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等一直为学者所关注,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乃历史的重大进步,但正面落实平等的"肯定性行动"却引起负面的后果:反向歧视以及保护性歧视。少数人保护性隔离的法律不仅引起社会的反感,也受到被保护者的批评。因此,特别立法不是主张平等保护的立法者一相情愿的行为,在宪法上正确理解平等原则与平等权、系统保护平等权的相关主体则是首要的,当然,平等是否真正实现还需要多方面综合评价以及回到实践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2.
就业健康歧视的存在,侵犯了公民的平等就业权.公务员招考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政治审查和体检,而所适用的体检标准包含健康歧视,为此产生了大量的司法案例,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公务员招录中产生的健康歧视的原因主要在于公众对一些疾病的偏见和误解,公务职位紧张,公务机关用人自主权膨胀和求职者维权意识淡薄.为了保障求职者的平等就业权,必须制定反歧视的专门法律,明确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和救济程序,同时强化反歧视的政府责任.  相似文献   

3.
王迁 《科技与法律》2003,(4):67-69,79
"基因歧视"并不是指一切以基因状况为根据的歧视,而是指根据一个人的基因状况预示他在未来可能患上某种疾病或其他状况这一信息而对他进行的歧视,即根据"基因倾向性"而进行的歧视.由于"基因歧视"这一术语译自英语,而英语中的"歧视"同时具有中性和贬义两种含义,因此在汉语中要谨慎使用"基因歧视"一词.它只应用于描述不公平、不合理的根据"基因倾向性"进行的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4.
论人权公约中的禁止歧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禁止歧视是联合国人权公约的重要内容,反对歧视的斗争也是联合国人权活动的中心,人权法与人权理论必须认真对待歧视的问题。歧视的核心规定性是“不合理的和主观的区分”,在人权公约中,禁止歧视有双重属性,既是附属性的,又是独立的。禁止歧视的理论基础是平等,核心是获得法律平等保护的权利。平等权的法律保障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国家负有不歧视的义务并有义务采取积极行动使人们免于歧视。  相似文献   

5.
2003年沸沸扬扬的公务员录用歧视案——"乙肝歧视案"之后,公务员录用歧视问题进入公众视野,公务员录用中还存在身高、年龄、性别等歧视现象,本文从歧视的定义出发,对公务员录用中平等担任公职权进行了分析,就此引出我国公务员录用歧视的产生原因,并针对目前公务员录用歧视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王迁 《科技与法律》2004,45(2):98-102
面对"基因歧视"所可能导致的严重社会后果,一些国家通过了专门立法对其加以预防和控制.但有学者认为"基因信息"也是普通的"医疗信息",立法者不应只针对由"基因信息"导致的歧视进行立法,而是应当针对所有由医疗状况引起的歧视进行立法.本文指出"基因信息"与普通医疗信息相比,具有特殊的自然特征和社会意义,在全社会普遍不能正确理解基因信息预测意义的情况下,专门立法防止由这种误解导致的"基因歧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禁止歧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周伟 《现代法学》2006,28(5):68-75
歧视是指被法律禁止的、针对特定群体或个人实施的、其效果或目的在于对承认、享有和行使基本权利进行区别、排斥、限制或优待的任何不合理的措施,即歧视的表现形式是在相同的情况下无合理理由而恣意取消或损害特定群体或个人平等享有权利的任何区分、排除或选择的措施。法律禁止歧视的目的是对少数群体或具备该群体特征的个人基本权利的保护以实现法律的公正。禁止歧视与平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平等并不反对任何差别,但却反对没有合理依据的区别对待。如果差别有正当的理由并且是为了实现合法目的,则不构成歧视而是法律许可的合理差别。  相似文献   

8.
性别歧视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傲 《河北法学》2007,25(1):68-72
歧视现象,近年来越来越泛地受到关注.性别歧视、劳动歧视、地域歧视、乙肝歧视、身高歧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领域发现了不平等、不公平的现象,宪法中的"人人平等"原则从一个抽象而空泛的规定突然变和触手可及.性别歧视作为常见的歧视形式,尤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界定歧视的概念,制定有关歧视的法律,确立禁止歧视的原则,建立有效的事后救济途径,动员立法、司法机关以及社会各界力量,提供积极措施,通过赋予被歧视者以合法权利的方式,消除两性歧视,是法学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目前,深化对性别歧视问题的讨论,是尽快启动性别歧视立法程序,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有效步骤.  相似文献   

9.
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制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歧视是对公民平等就业权的严重侵害.就业歧视现象在我国的广泛存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反就业歧视目前在我国尚欠缺完善的立法规制.本文指出明确就业歧视的法律界定,立足立法现状,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是禁止就业歧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岁末年初,又到大学生求职季。一名女大学生扮成花木兰模样站在人才市场门前,以此呼吁消除就业市场上的性别歧视。就业歧视形式繁多,除性别外,还有年龄、学历、身高等。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因此,就业歧视有违法之嫌。但企业和求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一种双向自由选择。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有的大学生就业只愿意进国企,算不算所有制歧视?有的大学生找工作只去"北上广",算不算地域歧视?更多大学生只想当白领,不愿当蓝领,算不算职业歧视?似乎歧视无所不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