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的、带有全局性的失误。山东的“大跃进”同全国一样,使山东的国民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的挫折。记述山东“大跃进”运动的历史进程,分析其危害,总结经验教训,对开创山东...  相似文献   

2.
“大跃进”是我党对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悲剧性探索,对当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其成因,党史学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有益的探讨。本文拟从发动“大跃进”的动因、依据以及为什么能够发动起来诸方面加以剖析,以期更好地说明论题。实现现代化以摆脱贫困的境地,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难圆之梦。毛泽东力主发动“大跃进”的深层动因亦根源于此。(-)贫弱生发出赶超发展战略新中国的成立,使他经忧患的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站了起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但是“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  相似文献   

3.
“大跃进”时期主观主义在河南泛滥的历史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跃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遭受的一次大挫折,它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借鉴经验.河南"大跃进"是全国"大跃进"运动的典型,在"大跃进"中名躁一时.本文结合河南"大跃进"运动的历史,从四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大跃进"时期主观主义在河南泛滥的历史教训,警示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大跃进”运动是党在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速度问题上的一次严重失误。在“全面跃进”的口号下.科技事业也被带进“大跃进”的快车道.党中央号召全党全民大办科学、大闹技术革命,向科学的堡垒进军。实践证明.科技大跃进是党在探索中国式科技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曲折.违背了科学发展的规律.教训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与毛泽东等同志一起,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经过了“大跃进”,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后,他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失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他多次提出,要搞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党所面临的这样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而历史的机缘使邓小平具备了廓清这一问题的条件:他既有以往曲折探索的切身体会,又有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总设计师…  相似文献   

6.
马进卫 《支部生活》2010,(12):54-54
“大跃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存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但是在“大跃进”运动时期,云南各族人民焕发出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生产建设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的农田水利建设至今仍使我们受益。  相似文献   

7.
“大跃进”的发动既有现实原因,也有历史渊源。一方面,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是基于“走自己的路”的要求,即探索出一条既可以集中资金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又能够维护农民的利益,在较少资金投入的条件下促进农业生产的中国式建设道路;另一方面,“大跃进”运动又是党的历史上大生产运动的再现。毛泽东希望通过发扬革命传统,以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的发挥,来弥补当时资金、物资的匮乏。  相似文献   

8.
试析“大跃进”失误的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跃进”运动是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尝试,尽管以失败而告终,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教训。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工作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同时还要坚持经济效益的原则,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党对国际环境的认识与“大跃进”的发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对国际环境的认识与「大跃进」的发动程重阳1958年“大跃进”的提出,标志着党力图在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尽管历史已经证明,这个努力是不成功的,然而,分析它提出和发动的内在原因,却是不无意义的。本文主要是从党对国际环境的...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始于“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周恩来亲自领导绘制了新中国现代化的最早蓝图。经过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一五”计划提前胜利完成,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大规模建设的全面展开使新中国向着现代化方向迈出关键一步,为当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周恩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付出的大量心血和艰苦努力具有开创性的奠基作用,“一五”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对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仍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中共二十大报告阐明的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中,包含着周恩来在早期探索中提出的正确思想和经验总结。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追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八大二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1958年5月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全面发展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各种失误,直接发动了长达三年的“大跃进”运动。研究这次会议,对于加深对“大跃进”运动史的研究,总结它的经验教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60年代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响应毛泽东号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推动调整方针的贯彻执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主持制订“工业七十条”和“高教六十条”,逐步恢复被“大跃进”运动破坏的社会经济秩序。他同其他中共中央领导人一起,积极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强调:经济建设要贯彻综合平衡思想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要以群众满意和发展生产力为标准,各项工作都要有利于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些思想成果,保证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进行,也为改革开放后我们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1958年-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是一场严重脱离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群众运动。这场运动从开始发起到偃旗息鼓,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年时间,但运动发展之迅速,范围之广大,场面之热烈,却是超乎想象的。“大跃进”运动期间,新闻宣传虽然展示了人民群众在生产中发挥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体现了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积极的一面,但大量反映“大跃进盛况”的不实宣传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的却是巨大的消极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大跃进”运动的膨胀和升级是与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是我们党力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为找到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所进行的探索,但在探索中走入歧途,出现了严重失误,使全党全国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段历史已经过去30多年了,它的失误也早已纠正,然而,“大跃进”在思想上和理论上的错误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完全可以以超常速度发展的思想,至少在一部分领导人中还  相似文献   

15.
为了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加快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以尽早的实现国家现代化,1958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跃进”运动。运动提出要“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号召广大的人民群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刘洋 《理论学刊》2023,(5):42-50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是对近代以来全球发展现象以及未来趋势的哲学把握。世界历史为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转向提供了历史背景和契机,也带来了如何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难题。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建设主体、建设目的、建设过程、建设方法论四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谁来做”“为何做”“关键点”“怎么做”四个方面系统回应了世界历史难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进程中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典型,实现了世界历史普遍要求与民族特色的有机结合,创造出落后国家建设现代化的新选择,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世界历史进程中两种制度之间的力量差距。  相似文献   

17.
中共最初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在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这场争论最终以毛泽东批判反冒进而导致全国范围内“左”倾恩想占据上风,并为大跃进的发动做好了恩想上的准备。分析毛泽东批判反冒进的原因,对今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有历史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年前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我们党历史的新篇章。这次全会发表的公报,成为标志新时期开始的最重要的政治和理论纲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犹如一声春雷,震撼了神州大地;它又似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通向繁荣富裕的道路。二十年来,“三中全会”开创的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新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历史性转折 从建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二十九年,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除开始七年比较顺利以外,可以说,走过的路十分坎坷。我们取得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很大成就,又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大严重挫折。粉碎“四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接续探索,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断实践,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完成了由“后发外生型”向“自觉内生型”的模式转型,创造了带有鲜明中国特征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不仅实现了对西方资本逻辑的超越,摆脱了现代化建设的单一模式,更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河南与共和国一起迈进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始了新的探索。但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重大偏差,中国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挫折。为彻底摆脱困境,中央下决心纠正错误,调整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