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重庆市劳动局离休干部刘健之,是一位抗战老人。笔者在2015年对他进行采访,聆听他的战斗故事。刘健之,山东泰安人。家里兄妹6人中,他排行老大。家有8亩地,"我爸和我弟耕种,不用雇短工和长工,家庭经济基本能自给自足。解放后土改,我家被划为中农。我8岁开始读了两年私塾,后来又念完高小(小学高年级)。1940年,日本鬼子占领了泰安县城后我就没读书了"。  相似文献   

2.
一王香雄同志1918年4月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的一个贫农家庭,原名王香,参加红军时,他的名字加了一个“雄”字。乡苏主席说他年龄虽小,有“雄心壮志”。将来能做大事。少年时期我和王香同在一个小学读书。他比我小两岁,但能勤奋读书,学习成绩很好。1929年红四军来到上杭才溪乡,王香参加村儿童团,并选他当副团  相似文献   

3.
刘云波 《湘潮》2004,(4):50-52
自古英才多坎坷  1932年,罗棣庵出生在湖南衡山县城一位普通的教师家庭,家庭成员复杂,家庭关系紧张,给罗棣庵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他的父母都是再婚,兄妹成群,加之母亲和奶奶一直不和,因此他很难享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快乐。据他回忆,4岁时母亲就去世了,读小学起便被迫在学校寄宿,尝尽了幼年丧母的痛苦与凄凉。  如果说家庭的不幸还只是小不幸,那么民族灾难给他带来的不幸则是真正的大不幸了。  罗棣庵的童年基本上是在抗战的炮火中度过的。1939年初夏,7岁的罗棣庵第一次亲眼目睹了日寇18架飞机肆意轰炸衡山县城,致使百姓妻离子散、哭…  相似文献   

4.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在山东荣成县西滩郭家村。1929年进入南开大学预科理科班。1931年7月.由于他对光学的兴趣,升人南开大学物理系。1933年至1935年在北大物理系就读.毕业后当助教兼做研究工作。抗战爆发后他辗转跋涉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半212半读。国难当头,增强了郭永怀科学救国的信念.他觉得要使国家强盛起来.首先要发展军事科学技术,发展航空事业。  相似文献   

5.
正儿子8岁患病瘫痪后,吴祖兰便成了他的"双腿"。一路风雨,一路艰辛,她背了儿子16年,从小学一直到读完大学。母亲柔弱的肩膀,成为儿子最坚强的依靠。吴祖兰,从江县丙妹镇丙梅一村村民。她的儿子唐汉超在8岁那年患病瘫痪。从此,吴祖兰用瘦弱的肩膀,背起了儿子的未来。16年,5800多个日日夜夜,身高1.5米、体重100斤的吴祖兰,背着儿子读小学、读初中、读高中、读大学。  相似文献   

6.
李元昌,又名李子文,福建省南靖县和溪乡坂场村人。1921年10月12日生,1930年参加革命,1931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和溪乡农民赤卫队中队长、坂场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莒州游击队队长、和溪游击队队长、南(靖)华(安)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龙)岩南(靖)漳(平)第一支队财粮委员等职,1936年春被叛徒杀害。李元昌家境贫寒。从九岁开始,他在亲友的帮助下,勉强读了三年私塾。后因荒年歉收,家庭经济拮据而辍学。黑暗的社会,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了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种子。 1926年,革命风暴席卷闽西南,地处龙岩、漳平交界的和溪,也在传播着革命的新闻。这一切,给少年时  相似文献   

7.
读2002年第五期《红岩春秋》上朱郁邨《被毛泽东誉为“胆子不小”的何鲁》一文,感慨系之,忆及当年,确实该记记何鲁校长及载英中学往事,但朱文所谈的一些情况,与我所了解的多有出入,一并记之。 我1940年春考入载英读初中,同班同学段前才,是我一个关系较远的表舅父,大我好几岁,小学时他已入党(江北寸滩在1938年时便已在实验小学建立了党支部,江北区党史有记载)。他就说载英有“狮子狗”,要我跟他一道转学到了悦来场徐家坝。他在  相似文献   

8.
1937年8月23日,被国民党关押了近5年的陈独秀走出了牢房,他以满腔的热血立即投身到全民抗战中。然而,陈独秀怎么也没想到,就在他为抗战四处奔波之时,一场欲陷他于“托派汉奸”的阴谋却在暗中滋生。  相似文献   

9.
50年代初,彭涛同志在川南任区党委第二书记,军区第二政委。当时,他还是一位30多岁的青年,但已经是久经考验,功勋卓著的老革命,很有威望的高级领导干部了。 他1913年11月出身于江西省波阳县,小学读书时,在班主任共产党员李新汉的影响下,已开始读《新青年》、《共产主义ABC》等革命书籍,1925年12岁就投身到大革命的洪流中去了。随后,他到北平读中学、读大学,先后参加了“左联”、共青团、共产党,专门从事学生运动。那震惊中外的“12·9”爱国学生运动的主要组织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人称“小彭”,就是他。在运动中,他坚定…  相似文献   

