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认为俭善奢恶 ,主张黜奢崇俭 ,节制消费。这种适合于自然经济的节俭观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评价奢俭、消费合理与否的标准应是个人目标、经济制度规范、社会规范的有机统一 ;提倡合理的消费支出 ,鼓励和引导消费 ,鼓励把储蓄转化为投资 ,能增大整个经济体系的经济收益 ,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讨论过“俭”与“奢”的问题。大体有两种看法:一是主张“黜奢崇俭”,一是主张“反俭尚奢”。《尚书·大禹谟》曰:“克勤于民,克俭于家”。《左传》中也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说法。孔子欣赏“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信条,主张“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孟子说:“贤王必恭俭”,(《孟子滕文公》)老子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危机究其根由,很大一部分根源于消费异化,消费异化是造成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深层驱动力。我国的消费异化除受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外,主要缘于传统的"崇奢黜俭"的消费观。本文从分析传统的消费观切入,揭示了"崇奢黜俭"消费观对生态环境的负值效应,倡导"尚俭去奢"的消费观,主张用生态消费观引导和塑造消费理念、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取向的形成是围绕"义利"关系的争论展开的。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的基本问题之一。处于国弱民穷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为探求中国富强之路,对传统义利观的偏弊进行深刻反思。严复借用西方科学知识和道德观念对传统义利观进行改铸,提出了"两相为利"、"义利合"的思想。严复倡导的"开明自营"指引了义利观新转向,严复义利观的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蒙意义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彗星,他"别开一种冲决网罗之学",①思想学术中颇多看似偏激却能够发人深省之处.②如谭嗣同提出迥异于正统观念的"黜俭崇奢"说.一方面辨正"奢俭"名实,批判"崇俭"的谬误;一方面论证"崇奢"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一"破"一"立",识见非凡,令人耳目一新.本文试就谭嗣同"黜俭崇奢"思想的内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在宣传、介绍西方近代伦理道德学说的同时,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也进行了整理和改造,形成了由进化伦理观、自由平等伦理观、"开明自营"、"背苦趋乐"伦理观构成的伦理思想体系.他在传介西方伦理学说和改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尝试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积极的伦理启蒙意义,对20世纪中国伦理学的建构产生了根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郑伟  李玓 《传承》2014,(9):123-125
晚清时代,中国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时期,救亡与变革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严复曾长期留学英国,对西方的宪政思想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他的宪政观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进化论、天演世界观、自由与民主三个层面审视严复的渐进主义宪政观,有助于进一步阐述其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齐冬莲 《求索》2008,(7):62-63
消费伦理思想是魏源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魏源消费伦理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俭奢有度。魏源俭奢有度的消费伦理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对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9.
刘云雁 《求索》2012,(4):207-209
严复"信达雅"原则所体现出来的阐释学观念往往为时人所误读,刻意回避了其中"达即所以为信"的内涵。事实上,作为士大夫知识分子而非纯粹译者,严复本人对于"信"的理解与"信达雅"的现代解释并不相同。严复对自己身份和立场有着清晰的界定,秉承"文以载道"的基本诗学观,在选文和文辞方面都并不重视语言学意义上的对等关系,同时积极地介入个体思想与国情要求,认为信于西学的关键是历史通达而不仅仅是形式逻辑的连贯。然而,历史剧变使严复的阐释观受到了群体性误读,后人以"忠"代"信",抹杀本土文化和阐释者的主体性,形成了目前流行的阐释观。本文通过分析严复的"信达雅"阐释观中"信"字的独特解释,揭示其保守性的具体表现和历史根源,管窥严复作为西学东渐直接推动者独特的思想境界和历史影响,尤其是这种影响对当今中国阐释学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严复诞辰150周年。严复,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他在阅读、引进、宣传西方著作的过程中,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尤其是经过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之后,逐步形成自己思维的内涵和特征。中国近现代学术肇始于严复翻译西方的学术名著,19世纪末,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学说,使中国学术界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思想家为了推翻旧的价值体系,建构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启蒙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基本架构."严复的'自由'、谭嗣同的'平等'、康有为的'博爱',完整地构成了当时反封建的启蒙强音."[1]启蒙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学学说,"新人"是维新派阐释启蒙思想的人学范式."新人"主要体现在价值观的"新"上.新人学说建立在确立理性权威、重新阐发人性的基础上,并以此为根据对社会价值体系进行重新考量.维新派思想家的"新人"学说,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其后漫长的历史时期,对构建社会价值体系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商务印书馆于1931年和1981年两次重印严译名著丛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由于《国富论》(郭大力、王亚南)的出版,其中的《原富》"却不曾引起任何值得重视的反响"。随着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在对严复思想进行深入发掘时又重新关注《原富》汉译本的社会价值。对比《原富》与《国富论》可以看到,译本的生成蕴积了不同时代的诸如主流诗学、意识形态等的社会文化内涵。严复的《原富》饱含了严复对积贫积弱、处于现代化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高度关注,为处于学问饥荒时代的中国社会提供了精神食粮,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观的历史演进,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三观两跳三个阶段"。"三观"是指古代中国天下观下的古典民族观、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转型中的民族主义民族观和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民族观。"两跳"是指民族观的演进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再到当代的转换,在一百多年中先后迈上了两个台阶。  相似文献   

14.
