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列宁合作制思想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和“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第二阶段是1921年以后的新经济政策时期。在第一阶段,列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没有商品生产、货币交换的社会的理论,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试行建立农业公社。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下,为了保证城市居民和军队的粮食供给,对农民实行背离商品交换原则的余粮收集制。由于当时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极为低下,国家从农民那里征集来的,不仅仅是余粮,还包括一部分农民必需粮。这个阶段,还在农村提倡建立农  相似文献   

2.
列宁的合作制思想与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列宁“政治遗嘱”的《论合作制》等几篇文章,内容非常丰富,是列宁主义理论宝库中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具有指导意义的精神财富。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引导农民走合作制道路的理论和政策问题,是这几篇文章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列宁的合作制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执行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的思想,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两个飞跃”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形式,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通过建立合作社的形式指…  相似文献   

3.
徐凤莉 《学理论》2010,(7):40-41
列宁1921-1924新经济政策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想之策。其精髓和实质在于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统一,对于经济落后国家实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其重大的当代影响力在于:探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理性精神;资本的逻辑的生成思想是经济落后国家发展的命脉;列宁关于农业合作制的思想对中国农村发展所具有的方向性引导。  相似文献   

4.
一列宁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列宁主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原理,指出农民彻底解放的道路,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现农业的社会化生产。列宁认为,在民主革命期间,“小市民社会主义”鼓吹实现土地平均使用制,布尔什维克党为了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尽管可以支持农民争取平均地权的斗争,但同时必须引导农民向前看。应该向农民宣传这样的真理:“当世界上还存在着货币权力和资本权力的时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1917年10月武装起义胜利初期,列宁没有所谓“一党专政”的主张和思想。他论述了苏维埃的特点和优点,指出它是无产阶级的国家,主张区分苏维埃的职能和党的职能。他没有所谓“党专政”或“党治制”的主张和思想,不能片面地理解他的有关论述。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联合和团结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制,使人民群众获得了罢免权和监督权,并且努力使国家公职人员成为社会公仆,这体现了苏维埃政权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6.
王丁元同志在《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制发展中的“之”、字形》(《社会科学》1983年第11期)一文中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农业合作制“并没有具体设想”。对此,笔者实难苟同。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制  相似文献   

7.
1921年,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了暂时性的“均势”.以列宁为首的俄共为了巩固社会主义阵地,打破对俄国的经济封锁,克服战争创伤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困难,一方面在国内通过调整经济政策,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积极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则通过实行租让制等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本文就列宁关于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思想和主张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读了许经勇教授的《论列宁的合作制思想及其实践》(原载《理论探讨》1991年第2期)一文后,很受教益,尤其是该文对列宁合作制思想进行分阶段分析的方法,颇具匠心。但掩卷深思,总感到美中不足,该文虽然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列宁的合作制思想及其实践历程,有些地方也作了评述,但对于列宁在《论合作制》这部光辉篇章中所蕴藏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列宁的“政治遗嘱”?列宁“政治遗嘱”的思想真谛是什么?对此国内外众说纷纭。 20年代苏联党内斗争中所指的“遗嘱”,是列宁1922年12月23日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西方国家的研究中,多以此为内容。布哈林文中所指的“政治遣嘱”是1923年1月4日到1923年3月2日列宁口授的五篇文章:《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布哈林在纪念列宁逝世5周年之际撰文《列宁的政治遗嘱》,将这5篇文章称为列宁的“政治遗嘱”,并指出列宁的5篇文章“是一个完整计划的表现”,构成了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战略计划的各个有机部分。在以后的研究中,又多有人把《给代表大会的  相似文献   

10.
1923年1月,列宁在著名论文《论合作制》中提出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这个论断。这种“根本改变”,是列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苏维埃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经济、  相似文献   

11.
1920年苏联国内战争结电后。列宁指出要把工作五点转移刘建设上来,这时他已记买到这个主张与战时共产主义的冲突。战时共产主义是指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党为战胜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而采取的一种做法,它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的弊病在转人和平建设时期之后日趋严重,以致触发喀琅施塔得叛乱。喀琅施堵得的水兵农民成分居多,由于他们对战时共产主义的余粮收集制不满,在阶级敌人挑拨下发生叛乱。列宁说,这个事件是一道闪电。它促使列宁和俄共(布)下定决心废止与和平建设相停的战时共产主义。1921年3月17日,正当镇压叛乱的军队向喀琅施塔得进发时,在莫妇科召开的俄共了布)十一大一致通过了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的建议.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用  相似文献   

