月,他在苏共二十大上大反斯大林,借以动摇斯大林留下来的政治遗产,树立自己的权威。结果事与愿违,却引发了波兰、匈牙利事件,使大批原本拥护苏联的世界和平人士大为不满,这自然影响了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英籍学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在其《“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毛泽东在50年代后期逐步退居二线的来龙去脉及其战略设想,现摘要编译如下: 毛泽东本人对于任何一个把他看成是或可能变成另一个斯大林的暗示都是很敏感的。但如果将这说成是他本人只关心他个人的威信,那将是错误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引起了毛泽东对改进无产阶级专政的深深思索。在苏共二大召开后的几个月  相似文献   

4.
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赫鲁晓夫在此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对这一事件毛泽东最初的感受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揭了盖子,"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忧"的是赫鲁晓夫"捅了漏子,搞突然袭击,将斯大林一棍子打死会造成混乱。"(吴冷西,回忆毛泽东—我亲自经历  相似文献   

5.
余娟 《广东党史》2011,(10):35-37
毛泽东一生唯有两次出国,而且两次都是到访莫斯科,但是这两次仅有的出国经历给毛泽东的感受却是截然不同的。第一次出访莫斯科,斯大林的冷遇让毛泽东一直心有余悸——刚刚抵达莫斯科,就被放在“坐落于乌索夫的斯大林一个远处的别墅里”“苦熬了好几天”。第二次出访却破天荒地受到苏联领导团体的高规格接待,赫鲁晓夫,马林科夫、米高扬等苏联...  相似文献   

6.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仍以老大自居,而且全面否定斯大林,这是毛泽东不能容忍的。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关系可以用话不投机一言以蔽之。1956年3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做反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3月17日、19日、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毛泽东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一是揭了盖子,一是捅了漏子,造成思想阵线的混乱,不利于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斯大林有错误,但贡献是巨大的,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于赫鲁晓夫的评价历来毁誉不一。近年来,随着苏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理论界对于赫鲁晓夫是否开始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等常有论述和争论,这些不同的评价和论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赫鲁晓夫的改革思想与实践(一)赫鲁晓夫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赫鲁晓夫对于斯大林时期高度的个人专权,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赫鲁晓夫,改革开放前,中共中央已有明确评价。改革开放后,这种评价基本没变。1980年8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法拉奇时,针对她的提问,斩钉截铁地说:“我要告诉你,我们决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邓小平指了指法拉奇的笔说,请你一定要把这句话记下来。针对她的另一个提问,邓小平说:“我对赫鲁晓夫是了解的,我个人同他打了十年交道,把我比作赫鲁晓夫是愚蠢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347页;施燕华:《我的外交翻译生涯》)2021年,  相似文献   

9.
苏联在斯大林之后有两个知名的领导人,一个是赫鲁晓夫,一个是戈尔巴乔夫。他俩都感到邓小平这个人很厉害。1960年,56岁的邓小平奉命率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国际共产党26国会议,苏共中央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赫鲁晓夫等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全部参加。赫鲁晓夫同邓小平坐在一起。当时,苏共对中共有很深的成见,落座不久,赫鲁晓夫就从阿尔巴尼  相似文献   

10.
一个原因是翻译上的问题。我们前一时期常用的“个人迷信”一词,原来的翻译就是“个人崇拜”。“个人崇拜”问题,是在一九五六年二月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评价斯大林问题时提出来的。“个人崇拜”一语在俄文里的含义是指“对个人的崇拜”,并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迷信的意思。我们当时把它翻译过来的时候,也是用“个人崇拜”一词。只是一九五八年以后,才用反对“个人迷信”的新译文代替了原用的反对“个人崇  相似文献   

11.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和赫鲁晓夫都想上台执政。赫鲁晓夫决定动用军队的力量先搞掉克格勃头子贝利亚,此时他想到了自己早就认识的朱可夫。朱可夫与贝利亚早在斯大林主政时就产生过矛盾,当时贝利亚捏造证据,将朱可夫列入一个"军人阴谋集团",斯大林并不同意抹黑朱可夫,从而救了  相似文献   

