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建》2020,(7)
正赵世炎,1901年生,字琴荪,四川酉阳(今属重庆)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1915年,赵世炎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学习。在《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的影响下,他投身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结识了革命先驱李大钊,思想上获得飞跃。中学毕业后,他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后进入吴玉章在北京创办的法文专修馆学习。期间,他参与主编了《平民周刊》《少年》半月刊和《工读》半月刊等进步刊物,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  相似文献   

2.
本期导读     
《湘潮》2001,(2)
△毛泽东是胡适的学生,文学改良运动的倡导者胡适一度是青年毛泽东心中的楷模。然而,两人因为政治见解不同,人生道路渐行渐远,终至50年代毛泽东发动了一场领域广泛的批判胡适思想的运动。学生批判老师,似乎不近人情。但以毛泽东“吾人唯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宗旨来看,毛泽东与胡适,师生一场,终究《道是无情却有情》。△一本《红星照耀中国》使美国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令他终生难忘的是,进入“红色世界”见到的第一位共产党领袖是周恩来。很有幸,一生中《斯诺四见周恩来》,不仅见证了一个极富个…  相似文献   

3.
报刊文摘     
我党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赵世炎,1901年4月13日诞生于酉阳县龙潭镇。在龙潭,赵世炎度过了童年和少年的14个春秋。如今,在烈士的家乡龙潭镇,还流传着少年赵世炎的许多动人故事。初生牛犊不畏虎赵世炎从小天资聪颖、好学多思。他7岁发蒙读书,第一篇作文题名《封弟  相似文献   

4.
思媚 《世纪桥》2013,(9):84-86
胡适发起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掀起了一场持续时间长、范围遍及全国的思想争论运动,并成为了日后中国思想界的一桩历史“公案”。本文通过分析“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社会背景、争论概况,以及胡适个人成长经历及思想背景,进而客观地分析评价胡适关于问题与主义的关系,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其与李大钊的“志同,道不同”的真友情,他的学理思想和思维范式以及问题意识等,力求还原胡适在争论中的思想以及挖掘其中蕴含的学术思想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31号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挑起著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长期以来,这场争论被史学界视为胡适向马克思主义发动的“猖狂进攻”,其实质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和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两大敌对思想体系间的斗争。而近年来,有的学者却又否认它是一场“政治论战”,认为只是一场“平等的学术讨论”。然而,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呢?我们应该从历史的事实中去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6.
道是无情却有情──毛泽东与胡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毛泽东借批判俞平伯所著《红楼梦研究》,发动了“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的斗争。毛泽东是胡适的学生,学生批判老师,似乎不近人情。但如果从政治和党派的角度来考察,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毛泽东曾说过:“吾人唯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主义之争,出于不得不争,所争者主义,非私人也。私人之争,世亦多有,则大概是可以相让的”,所以,毛泽东发动的“批胡”运动,盖源于主义之相差,而非不近人情。事实上,毛泽东一生都没有忘记胡适对他的教导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30年代,毛泽东说,胡适“一时…  相似文献   

7.
华多 《前线》1994,(15)
1944年,抗日心脏、革命圣地延安,一位普通战士在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了。党的最高领袖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并做了一番极为重要的演讲。这就是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文革”中称作“老三篇”(连同《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过来人大都会背诵的。  相似文献   

8.
赵世炎因牺牲较早、史料缺失,其入党时间迄今无定论。《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重新确定周恩来同志入党时间的报告》为确定赵世炎入党时间提供了新视角,“当时一些参加共产主义组织的成员,他们的入党时间都是从加入共产主义小组的时间算起”,因此,赵世炎加入旅法共产主义小组的时间即是其入党时间。经过考证,旅法小组于1921年2月上旬成立,这也是赵世炎的入党时间。确证赵世炎入党时间,不仅对于深化赵世炎研究,而且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共早期领导人群体的初心使命,进而充分研究中共创立时期的历史内涵精神风貌,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采花酿蜜和博士下乡 论辈份,瞿菊农是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之叔,但比秋白小1岁。他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才18岁,就与瞿秋白、郑振铎、赵世炎等人一起创办了《新社会》旬刊、《人道》月刊,探索开创新社会的途径。在“五四”运动中,被选为北京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 “五四”运动之后,他和郑振铎、叶圣陶、沈雁冰等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新文学,创办了颇有影响的《小说月报》。他和瞿秋白写文章极快,被称为瞿家的两位才子。  相似文献   