12.
《理论信息报》6月1日发表田永祥同志写的《列宁是否提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概念?》,文中有几处值得进一步探讨。他根据《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改正了的译文,指出原译文“建设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见《列宁选集》第4卷第142页),已订正改译为“建立社会主义那些最初级形式”(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8卷第37页)。他认为:这两个概念显然不同,所以列宁实际上并未提出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事实上列宁1919年12月20日在俄共(布)莫斯科市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是这样说的:“我们在剥夺了地主和资本家以后,只获得了建立社会主义那些最初级形式的可能。”原译文不准确关键在于把“最初级形  相似文献   

13.
目前,理论界在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的讨论中,许多人都认为列宁提出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概念,并据此作了不少文章。其根据是《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第30卷第253页的这样一段话:“我们在剥夺了地主资本家以后,只获得了建设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但是这里还丝毫没有共产主义的东西。”《列宁选集》1972年中文版第4卷第142页上也有这段话。其实,这是误译,《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就改正了这处错误,把这句话译为:“我们在剥夺了地主和资本家以后,只获得了建立社会主义那些最初级形式的可能,……”(《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8卷第37页)但《列宁选集》在校译时,仍没更正。“建设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那些最初级形式”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列宁实际上并未提出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时期,列宁主张采用小资产阶级政党即社会革命党的土地纲领,主张实施"计算和监督"的措施,主张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和苏俄退出战争,主张苏俄学习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主张借鉴美国的泰罗制以提高苏俄的劳动生产率,主张利用旧社会的文化遗产等,体现了他政策思想的务实性和温和性。有人以为列宁是一个无视俄国实际和脱离俄国实际、凭主观意志激进地发动革命和推进革命的人,这种认识是不真实的。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复杂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无产阶级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多次实践、认识、反复探索。首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俄国无产阶级也是如此。1923年1月,列宁在晚年的著作《论合作制》一文,总结了布尔什维克党关于工作重心转移,对商业、合作社性质看法的改变等重大理论问题的再认识,明确指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个根本改变就有力地说明了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短短几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有个不断认识,再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列宁在最后五篇文章之一《论合作制》中讲了这样一段话:“现在我们有理由说,在我们看来,单是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括号里的话略去——引者)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里所说“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究竟指的什么?这是迄今为止理论界仍在争论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指列宁根本改变了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看法。另一种观点认为,列宁并没有改变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看法,改变的只是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看法。显然,如何理解这句话并不是无关宏旨的词句之争,而是涉及到能否完整准确地把握列宁晚期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讨论清楚。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广大农民互助合作 ,走集体化的道路 ,是一生坚信“欲得仓廪盈 ,天下重农耕”的毛泽东的一贯思想 ,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泽东都把农业合作化作为经济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来抓。他主张发展互助合作 ,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他的合作化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近年来 ,国内理论界结合农村经济改革对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对理论的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专门系统研究的较少。本文企图阐述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历史演变过…  相似文献   

18.
一、列宁“灌输”说本义是理论创造和引导1894年,列宁在彼得堡活动,积极地从事建立党的组织的工作期间,就把“灌输”说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提了出来.列宁指出:“应该把这个理论通俗化,把它灌输到工人中去,应该帮助工人领会它并创造一个最合乎我国条件的组织形式,以便传播社会民主主义并把工人团结为一个政治力量.”(《列宁全集》第1卷第298页)  相似文献   

19.
列宁在他与世长辞之前,给我们留下了八篇不朽的著作。这八篇著作通常被认为是列宁的遗嘱。它们是:《日记摘录》、《论合作制》、《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使国家计划委员会具有立法职能》、《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在这八篇著作中列宁深刻阐明了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对领导者提出了殷切希望和基本要求。今天,重温列宁的这些教诲,对于提高我们广大干部的基本素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许蓉 《理论探索》2012,(4):19-22
在苏俄农业建设过程中,列宁提出了关于发展苏俄农业生产组织的思想。他认为,要在农村建立国营农场、农业公社和共耕社以及协作社等多种农业生产组织;农业生产组织必须坚持正确的工作原则,包括农民自由入社或联合的原则、帮助附近农民的原则和长期稳定工作的原则;国家和社会要保障农业生产组织的发展,使其优先获得国家和社会的各种帮助,组织多种力量加强监督,完善农业相关法令和工作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