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前关于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的探讨中,有的同志根据过去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中的新情况,强调道德建设要适应市场经济;有的同志也许感到那是降低了道德水准,强调要超越市场经济;再有的同志则强调应该既“适应”又“超越”。关连珠同志在其“探索与争鸣性”文章——《不仅仅是适应——论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关文)中提出,道德建设“不仅仅是适应”市场经济,而“应该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在笔者看来,这一论题本身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该文并没有真正按照这一论题的本义来展开,在论述过程中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理论失误和偏颇。其根源就在于,该文的主旨是要借用“超越”来否定“适应”,即否定“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现择要析之,以作商榷。  相似文献   

2.
朱静同志发表在浙江省委党校校刊上的《马克思的个人概念及其与个人主义的分野——兼与王晓升先生商榷》一文(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3期,以下简称朱文),对王晓升先生的文章《马克思从个人出发的历史主体观及其对利己主义的批判》(以下简称王文)存在着较大的误解。首先要说明的是,历史观与历史主体观是不同的,朱静同志在引用王晓升先生文章的题目时混同了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3.
有一种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调整的“新”观点认为,马恩原来在《共产党宣言》中是主张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实行生产资料国有的,后来,认识到任何形式的现代国家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在国家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下,工人仍然是一无所有的无产者,资本关系被推到了顶点,所以,对他们的所有制理论做了“重大调整”和“修改”,得到新的结论,即国有应让位于生产资料“社会直接占有”,“也是个人的直接占有”。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完全误解了马恩的原意。“新”观点认为马恩对所有制理论做了“重大调整”和“修改”,其依据是《宣言》的这个论断:“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  相似文献   

4.
1 .传统的个人利益观1.1西方传统社会的利益观。西方古代社会的思想家们很早就接触到利益问题。亚里士多德指出 :“凡是能顾全共同利益的政体 ,都是按照绝对公正的原则建立起来的 ,因而这样的政体就是正当的。”① 但近代以来 ,在西方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个人主义 ,特别是利己主义的利益观 ,强调利己主义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准则。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弗利的“人们宁愿忘记丧父 ,也不愿失掉财产”② 正是这种观点的代表。当代西方国家的利益观仍未跳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利益观的框架。1.2中国传统社会的利益观。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利益关系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西方人都肯定个人主义吗?——读《西方人看个人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毋容置疑,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里,“个人主义”一词是被否定的对象,因为社会主义奉行的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是对立的。那么,在西方社会,西方人都肯定个人主义吗?究竟什么是个人主义呢?有哪些主张和反对个人主义的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研究》2 0 0 0年第 2期“探讨与争鸣”栏目发表《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以下简称《正确性》)一文 ,作者彭建莆、章德峰针对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为行文方便 ,以下仿照《正确性》简称其为《再评价》)一文中的观点展开批评 ,笔者对《正确性》的主要思想 ,也“实难苟同”,忍不住说出来 ,请理论界前辈作一评判。一《正确性》开门见山就提出一个疑问 :“我们首先不解的是 ,毛泽东同志四十年代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中的某些具体论断 ,能否完全套用到五十年代中国的实际中去 ?”然后做了否定回答。其论据是…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五评白皮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深刻批判了“对华友谊论”“否定革命论”“西方催化论”和“极权政府论”等美化美国侵华历史、歪曲中国历史、诋毁中国共产党的错误言论。在批判中,毛泽东坚持以唯物史观批驳唯心史观,坚持以集体主义批驳个人主义,坚持思想批判与中心工作相结合,使当时的中国人民认清了美国侵略中国的历史,从而更加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革命事业发展。他的批判原则、方法等,对当前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如何理解陈独秀“北伐观”含意的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存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陈独秀对北伐始终抱有消极的态度,他的这种消极“北伐观”是错误的,应当予以否定;另一些人则认为.陈独秀只是在“三二○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其北伐观才表现为消极,但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其“北伐观”则由消极转变为积极;甚至还有人认为:陈独秀的“北伐观”根本就不存在着什么消极的因素,至于消极一说,只不过是被人误解罢了.例如董伟同志在《学术交流》1993年第5期上发表的《试析陈独秀“北伐观”之真谛》一文中,就持这种观点.(以下简称《真谛》)本人认为,《真谛》一文所提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近来,媒体上出现了批判和否定东周“百家争鸣”的观点。有的文章认为:这“争鸣”是“争宠”;这“百家”也不过是百媚。而且,这“百家争鸣”中的诸子也没有学术度量,都容不得不同学派。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不断有人打着更新观念、“重构”“重建”等旗号,花样翻新地论证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合理性。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蔓延和流行确实迷惑了不少人,并且成为种种腐败现象和不道德行为的理论根据。在许多干部和群众中间,对于要不要提倡大公无私、怎样正确理解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如何划清反对个人主义和维护个人利益的界限等等,产生了相当严重的思想混乱,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宣扬个人主义的人时常发表这样一种“高论”:“马克思主义是承认个人利益的,反对个人主义容易导致忽视个人利益、限制个人自由发展,因而是左的口号和传统…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伯里克利、阿奎那、边沁、黑格尔、罗尔斯等不同时期的思想家们的综合分析,指出了西方伦理传统在“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外表中的“利他主义”、“集体主义”倾向。认为这是我们在分析西方伦理思想时应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劳动者能否成为企业的有决策权的股东是国企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王珏先生的《劳动者股份所有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文(以下简称《劳》文)抓住国企改革的这个本质问题,明确提出“劳者有其股”, ①认为应使“劳动者股份所有制成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真正结合的最佳实现形式”。②笔者赞同《劳》文的这个观点。但《劳》文在阐述劳动者如何成为国有企业的股东的时候,认为“通过劳动力资本化,劳动者就可以成为股东……既拿工资又分享利润。”③笔者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笔者认…  相似文献   

