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浩  李晓晴 《奋斗》2022,(4):30-31
<正>“共产党员跟我上!”“洪水不退人不退!”1998年夏天,暴雨频发,长江出现全流域性大水,东北嫩江、松花江也暴发特大洪水。千钧一发之际,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紧急行动,同洪水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在这场伟大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危急时刻,党员和干部必须冲在最前面!”1999年2月19日,藏历新年初三。午后,因气温持续偏高,距洛扎县曲吉麦乡鱼饶电站10多公里的库拉岗口雪山冰雪大量融化崩塌,倾入湖中,致使更古塘河水水位猛涨,刹那间造成了百年不遇的山洪,汹涌的洪水卷着乱石。冰块直泻而下。正赶往乡政府值班的丹增多吉路经电站,发现暴发的山洪已淹没了离电站最近的5户群众的房屋和4个羊圈c他朝着村里大声呼喊:“洪水来了,大家快出来堵水。”边喊边朝着半山腰的电站压力前地闸门奔去。由于洪水来势凶猛,闸门无法转动,紧随其后的三村妇女小组组长、50多岁…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禹与洪水”起源的新说“禹与洪水”的传说起源于东南,是近年来夏史研究中最令人瞩目的新说.虽则顾颉刚先生早在20年代就已提出“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的人物”,而“这个神话中心点在越”的假说,但顾先生当时作为疑古学派的主将提出这一假说的目的的并不是要正面论证夏族起源于东南,而是要否定“禹与洪水”传说的历史性,因此他从未对此进行正面论证,不久也就放弃了这一假设.但近年来出现的“禹与洪水”传说起源于东南的论说则不同,持此说的学者不仅承认夏史的存在和“禹与洪水”传说的历史性,并根据地质学界关于全新世海侵的发现,结合考古学和民俗学资料的综合考察,试图全面论证夏人起源于东南.并以海侵说来印证有关上古洪水的传说,从而对夏族的早期历史和“禹与洪水”传说的起源作了全新的解释.这些学者首先对传统认为上古洪水发生在黄河流域,大禹治水及夏人起源于中原的旧说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由于全新世海侵的发现,对于上古洪水由“水逆行”而引起的古说有了更为合理的解释,海侵时水由海洋流向大陆与“水逆行”的现象正相吻合,而长时期持续的海侵对广大沿海平原的淹没也正是古文献记载中“浩浩怀山襄陵”大洪水的真实写照.此外,黄河流域在上古时期的森林植被、气候条件等远较今天为优,也不  相似文献   

4.
▲1905年8月长江上游洪水。洪水来自金沙江中下游和岷江。灾害发生在四川境内,宜宾至重庆沿江各地,“田禾庐舍漂没无算”,“漂没商民之财畜物不可胜计”。  相似文献   

5.
在灵山脚下的清水镇洪水口村,流传着一个有关“山魂”的古老传说。据说是“山魂”左右着村民的富贵,为他们指点着迷津。如今,以于广云为书记的村党支部,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自己的“山魂”。是她,使洪水口村村民在三年时间里人均收入实现了“三级跳”:1998年为2567元,1999年为3768元,2000年为5800元,每年都递增1000余元。洪水口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仿佛是物理学上的一次杠杆原理演示。党支部因找到了支点和杠杆,也找准了自身定位,从而撬动了洪水口村经济这块“大石”顺着灵山快速滚动发展。他们…  相似文献   

6.
还记得1991年安徽那场特大洪涝灾害吗?还记得江淮大地上滚滚洪水所吞没的万顷田园吗?还记得一片汪洋中风雨飘摇的寿县古城吗?……可以说,除了“农业大包干”以外,很多人对安徽最熟悉、印象最深的,就该数那场洪水了。  相似文献   

7.
李莫 《世纪风采》2012,(6):34-38
洪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的将军中唯一的一位外籍人,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位双重军籍、双重党籍的“双籍将军”。对于这个国际主义战士的杰出代表、中越友谊的传奇纽带,毛泽东是这么评价的:“洪水的性格是执着、透明的。这样的干部使用得好,是驰聘千里的骏马,否则就是爱尥蹶子的马。”这段话,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洪水将军光辉而又曲折的战斗人生。  相似文献   

8.
李家忠 《湘潮》2014,(9):26-28
在1955年授衔的i000多位开国将帅中,有一位越南籍的将军,他就是洪水少将。洪水早年即投身革命,曾三次来到中国。洪水原名武元伯,1908年10月1日出生于越南河内市郊嘉林县。1924年底,武元伯同一些越南爱国青年一道追随胡志明,来到了广州,很快就参加了胡志明创办的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武元伯改名为李英嗣。那时反动派常常攻击共产党为“洪水猛兽”,李英嗣便索性改名为“洪水”,以表示自己同反动派针锋相对斗争到底的决心。  相似文献   