12.
论科学评价斯大林的功过和历史地位的三个基本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斯大林担任苏共总书记长达30年,他既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对斯大林的历史地位和功过的评价,成为后人长期争议的课题。长时期以来,斯大林不但遭到西方敌对势力的攻击和诽谤,更遭到了党内赫鲁晓夫之类人物的丑化和玷污,对于这些,现在需要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3.
白雪 《党史纵横》2005,(1):48-49
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父亲”、“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思想混乱。1956年10月,先后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西欧各国都发生了大批共产党员退党事件。赫鲁晓夫当时内外交困,地位岌岌可危,他非常需要在兄弟党内有影响的中共伸出手拉他一把。于是,他给中共中央发了一封“十万火急”的电报,请中共…  相似文献   

14.
舒云 《党建文汇》2005,(7):47-47
毛泽东认为,苏联出了赫鲁晓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斯大林没有选好自己的接班人,所以他对接班人格外重视。毛泽东自己选过三个接班人:一是刘少奇,二是林彪。林彪叛逃后,他提出要年纪小的、学问少的、立场稳定的、有政治经验的、坚定的人来接班。1973年党的十大上,毛泽东选定了他的第三个接班人王洪文。那么,毛泽东是怎样发现王洪文的呢?  相似文献   

15.
正众所周知,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全面否定斯大林开始,关于斯大林的评价一直争论不休,而毛泽东的肖像却依然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同时,苏共领导的苏联解体,而中共领导的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共产党日益伟岸、阳刚,举世瞩目,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固然,其中的因素多多,原因种种,但是,熟悉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共产党日益雄壮、中  相似文献   

16.
政治家本身的幽默感很重要,一般说来,他们都比较严肃,但也有例外.赫鲁晓夫就喜欢开玩笑.有一次,他访问南斯拉夫,铁托在一些高级官员的伴随下迎接他.一名高级官员突然提出挑衅性问题,他对赫鲁晓夫说:“俄国和斯大林对我们干了许多坏事,所以我们今天很难相信俄国人.”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冷场片刻之后,赫鲁晓夫走到说这番话的高级官员身边,拍着他的肩膀对铁托说:“铁托同志,如果你想叫谈判失败,就任命这个人担任谈判代表团团长.”引起一片笑声.在笑声中,紧张气氛缓和了.  相似文献   

17.
1956年9月,毛泽东对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说,他在见到斯大林之前,从感情上讲他对斯大林就不怎么样。这是为什么?除了斯大林个人性格因素外,主要是因为斯大林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犯过错误。这不仅仅是指王明问题,抗战胜利后,斯大林在中国革命问题上做的一些事情仍然使毛泽东感到不满。1945年8月,斯大林发来一封电报,毛泽东说斯大林“不让我们革命”;1949年1月,斯大林发来另一封电报,毛泽东说斯大林想搞“南北朝”1945年8月20日,苏联红军驻延安情报组给毛泽东转来一封密电,落款用的是“俄共(布)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当然,谁都知道它出自…  相似文献   

18.
1954年,赫鲁晓夫率领代表团访华,由此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但好景不长,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中,中苏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在赫鲁晓夫时期中苏的矛盾与冲突上,从苏共二十大开始到苏共二十二大截止,中国与苏联在外交、经济乃至政治上都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巨大分歧。本文将从苏共二十大着手,对中苏之间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对波兹南事件的不同态度、苏联倾向与美国联手和中国的冲突、以及对发展模式各自不同的看法等问题上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认真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由40年前两篇重要文献谈起周新城1956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当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以后,世界上出现了以反斯大林为特征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4,(3):125-126
苏斯洛夫是苏联政坛的传奇人物,从1947年成为苏共中央书记起,到1982年去世,历经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三朝,长期主管苏共的意识形态领域。然而,俄罗斯研究专家蓝英年教授批评此公:“如果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里,以他的水平和能力,充其量当个不受学生欢迎的中学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