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勇  张蓓 《当代贵州》2009,(12):12-12
6月3旧下午,全省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组织实施省政府机构改革,部署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2.
石狮,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的一个突出部,面积仅159.59平方公里。这里土地贫脊,没有水资源,没有森林,而矿产资源除了花岗岩和海沙外,其它几近一无所有。她,又人口众多,达27.3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706人。石狮,还是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重要祖籍地,全市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达62万之众,主要分布在台湾、菲律宾、香港、澳门、印尼、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台湾就有32万。 石狮市在4年前,还只是一个沿海集镇。如今,已成了以“小机构大服务,小城市大网络,小商品大市场,小洋货大创汇”为主要特色的侨乡工贸新市。从1988年10月建市至1991年底的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当地有史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际利益最多的时期:1991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10.2亿元,财政收入8925万元,引进  相似文献   

3.
最近,由中国政治学会、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和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管理学系共同举办,主题为“政府机构改革”的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者就当前政府机构改革所涉及的问题,做了广泛而有益的探讨。1.关于这次机构改革的特点。当前正在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特点鲜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相联系),影响大(从中央到地方,涉及面广),进展顺利,国务院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大将政府机构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提了出来,并把它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任务,九届人大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不仅为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提供了政治保证和法律依据,同时也注入了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5.
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奏响了新的机构改革的序曲。从新角度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次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考察当今世界各国行政改革的成败得失,对探讨当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对策不无裨益。 从目前看,不少人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认识模糊,观念错位。第一,认为政府机构改革就是减人、“缩小政府”,追求片面的“小政府,大社会”,对政府扩张作轻率价值判断;第二,认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就是对现行政府机构的内部“修补”或“调整”,搞“圈内”封闭性“修缮”变革,不考虑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前提;第三,认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就是“克隆”中央政府机构改革,搞“上下一般粗”;第四,就是地方各级政府机构缺乏实际服务理念,不愿做“服务员”、“守夜人”、“裁判员”,事无巨细,“管制”不误;第五,就是地方各级政府缺乏法制观念,不依法行政。罗干指出:“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不可能没有阻力和风险,但是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没有  相似文献   

6.
7.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从而拉开了我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帷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这些机构改革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反过来有力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毋庸置疑,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政府机构应有的潜能远未充分释放,改革的初衷尚未充分实现,行政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矛盾一直困扰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一方面政府机构在不断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加强机构改革的呼声仍然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客观地说,机构改革的声…  相似文献   

8.
机构改革是政府价值自我求证的有效途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的应有之义,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障.在新的形势下,新一轮机构改革的目标和特点表明了淡化"计划",突出"监管",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而政府角色错位、政府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和机构改革缺乏法律保障等阻碍着机构改革的推进,机构改革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在这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9.
论农村基层政府的机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也是在农村。加快农业、农村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这些都离不开农村基层政府的努力。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基层政府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并就此提出了加强我国农村基层政府机构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臧乃康 《唯实》2000,(5):17-20
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转轨时期的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过渡性,面临诸多矛盾和困难。为此,必须树立有限政府和市场政府的新理念,整体转变政府职能,利用经济杠杆和政策导向来合理分流、转移人员,并正确处理好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政府机构改革与党委机构改革的关系;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与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密切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迫切需要。目前,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已全面完成,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即将开始。为了使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走出以往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首先必须明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我们认为,从县乡政府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社会经济管理任务出发,县乡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强政府。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历经多次政府机构改革,不断调整、优化政府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多个方面,现将历次机构改革做一简要回顾。一、精简机构编制,探索优化行政体制(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山东省省、地(市)、县的机构改革,自1982年11月底循序展开。  相似文献   

13.
政府机构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政府机构改革从属于政治体制改革,此外,政党领导体制改革、宏观政治制度变革、与体制变革相对应的政治文化的变革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已进行过多次,而政治体制改革的系...  相似文献   

14.
政府机构改革跨出第一步据《华商时报》4月26日报道,政府机构改革跨出第一步。目前,国务院直属部委的数目已从86个裁减到59个,人员也已裁减了7500名,减至3.7万人,比以前减少了20%。随着部委级第一阶段改革已近完成,国务院将在全国各地方政府实施类...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召开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会议,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中央编委委员马凯指出,按照中央部署,国务院机构改革已完成阶段性任务,适时跟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十分必要和迫切。这表明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开始启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刚刚落定,自上而下的各地各级政府机构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今后三年内,全国党政机关编制总数将减少一半。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精简人员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影响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从我区实际情况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改革步履维艰,民族文化心理的延续,使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潜藏着各种难以预料的复杂情况,势必加大政府机构改革的难度。认真研究探讨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及对策,既有助于推动我区政府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也能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处理政府和事业机构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显得尤为迫切。机构改革的实质,就在于界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如何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进行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就国民经济活动看,传统体制大致把社会组织分为生产单位、行政(政府机构)和事业机构三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单位越来越市场化,而后二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如我国的事业机构是一个庞杂的单位群体,它是传统体制的一份遗产。据有关资料表明,截止1997年底,全国…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政府的“第七次革命”,即第七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机构改革,自1998年3月开始,已经进行了一年半的时间,成果显著。中央政府按照市场导向、政企分开、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等思路,机构由59个精简为52个,工作人员由34000人压缩为17000人,基本实现了改革目标。结果在近期虽然没有节省行政费用开支,但却精简了机构,分流了人员,提高了效率。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在政企分开、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是第七次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地方政府千差万别,既有省、市、自治…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是落实党的十五大战略部署的一个重大举措。政府机构属于上层建筑,应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经济基础是在不断发展的,上层建筑也要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从我国国情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进行调整和改革,以便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机构改革,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就尖锐地提出了机构必须改革的问题。1982年,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