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丹青回国已经十年有余。在画家身份之外,十年中,他的各种文字、言论常见诸于报端。这些文字或谈绘画美术,或议论当下教育体制,或触及公共言论空间,或遥想民国当年。在他的诸多言说中,我最喜欢的是其谈论民国文人与“民国范儿”。在那些民国文人与“民国范儿”中,鲁迅是陈丹青最喜欢的,也是其谈得最多的。  相似文献   

2.
陈丹青也真够讨厌的,如果不说是可恶的话。回国几年,不老老实实在画室里干他的“主业”,却“对文字与言论”“投注”了“极大热情”,“对美术——教育——音乐——建筑——摄影——文学——历史乃至社会诸方面问题”都要“阐发出……文字与言论”!以上引号中的语句,引自《文学自由谈》今年第四期上萧沉《由丹青到愤青》一文(下同,不一一注出)。“愤青”大概不是褒扬的词儿。但“愤青”倒不是彼岸龙应台女士写了《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后才有的,“文革”中期或后期就大量涌现了,又不限于“青”,“老”与“中”全都有份。那时候像萧沉先生…  相似文献   

3.
看到陈丹青在长安街向我们告别时疾步而走的挺拔背影,一身黑衣,用“玉树临风“这个词来形容他绝不为过。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完美的男人,有才、有风度、有修养,也很好玩。朋友家的锁坏了,他自告奋勇跳窗而入并称自己身轻如燕,刚显现出大男孩的调皮性,转眼又见他瞪着那双超大的眼睛,思索着什么。性格耿直而又率真,知青——画家——作家,始终只承认自己是愤青的他给中国媒体界带来了一阵阵“丹青风暴”,媒体上也常见他答记者问时丹青式的诡辩,有点狡猾。有些可爱,你可以不喜欢他,但是你一定会被这样一个另类的他吸引……  相似文献   

4.
《玛牡特依》简称《玛牡》,是一部流传广泛,影响很大的彝文古籍。“玛”意为教,“牡”意为做,“特依”意为书或经,直译就是“教做经”,是教育人做人的书。有的也叫《玛牡威尔》,“威尔”意为“言论”。前者应译为《教育经》,后者应译为《教育言论》。它是一部诗体的哲学著作,是一部伦理性的古籍。  相似文献   

5.
曾因《西藏组画》这个被称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之一的作品而一举成名的中国著名油画家陈丹青,为何愤然辞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一职,许多局外人对此不解,以至于热议一时,闹得沸沸扬扬。究其请辞根由,原是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的深恶痛绝。曾游学美国近20年并于2000年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陈丹青,回国任教不久,就领教了“中国式考试”的威力。在这一年的博士生招生考试中,陈丹青从24名考生中严格挑选的5人全部因外语不过关而落榜。不光是博士生,他想招收的硕士生也均因为政治或英语成绩不及格而被拒之门外。由于…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4月23日,对于两岸清华人来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母校清华大学在这天迎来了她105岁生日。105年前,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作为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而成立。众所周知,因国民党败退台湾,清华人也因此分隔两岸。1956年,梅贻琦先生利用清华基金会经费在新竹成立了台湾清华大学。随着两岸关系不断缓和改善,两岸清华的交  相似文献   

7.
初识陈丹青     
我读过陈丹青《退步集》、《笑谈大先生》等著作,对其蛮有好感,并爱屋及乌,购藏了他竭力推举的木心老师全套作品中文本。得知他星期天上午要在厦门会展中心召开的中国博物馆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开讲《艺术与博物馆》,我便前往听讲。男女老少济济一堂,偌大的厦门会展中心五楼多功能厅座无虚席。上午10点半,61岁的陈丹青一身黑衣出现在讲台上,许多听众拥到台前,举着相机、手机一阵狂拍。陈丹青配合拍了一会后说:"一定要  相似文献   

8.
1月29日和31日,台湾前领导人李登辉分别接受台湾<壹周刊>和TVBS的专访.他在两次访谈中提出的新言论,尤其是否认曾主张“台独“,否认“台独“路线,甚至主张开放大陆资本入台的言论震撼台湾政坛,引起“台独“分子的恐慌和各方不同的解读.纵观李登辉85岁的人生,其人善变为各界所公认.此次,他本人清楚表明,不是他李登辉善变,而是必须配合社会的变化.在李登辉眼里,这个社会到底怎么变了?到底要做怎样的配合?笔者认为,这是其所炮制的新言论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9.
<正>李登辉这一堆新言论既有对宏观国际局势和两岸关系的判断,也有其捞取政治利益的微观考量。1月29日和31日,台湾前领导人李登辉分別接受台湾《壹周刊》和TVBS的专访。他在两次访谈中提出的新言论,尤其是否认曾主张“台独”,否认“台独”路线,甚至主张开放大陆资本入台的言论震撼台湾政坛,引起“台独”分子的恐慌和各方不同的解读。纵观李登辉85岁的人生,其人善变为各界所公认。此次,他本人清楚表明,不是他李登辉善变,而是必须配合社会的变化。在李登辉眼里,这个社会到底怎么变了?到底要做怎样的配合?笔者认为,这是其所炮制的新言论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0.
尘封了20年的听课笔记,时过境迁,还会带给人当时的感受吗?陈丹青和他的已敞恩师木心之间的佳话,因为这些笔记而再度热络。2012年岁末,陈丹青将他在纽约长达5年的听课笔记汇集成书,一段关于文学的记忆就此拉开。  相似文献   

