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3 毫秒
1.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企业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加快从追求规模增长向追求质量、效益增长的转变,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任务。"十三五"期间,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供给测结构性改革和国有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决策要求,集团公司将"提质增效、改革创新"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布局,不仅是企业自身求生存谋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破解发展瓶颈问题的必然选择。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骨干企业,吉林石化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以及内部经营亏损等诸多困难,主动作为,苦练内功、精细管理,精准发力内部改革和结构调整,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和提质增效,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企业步入可持续盈利和稳健发展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制约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完善。面对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现状,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企业破产兼并力度,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及其企业自身制度建设,加快整个技术进步及其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国有资本实力的增长,全面增强其控制力与影响力,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对近年来郑州市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探索的研究,厘清郑州市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脉络,总结郑州市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为郑州市进一步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实现国有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有...  相似文献   

4.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国有经济改革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原则、生产力标准、矛盾法则、以人为本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改革必须与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相结合,国有经济监管必须实现向主要管资本转变并需强化各层次对国有资本的监管,国有企业必须分类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国有经济改革必须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国有经济改革要着眼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担当,必须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对外开放对国有经济改革的促进作用,必须创造国有经济改革所必需的经济环境、营商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环境,必须推行渐进式改革和重视改革理论作用等方面梳理了国有经济改革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是十七大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方针。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时间紧,任务繁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并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障碍。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在“三个转变“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是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一、入世后企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现正致力于实现“三大转变”,即从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从严格的中央计划经济向灵活的市场经济转变、从基本封闭型向全面对外开放型转变。为实现好这些转变,中国政府毅然选择了加入WTO,希望借助外力的推动,真正完成中国企业改革的“攻坚阶段”,使中国企业走向更加全面的对外开放,在与跨国公司同台竞技中去体会优胜劣汰的天经地义,实践有生有死的自然法则,并以市场主体的名义决定企业自身的盛衰存亡。由于加入WTO的这种特殊背景和我国企业长期在计划经济发展成长的实际状况,使我国…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9.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央在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作出的战略安排,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中共云南省委八届十次全委会强调,  相似文献   

1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一词之改,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处理好投资规模、消费结构、区域经济、资源环境、人口老龄化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路径是:扩大内需,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主力的国有企业,由于其内部经济体制的改革、职工利益分配调整所产生的不平衡性,使得企业职工经济犯罪也日益突出,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致使国有财产遭受极大的损失。分析目前国企职工经济犯罪的特点、原因,提出解决途径,以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力军。民营经济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加速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增加国家税收及外汇收入等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民营经济在发展中依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业准入配套政策,改善融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其经营行为的监督和引导,提高企业内部的革新力。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在经济增长中存在投资效率低下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现有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投融资机制不利于全面提高投资效率.建立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市场主导型投融资体制是提高投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根据我国实际,应从改革投融资体制,调整投资结构,转变投资方式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国民经济高质量高效率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必须由政府主导,但政府主导有一定界限,它不应主导全部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应该从经营性竞争性行业和领域中退出的是政府,而不是国有企业。应在各级“人大”领导下重塑国资委和建立国家资源委员会,实现政府“瘦身”计划。将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和作为经济实体的国家分开,彻底贯彻“政企分开”,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起市场所必需的“微观经济基础”,实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跟市场经济相结合,建成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5.
费瑞宏 《工会论坛》2002,8(1):33-34
198 6年颁布实施的《职代会条例》对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完善职代会制度、做好工会工作、促进国民经济和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职代会、工会工作领域的拓宽 ,《条例》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和滞后性 ,必须对之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16.
贵州国有资源型企业,是全省工业经济中高能耗、高污染的重要主体。基于生态文明视野,贵州资源型国企转变发展方式,对全省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具有极其重大意义。针对贵州资源型国企转变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对全省资源型国企的约束,促使其转变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属于公有产权模式国家,国企经济效益差,国企改革举步维艰,根本原因在于产权制度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所以,必须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进行改革,推行产权结构多元化,明确经营权责等。同时要建立合理的董事会结构,强化监事会的作用,在新的产权制度下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从改革开放的进程与趋势看,我国经济社会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与改革:第一次转型与改革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主线是体制转轨,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经济总量;第二次转型与改革是从当前到未来的一个时期,其主线是发展方式转型,目标是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实现民富国强。目前,我国开始进入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而"十二五"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五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必然伴随政府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9.
在监狱企业处于变革尚未定型的改革时期,明确监狱企业的目标非常重要。既要明确监狱企业的日常运行目标,又要明确监狱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监狱企业的运行目标包括改造目标和经济目标,其中改造目标是首要的、根本的目标,而经济目标则是次要的、从属的目标。监狱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为罪犯劳动者提供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经济关系和恰当的组织安排,这种经济关系和组织安排将具体地体现为一种特殊的监狱企业制度,这决定了监狱企业的改革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工流动机制变迁经历三个基本阶段:1978-1992年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体的产业流动机制建设时期;1992-2002年以国企改制和非公经济发展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建设时期;2002年至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乡一体发展体制建设时期。其基本特点与历史经验是:第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搭建了农民工流动机制的基本框架。第二,从城乡二元流动机制走向城乡一体流动机制。第三,从产业流动机制到地域流动机制有序放开。第四,在城市流动机制中,以沿海城市与中小城市为吸纳主体。农民工市民化以小城镇为吸纳主体。改革以来农民工流动机制变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