严复把塑造国民作为拯救民族危机的根本出路,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率先建构了近代国民的三重素质结构,赋予国民以自由、平等、独立等近代权利。化臣民为近代国民,以人的现代化引领中国的民族复兴构成了严复思想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专项治理奢侈浪费工作正在广泛展开,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从根本上遏制奢侈浪费行为。对此,人民群众寄予三点希望。一望领导带头治奢。希望各级党政领导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带头廉洁自律,戒奢从俭,尤其在"筷子"、"池子"、"机子"、"车子"、"腿子"等问题上要管住自己。二望加大力度治奢。希望治奢工作要抓硬措施、下狠着。对查出的奢侈浪费行为,要果断处理,不搞"下不违例"。该收缴的收缴,该退回的退回,该补款的补款。对顶风违纪的,要从重从严处理,以达到惩一儆百的效果。三望深入持久治奢。希望治奢工作  相似文献   

16.
从朴素的"类族辨物"观念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生,中国民族观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的历史性蜕变。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连续统"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场"宏大的历史叙事",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依靠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挟带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唤醒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本文基于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探寻古代文化族类观向现代国家民族观的演变历程,并试图从传统的儒家族类观、近代以来西方民族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三个方面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经济思想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及特点,但只未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作者认为,要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这些散见的甚或是互相矛盾的经济思想,只有把握住其立足点,即深藏于其中的社会价值观,由此可以梳理一个基本的脉络。文章指出,这立足点就是社会和谐观。作者分析了古代社会和谐观的形成和演变,并逐一论述了它在古代三大经济原则,即义利论、本末论、奢俭论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姜文明 《理论月刊》2013,(1):155-158
俭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具有重要道德价值,节俭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俭作为一种生存理性,是人类永恒的美德。它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现代俭德在继承传统俭德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责任,是现代俭德的出发点;公德,体现了俭德规范领域的扩展;生活方式,是俭德的现代诠释;节俭标准则是俭德不可或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吴小曼 《新东方》2008,(8):43-46
在中国近代史上,探讨国民素质问题,严复并非第一人。比严复稍早一些的思想家冯桂芬、钟天纬等都一定程度上涉及了民族性格问题,与严复同时期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则主要从政治角度展开对国民性的探讨。但是可以说,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较早、较深刻、全面探讨国民素质问题的思想家。严复从国民素质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现代理想国民模式及提高国民素质的途径等方面都有展开论述并有精辟见解。系统总结和分析严复探讨国民素质问题理论成果,对于我们今天倡导教育改革,探寻提高国民素质途径,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廖建林  卢勇 《理论月刊》2005,(10):70-72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学问观经历了由儒学区分体用的传统学问观向"文理"分科的新型学问观转变的过程.由于科学精神未能真正贯彻到新的学问观之中,随之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民国时期的"重理轻文"现象."重理轻文"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从实际的效果上分析,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长远来看,"重理轻文"的观念割裂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