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革命工作的需要和干部的德才素质,组织上对干部的提拔任免原本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但现在却有一种反常的说法,如有的领导时常挂在嘴上的是“某某干部是我提拔的”,被提拔的干部也喜欢表白“我是某某提拔的”。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干部队伍中存在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一些干部存有一种“攀比提拔”心态。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进退留转,老跟提拔快的人比,一看到周围有人提拔了,而自己职务上没有变动,心情就不平  相似文献   

3.
在党的干部队伍中,绝大多数干部是专注干事、勤奋坚韧,不事张扬、甘于奉献的。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工作,党的事业才有了不断发展的好局面。但确也有少数干部心浮气躁,稍有作为就要“回报”,甚至到了“两年不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不挪动、就想去活动”的地步。这种做事只为了当官,把做点工作当作升官的阶梯,或向党组织伸手要官的筹码的行为,不但败坏党的干部的声誉,对党的事业危害极大,也影响了干部本人的健康成长,必须下决心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干部在职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其学历层次也越来越高?但伴随着干部学历层次趋高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干部手中持有的文凭为数不少含有“水分”。这些文凭虽然是真的,但却是“假的真文凭”;有的甚至采取非法手段骗取文凭,伪造学历。他们违纪动用公款、占用工作时间混来“泡沫文凭”,或当作提拔使用的资本,或作为装潢门面、满足虚荣的摆设,这种行为虽比赤裸裸的权钱交易要“雅”一点,但实际上也是一种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这种现象,广大干部群众反映强烈,斥之为以权谋“学”、“文凭腐败”。如果对越演越烈的文凭腐败不及时制止,那么对干部队伍建设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则是极为有害的。  相似文献   

5.
干部“带病提拔”现象的产生,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干部提拔前已“染病”。二是在“染病”的前提下,组织上失察失误。因此,防止干部“带病提拔”,首要的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使干部不愿、不能、不敢违法违纪,保持整个干部队伍的纯洁性,这是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釜底抽薪”之策。同时必须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从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人手,把监督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切实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识人不准、用人不当、责任追究不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说,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靠墙走。生活中只要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我看了这个故事之后,很有感触。我们的干部都是党的干部,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更应该在工作中敢作敢为、  相似文献   

7.
某领导上任伊始,没做任何调查工作,就洋洋洒洒立下几条军令状,令群众兴奋不已,谁知届满之时,军令状中的各项指标无一完成。这说明,在我们有些干部身上存在着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不良作风。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有些干部好大喜功。辉煌耀眼的军令状,容易引起上级领导的注意,在他们心目中留下好印象,有利于将来该干部的提拔重用。二是没有制定一套根治说大话、说空话的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上级领导往往只看基层的工作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措施,而没有真正地实地考察实施的结果,使立军令状的干部都能一一过关,平步轻云。本来,…  相似文献   

8.
仔细分析一下那些被查处的领导干部,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在被提拔任用之前早已是有各种各样重大问题甚至是“五毒”的干部了。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如何防止提拔使用“带病”干部。是什么原因导致“带病”干部能够顺利地被提拔重用?是制度、程序、观念、用人失察,还是固执己见?原因很多,但最基本的原因或前提性的因素是识人的问题,即识人不准。识人者缺乏识人能力是导致“带病”干部得以提拔重用的内在根因。慕绥新、张二江等被查处的领导干部,在提拔任用前早已问题成堆、劣迹斑斑,有的反映还十分强烈,但都合理合…  相似文献   

9.
消解干部"带病提拔"现象,最根本的是有效规约用人权力。提拔权力集中化是干部"带病提拔"的根本原因。干部提拔权力集中化的原因在于,对党管干部原则的理论误读、民主集中制在实践中的扭曲,以及在干部制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用人权力民主化是消解干部"带病提拔"的基本途径。干部提拔权力民主化既要解放思想,纠正对党管干部与民主集中制的错误认识,不断培育和增强民主意识,更要健全制度,尤其是完善干部提拔中的民主制度与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0.
眼下,干部工作中十分流行“能者上,庸者下”的提法,从字面上看似乎只要把有能力的人推上去,把平庸的人拉下来,就算完事。以“能”、“庸”作为取用干部的标准,相对论资排辈的传统来说,固然是一种进步。但择能舍庸的工作过程,若是只把眼睛盯在孰能孰庸的识别上,而不是造成“庸者”居位的机制上,显然有本末倒置之嫌。产生“庸者”在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领导者识人用人不当造成,主要表现在:一是小器大用,即领导者对干部拔高使用。譬如有的领导把小单位、小部门的优秀负责人,提拔到更高一级的领导岗位上,拔苗助长,造…  相似文献   