10.
将军故里行     
在山西原平 (原为崞县 ,1 96 3年改称原平县 ,1 993年改称原平市 ) ,自辛亥革命追随孙中山 ,到抗战胜利及其后捣毁蒋家王朝、建设新中国强大的国防建设中 ,有数十人从这里走出来挂衔成为将军 ,原平也名副其实地成为“将军县”。我有幸来到将军故里 ,寻访将军成长的足迹。桐溪二将军在原平说起将军 ,名声最大的莫过于续范亭。他 1 893年生于崞县西社村 (今属定襄县 ) ,早年参加辛亥革命 ,曾任国民党陆军新编第一军中将总参议。 1 935年他赴南京呼吁抗日 ,在“国大”上目睹蒋介石奴颜卖国的行径 ,他悲愤至极 ,剖腹中山陵 ,欲以一死激发全国人…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近现代史上,1937年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发动全民抗战,取得最后胜利,这是一个历史转折点;抗战胜利以后,到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又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屈武在这些历史转折的关头,都得到周恩来的真诚帮助,两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抗战期间在重庆抗战全面爆发后,在苏联呆了12年的屈武于1938年绕道西欧,由海路回国。到香港以后,他首先找到了中国共产党派驻香港的代表廖承志,他们  相似文献   

12.
徐泉法 《世纪风采》2022,(10):28-33
<正>何克希是新四军高级将领中在苏南东路抗战时间最长的一人,从初到江阴西石桥争取梅光迪抗日,到跟随谭震林撤离东路,前后长达3年5个月。何克希是四川峨眉城关镇人。他一直把江阴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40年前,笔者有幸在杭州西湖畔采访了这位东路抗战功臣。今择其要点记录于下,以缅怀他在东路抗战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3.
《湘潮》2015,(5)
<正>廖耀湘,1906年出生于邵阳县三民乡酿溪上游回龙阁冲家头(今新邵县酿溪镇),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法国圣西尔军校。他戎马半生,身经百战,百分之九十的胜利都是在与日寇的搏杀中获得的。在抗战初期,他作为主攻手率军取得了昆仑关大捷。此后他转战缅甸,为保护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国际运输线血战异域,先后取得胡康河谷大捷、索卡道会战大捷、缅北反攻战终极胜利,歼  相似文献   

14.
翁黎光是翁泽生的长子,1927年9月出生于白色恐怖环境下的上海。后来,翁黎光与母亲谢志坚一起回到台北,探望被关押在台北监狱里翁泽生。他们会面之后,按照翁泽生的嘱托,小黎光被送回老家同安,学习祖国文化。之后,小黎光从小学到中学毕业,尝尽生活的困苦和抗战烽火的颠沛流离。1946年,他考入厦门大学。受父亲革命斗争精神的影响,他在厦大期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义无返顾地走上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15.
闽江支流梅溪的岸畔,矗立着巍峨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刻着为闽清的解放献身的烈士英名,郑一惠同志便是其中的一位。郑一惠,1923年出生在长乐县的一个小商贩家庭。他少时聪颖,爱好文学,喜欢看历史英雄的故事。他在小学读书时,耳闻目睹了家乡人民的苦难生活  相似文献   

16.
段青松同志是从事药政药检管理工作的,任新化县卫生局药检所所长。药检工作与党史工作关系不大,但他非常喜爱《党史月刊》。开始,他是在单位订的刊物中读到这份刊物的,生动的内容深深吸引着他。他就自费订了一份。每期一到,在医院工作的妻子和读小学的孩子都争着看。而他是每篇必读,尤其是爱读“群英谱”、“人物  相似文献   

17.
在古田会议纪念馆里,珍藏着5封尘封已久的家书。这些泛黄的家书写于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穿过炮火硝烟,越过时光岁月,字里行间昭示着一位中国军人笃厚的家国情怀,见证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家书的写信人名叫林高峰,1917年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一户贫农家里。1930年3月,林高峰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组织的培养和同志们的帮助下,他树立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对党和革命事业更加热爱。  相似文献   

18.
思悄 《党的建设》2008,(12):61-61
陈超群,原名陈世德,1918年1月21日生于定西县内官营红河子川村的一个地主家庭。1929年就读于兰州第一试验小学,小学毕业后考入兰州一中。1938年初夏,陈超群参加了甘肃青年抗战团。不久,在地下党员万良才的介绍下,他和各地汇集西安的革命青年共130余人奔赴延安。一年后,陈超群被调到陕甘宁边区赤水县任宣传部副部长。  相似文献   

19.
张昆弟小传     
《湘潮》1986,(5)
1894年8月18日,张昆弟出生在湖南省桃江县板溪乡一个农民家庭。5岁时,他的母亲便去世了,13岁时,父亲也接着病故。这样,张昆弟便成了一个孤儿。祖母和叔父含泪负起了抚养张昆弟的重担。从7岁起,张昆弟入私塾、高等小学,成绩优异。1910年,因家贫他辍学务农。  相似文献   

20.
正八路军来到了五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我从太原辍学回家。当时我并没有认识到抗战的长期性,还想着等学校复学后去读高中,或者等打完仗后再去上学。没想到,这仗一打就是8年。回到村里后,我和几个进步青年常常到小学校里去宣传抗日,给学生们讲九一八事变,讲东北义勇军的事迹。槐荫村消息闭塞,村里也没有什么报纸,我和我的叔伯哥赵子泽一起,每天晚上到赵承绶家里听收音机广播新闻。赵承绶是我们村的人,抗战爆发后,任阎锡山晋绥军骑兵第一军军长,正好这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