11.
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问题,他说: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这是被美学界经常引用的一段著名的重要言论。但是,对这段话的理解是那样众说  相似文献   

12.
岁末年初的一个下午,我在上海拜会了陈丹青先生的父亲——陈兆炽老先生。老先生身材魁梧,跟清秀的陈丹青有点儿对不上号。老先生客气地迎我进屋,虽已84岁高龄。却是周到有礼。沏茶倒水。屋里陈设简单,老人性格爽快,落座后即开讲他正在经手的一件案子.  相似文献   

13.
自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直至逝于台湾,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而被清华学人深情地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和"两岸清华校长"。清华人对于梅老校长的崇仰,如一位校友所言:"清华人对梅先生孺慕情深,像听戏的人对梅兰芳一样入迷,我们却是另一种梅迷。"  相似文献   

14.
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揭示了公开性和社会主义民主密切不可分的真理,把加强国家事务的公开性,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方面,作为促进经济建设的有力手段。这个思想贯穿在列宁许多著作、言论和工作实践之中。它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百年名校的北大、清华,声誉已经遭至多方质疑。对于它的未来走向说法多多,很多人更是担心他们作为中国一流大学的地位不保,或者与一流大学名不符实。在一些学者对北大、清华一流地位表示担忧的同时,香港一些大学则在内地招生中不断“攻城掠地”。  相似文献   

16.
颜廷 《前沿》2012,(4):83-84
早在12世纪,英王室就已经意识到言论对于其政治统治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并通过各种立法压制那些被认定为煽动性诽谤的言论。经过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至17世纪初,英国普通法已经确立了惩罚煽动性诽谤言论的几项重要的司法审判原则,即言论诽谤对象无论是普通个人、政府官员或是公众人物,都必须受到惩罚;言论的真实性不能作为无罪抗辩的依据;陪审团的作用仅限于确认有关犯罪的事实问题,如何确定言论性质及如何量刑定罪,则必须由法官决定。这几项司法审判原则的确立,直接影响了近代英国宪政民主的发展与公民自由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1月29日和31日,台湾前领导人李登辉分别接受台湾<壹周刊>和TVBS的专访.他在两次访谈中提出的新言论,尤其是否认曾主张"台独",否认"台独"路线,甚至主张开放大陆资本入台的言论震撼台湾政坛,引起"台独"分子的恐慌和各方不同的解读.纵观李登辉85岁的人生,其人善变为各界所公认.此次,他本人清楚表明,不是他李登辉善变,而是必须配合社会的变化.在李登辉眼里,这个社会到底怎么变了?到底要做怎样的配合?笔者认为,这是其所炮制的新言论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8.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我校庄严,蔚然中央……”这首汪鸾翔先生填词的校歌在水木清华传唱了七十多年,它勾勒出无数清华学子和即将成为清华学子的孩子心中一幅美丽的图画。不知以897分获取今年海南省高考理科状元的李洋是否听说过这首经典的歌曲,但从他填报的志愿来看,上清华是他最大的心愿。可惜的是,理想却仍然像梦一样虚无缥缈,因为他背上了高考移民这层沉重的外壳。最近,16岁的湖北籍海南理科“高考状元”李洋怅然返乡。由于高考移民的身份,他被当地教育部门限报一类本科院校,从而与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失之交臂。此外,海南今年还有29名省…  相似文献   

19.
许多人认为网络给了人们更大的言论自由,而在新加坡,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去年11月下旬,一名17岁青年因在互联网上发表种族主义言论而被判处2年缓刑监视。这名华侨青年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敌视马来族的言论。法庭同时责令他必须接受心理评估并参加辅导课程,以纠正他对于马来族  相似文献   

20.
不要忘掉农业这个根本梅泰和,卢大有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我国农业的发展。在他的著作及言论中,有着许多关于农业问题的极端重要论述。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牢固树立农业基础思想及推动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