11.
所谓干部"带病提拔",就是指干部在进入新的岗位或提拔到更高一级职务前,本身就存在着一定问题(如政治、经济、作风等方面),在没有得到纠正和处理的情况下,继续得到使用甚至提拔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12.
"带病提拔"是当前干部选拔任用权力失范的一种突出表现。它给执政党的政治肌体造成了严重危害。首先,"带病提拔"造成了官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导致干部资源配置的劣质化。其次,"带病提拔"破坏官场生态,导致官场人身依附性增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削弱。再次,"带病提拔"导致执政党的政治信任流失,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遭受侵蚀。最后,"带病提拔"还容易催生利益集团,致使政党自我净化能力衰竭。  相似文献   

13.
选任干部,首先要看这个人是不是德才兼备,而不是年龄大小。年龄不应是选拔任用官员的主要标准。而在一些地方,“年龄是个宝,德才作参考”。笔者认为,凡人才,不管年龄大小,都应视为珍宝。年轻的人才苗子,要早发现、早培养,让他们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表现不俗、政绩优秀的,要大胆提拔使用。同样,一个被视为人才的干部,即使不再年轻,也应当提拔使用,而且要重用,甚至于破格重用,使其最大限度地释放才能。  相似文献   

14.
市委某职能部门负责人在退居二线之前,用异乎寻常的速度提拔了一批处室干部,并立即在组织部备了案。这批被提拔的中层干部有八名,平均年龄五十一岁,最大的有五十八岁,四十五岁以下的仅一人,五十岁以上的有六人,从文化程度上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二人,其中一人是最近从市委组织部调来的,大多数是初中文化程度,有一人高小还未毕业,近几年在外读书,但考试屡不及格,至今未获得文凭。  相似文献   

15.
“武汉火线提拔14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火线履新省政府,今天奔赴湖北”“天津拟火线提拔两名女干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国多地陆续提拔一批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引起广泛关注。战疫一线,被“火线提拔”的干部犹如大火中淬炼出的真金,是履职尽责好干部的缩影。同时,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战疫一线,干部需要什么样的“能”?  相似文献   

16.
李章泽 《党政论坛》2008,(20):19-19
辨材须待七年期:干部成长的一般路径多年来,干部成长最常见的路径是逐级提拔、逐级晋升。2002年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逐级提拔。对逐级提拔的干部有任职经历和年限等方面的要求。比如,提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需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困扰各级党委以及组织部门的最大问题是在干部考察中存在失实失真的问题。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干部在考察时各方面反映较佳,提拔后却表现平平;有的干部平时群众意见成堆,在考察时却众口一辞好;甚至出现有的干部边腐败、边提拔的怪现象。这反映出当前的干部考察工作手段比较单一、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认真解决好干部考察失实失真的问题,应从三个方面突破。一、在测评内容上要突出细,增强考核测评指标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在干部考察工作中,普遍采取了…  相似文献   

18.
干部考察工作是全面了解干部和客观评价干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正确使用干部的重要前提和关键,也是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性环节。近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干部考察工作水平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从全国范围看,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现象时有发生,识人失准、用人失误的问题也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对组织部门而言,就是要准确把握干部考察失真的判别标准,深入分析干部考察失真的原因,认真总结干部考察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建立有效防止干部考察失真的工作机制,从而提高干部考察质量。  相似文献   

19.
商兆鑫 《党政论坛》2009,(17):45-46
所谓干部“带病提拔”,就是指干部在进入新的岗位或提拔到更高一级职务前,本身就存在着一定问题(如政治、经济、作风等方面),在没有得到纠正和处理的情况下,继续得到使用甚至提拔的一种现象。这一问题的存在,败坏了党的形象,损害了组织人事部门的声誉,必须坚决防范和大力杜绝。  相似文献   

20.
所谓干部“带病提拔”,就是指干部在进入新的岗位或提拔到更高一级职务前,本身就存在着一定问题(如政治、经济、作风等方面),在没有得到纠正和处理的情况下,继续得到使用甚至提拔的一种现象。这一问题的存在,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组织人事部门的声誉,必须坚决防范和杜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