10.
新潮之来不可止1915年9月,汪益邹向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的陈独秀推荐撰述时提到老乡胡适。陈独秀对汪益邹说:“代我向他约稿,言语写恳切些。”此时,胡适已到纽约八哥伦比亚大学向杜威学习哲学。汪盂邹来信,提到陌生的安庆人陈独秀和同样陌生的情年杂志》时,正处于胡适哲学观点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时,所以顾不上回信。但他是赞成文学革命的,在《送梅觐在往哈佛大学》诗中,胡适写道:“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1916年2月3日,胡适给陈独秀写了一封信,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此文学,直认…  相似文献   

11.
1919年7月胡适发表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掀起了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交锋,并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成立的思想奠基礼。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成为胡适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代表屡受批判的铁证之一。时过境迁,在世情、国情已发生巨变的当代中国,九十余年前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呼声,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和缅怀之情,隆重纪念我们党早期的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赵世炎同志诞辰100周年。 赵世炎同志的一生短暂而光辉。他只度过27年的岁月,就英勇地牺牲了。然而,在有限的生命中,他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所建立的功勋,在党的后继者和人民心中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13.
一《政治生活》周刊于1924年4月27日创刊,停刊日期不详,现存最后一期是1926年7月22日出版的第79期,刘仁静、高君宇都曾参加过《政治生活》周刊的编辑工作,1924年7月赵世炎回国后任《政治生活》周刊主编。  相似文献   

14.
“问题与主义”之争涉及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之间的最初冲突。虽然李大钊与胡适在论战中各自表达了不同的哲学与社会政治思想,但是这种冲突具有“原初”性质;在李大钊的“根本解决”与胡适的“点滴改良”之间存在着可以沟通的环节;李大钊与胡适的关系表明,中国革命可以在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5.
每月要事     
1925.3 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1927.3 上海工人在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参加的中央特别委员会领导下,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经激战占领上海。 1937.3 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 1939.3 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到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央关于向敌后发展的指示。 1940.3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三三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党史资料征集、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闽西人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时间,已从以往表述的1925年确认为1924年。他们是郑超麟、陈祖康、林野。 郑超麟是漳平县城区人(今漳平市),生于1901年4月15日,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6月在法国与周恩来、赵世炎等18人发起成立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到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4年春在莫斯科由李大钊主持他的人党仪式。1924年9月下旬回国,在党中央工作,参与编辑党的机关刊物《向导》和《布尔塞维克》。郑超麟对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首先翻译了《共产主义ABC》一书,此书对在中国传播马列主义、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有较大的影响。他曾参加五卅运动及上海第二、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参加党  相似文献   

17.
杜日辉 《世纪桥》2000,(3):47-48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学者之一的胡适,在思想上、政治上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的思想转变也经历了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正象胡适1914年11月3日在《容忍迁就》一文中说:“吾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社会、国家、政治之见解,则从西方人。”这可以说是胡适在治学与做人方面的基本概括。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力求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 一、胡适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学者,可以当得起“终生勤奋、著作等身”八字的考语。  相似文献   

18.
今年10月29日,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别诞辰110周年。在此纪念日之际,使人们想起了他对哈尔滨革命的关怀和联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判是我国最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他先后撰写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著名论文,热情诓歌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与陈独秀等创办了《每周评论》,大造革命舆论,积级领导了“五四”运动。1919年8月,撰写《再论问题主义》,论述了“问题”与“主义的关系,初步传达了中国社会问题要“…  相似文献   

19.
谈到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就不能不提它的领袖普拉昌达。一年前,他还是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人物。尼泊尔10年内战期间,他几乎没  相似文献   

20.
李琦,中国当代画家。1950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的筹办并在该院执教,曾任中国画系负责人。他以领袖肖像画见长、被誉为“新中国领袖肖像画家第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