9.
时至今日,人们把“发怒”一词当作贬义词用。“发怒”,长期被认为“没有修养”、“态度不好”。如果是领导干部“发怒”,那更招来非议,“这哪象领导干部的样子?”笔者认为领导干部也是人,他也有“七情六欲”,不能说没有“怒”,倒是要看这个领导干部的“怒”,发得对不对,有不有理。1998年8月7日,九江市西四公里处的长江洪桥断裂倒塌,出现30米溃口,滔滔的洪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九江城倾泻,许多人被洪水吞噬了,国家财产损失惨重。朱基总理知道后,焦虑得夜不能寐,8月9日就赶到九江市,指导抗洪,慰问灾民。在此之…  相似文献   

10.
治水如治国     
韩磊 《学习导报》2010,(2):34-36
中国历来视治水为大事,有“治水如治国”之说。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周总理都非常关心洪水的问题。毛泽东当年的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等,反映了这一史实。  相似文献   

11.
治水如治国     
韩磊 《新湘评论》2010,(2):34-36
中国历来视治水为大事,有“治水如治国”之说。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周总理都非常关心洪水的问题。毛泽东当年的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等,反映了这一史实。  相似文献   

12.
白马村这匹“马”不好驾驭——这是历任“村官”的共识。 上访、空巢、贫困、赌博……每届“村官”一上任,各种大事小事就像洪水般涌来。 此村“村官”不好当,不死也要脱层皮——这也是历任“村官”的共识。  相似文献   

13.
《党建》1996,(2)
冲不垮的钢铁长城──记抗洪救灾中的共产党员本刊特约通讯员去年入夏以来,我国从南到北,连降暴雨。一时间,山洪暴发,江河横溢,汹涌的洪水像群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呼啸着……历史记下了洪水肆虐的惨景,历史更记下了千百万共产党人在中国抗洪史上谱写的最嘹亮、最辉...  相似文献   

14.
今年入夏以来,长江流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相继发生大范围的特大洪水,洪水水位持续几十天居高不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水灾。在抗洪救灾前线,广大军民坚守大堤,顶住了多次洪峰的冲击,正像江泽民总书记高度评价的:“在当代中国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又一首壮丽凯歌。”在抗洪抢险救灾战斗中,第一个跳进洪水中堵决口的是共产党员;手上血泡最多的,肩膀上血印最深的还是共产党员。“党员突击队”、“党员示范班”等旗帜随处可见,紧要关头,人民子弟兵是最可爱的人。军民团结,众志成城,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本刊特辟四块专版,真实地记录下这一幅幅血浓于水、感人至深的场面,记录下中华民族携手抗御特大洪灾的珍贵镜头。  相似文献   

15.
《党建》1994,(9)
洪水冲不垮的堡垒唐孝辉今年6月16日凌晨,湘南边陲临武县境内山洪暴发,一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骤然降临在龙坪村600多名父老乡亲的头上。“当!当!当!”铜锣声紧急敲响。“洪水进村了!党员干部和青年民兵赶快到村前抢救学生!抢救群众!”村委会主任朱金发脖子...  相似文献   

16.
自1998年6月下旬以后的六十几个日日夜夜,大安境内“一江两河”相继发生有水文记录以来的特大洪水。昔日引以自豪的鱼米之乡——嫩江、洮儿河、霍林河,失去了往日的平静、美丽和温柔。洪水来得早,洪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水位高,流量大。从6月23日洮儿河、7...  相似文献   

17.
李家忠 《党史纵横》2005,(10):24-25
抗日战争期间,在八路军的队伍中有一位国际主义战士,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唯一外籍将军的洪水。“洪水”名字的由来洪水是越南人,原名武元伯,1908年10月1日生于河内。1924年,热血青年洪水来到正处于中国大革命高潮的广州,参加胡志明创办的政治训练班和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1926年与林彪、刘志丹等人一起成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当时反动派攻击共产党是“洪水猛兽”,武元伯索性改名“洪水”,以表示同反动派针锋相对斗争到底的决心。大革命失败后,洪水再次来到中国,经聂荣臻介绍被派到由澎湃和古大存领导的东江游击队工作,先后担任…  相似文献   

18.
滔滔洪水奔流而去,潇湘沃土一片安澜。 7月中下匈不到半个月时间,湘南大地就连遭“碧利斯”、“格美”两次强热带风暴袭。打,不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水利设施冲毁,一些公路、电力.通讯设备中断……  相似文献   

19.
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是著名的“洪水走廊”,又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是一个水旱灾害发生几率较高的省份。因此,水利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为政之要,其枢在水”在江苏显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面对汹涌的洪水,他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成功营救出被困群众;为了重建家园。他舍小家顾大家,身先士卒,用实际行动树立了基层党员干部形象的标杆。他就是在今年村“两委”换届时高票当选、被称作“牛官”书记的抚顺县后安镇郑家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苏振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