13.
报刊文汇     
要言辑录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 李瑞环指出:“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执政的要领是把最困难的人安排好,稳住群众、稳住人心、稳住全局的关键是稳住最困难的那部分人。各级干部要牢记党的宗旨,多想些群众冷暖,少想点个人“政绩”;多搞些“雪中送炭”,少搞点“锦上添花”。《摘自《工人日报》微型论坛“以德治国”并不等于“人治” 《中国党政 干部论坛》刊载 夏伟东的文章指 出,那种认为强 调“以德治国”是 对“依法治国”的 否定、是恢复到 “人治”、是一种 倒退的观点,是对“以德治国”的误解和曲解。 我们所强…  相似文献   

14.
《廉政瞭望》2013,(18):44-44
伴随社会的发展,如今好像传统的“集体主义”不见了。而倡导个人主体性的个人主义被严重歪曲了,占据主流的个人主义并非是道德、权利与责任,而是演变成一种极端的、唯我式的利己主义。甚至发展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然而,新集体主义却在悄然发芽,作为一种兼顾个人和集体、统合二者利益关系的集体主义新形式。  相似文献   

15.
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伦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和以爱为核心的伦理学基本思想,他用"上帝爱大家,大家爱上帝的戒律和规范,代替了尘世间人与人之间自然而真实的爱的关系".费尔巴哈主张,唯有把人与人之间的爱的关系尊崇为上帝并使之神圣化,才是表达对人的重视.他从人的本质学说出发,认为利己主义是人永恒的本质,为了实现自己的利己主义就必须考虑到别人的利己主义,做到合理的节制自己和体现对别人的爱.费尔巴哈坚决反对封建贵族利用特权独享私利,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一个人如果只想实现自己的利己主义,那势必会遭到别人利己主义的反抗,以至于阻碍自己利己主义的实现,于是一个人在实现自己利己主义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别人的利己主义,做到合理的节制自己和对他人的爱,从而使别人也得到幸福.费尔巴哈这种利己主义并不是单个人的自我为中心,而是以整体的人类为内容的普遍利己主义,因此他的利己主义,就带上合理的成分,成为积极的利己主义和合乎人性的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16.
“合理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一种完整的表述形式。当前,这种利己主义思想,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又有所抬头,甚至有人试图将这一理论作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基础。因此,分析“合理利己主义”的历史根源,揭露其错误本质,对于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是十分重要的。“合理利己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活中的表现表现之一:片面理解“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忽视“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构想的前提是勤劳致富、依法致富。同时邓…  相似文献   

17.
钱逊 《前线》1964,(22)
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个人主义思想是根本对立的,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就要克服和肃清个人主义思想。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说:“我们在思想意识上的修养,是一回什么事呢?我认为这在基本上就是每个党员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去同自己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进行斗争;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去同自己的各种非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进行斗争;用无产阶级的、人民的、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去同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进行斗争。”但是,冯定同志在《共产主义人生观》等书中,却是打着共产主义的招牌,贩卖着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货色。  相似文献   

18.
对《关于道德的本质问题》一文的质疑华寿考阅读了《理论学刊》1995年第6期载《关于道德的本质问题》(该文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1996年第1期转载)一文后,觉得该文的观点有加以辨析、商榷之必要。该文认为,人类社会关系就是道德关系,道德是社会意...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形式建立了自己的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立足于现实的人,使辩证法跳出了意识的内在性,变成了一个真正开放的体系,并得出最终结论:“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指出共产主义是人类实现本质力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的本体论追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澄明“以人为本”的深层意境,就必须在本体论上追寻。“以人为本”是对“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扬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以人为本”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实践依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