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的展开与正确解决,促使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完善、成熟和全面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及其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是本文着重探求的问题。一、社会支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立足点、出发点初级阶段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各自的状况。生产力的状况是,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相对贫乏,对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教育、卫生保健、劳动就业…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新发展陈敬泰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7页)并对这些矛盾的性质、特点、解决方法等作了...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理论,纠正了毛泽东在这个基本理论问题上的失误,突出了生产力发展在基本矛盾运动中的决定性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性质和特点,指明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这就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制定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科学的部署;为进一步开拓全新的事业确立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苏伟 《探索》2004,7(6):4-7
毛泽东首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其意义是伟大的.但我们对毛泽东使用"矛盾"概念的表述特点研究不够,致使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解出现了较严重的概念混淆.必须认清毛泽东多年来既从辩证矛盾的普遍意义上、亦从其特殊意义上使用矛盾概念的习惯,才能明确"社会基本矛盾"中的"矛盾"和"又相适应又相矛盾"中的"矛盾",是两个外延不同的范畴.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应既包括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相适应"的关系,又包括它们之间"不相适应"的关系.由此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一学说的指导意义,并可以得出本文的基本结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一个适应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决定了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仍然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生产力的确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生产力要继续发展却遇到了多种多样的阻力。首先是生产关系里面有一些东西同  相似文献   

6.
明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并从根本性质上指出,它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同,是非对抗性的,自身可以自觉加以解决的矛盾。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贡献。对观察认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有什么特殊的规定性,需作进一步的具体探讨。本文试图根据我国三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谈以下看法。一要探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  相似文献   

7.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实际和当前的一些思想问题,反复学习理解这一论断,初步认识到了其重大意义。一、“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丰富之一,就是把改革推到解放生产力的高度,纳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形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性质的客观规律。毛泽东同志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理论,说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大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矛盾原理出发,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根本任务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北京支部生活》2009,(2):20-20
运动发展观:是毛泽东发展思想的鲜明特点,主要是指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但与旧社会不同的是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对抗性转变为非对抗性矛盾。因此基本矛盾主导方面是相适应的,但还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解决了基本矛盾不相适应的问题,社会主义就前进了。那么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不相适应”的矛盾?毛泽东认为,用阶级斗争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来解决。比如,1958年进行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运动,  相似文献   

10.
1956—1957年初,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论断,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指出这一基本矛盾在社会关系上表现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阐述了划分两类矛盾的标准以及解决两类矛盾的方法,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生活的主题将转变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鲁立 《发展论坛》2000,(12):8-10
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成功推进,丰富着我们的思想、认识和理论。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在多样化统一中全面发展,是我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在理论认识上所实现的又一个重大的历史性飞跃。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新认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科学界定经济基础的范畴,对于深刻理解十五大精神,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一、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总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内在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即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  相似文献   

13.
问题之一:社会基本矛盾是否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本来是一个有争议的老问题,可是为什么我们又重新提出来呢?因为现在有许多同志一方面承认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且是以此为前提的;而另一方面在概括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表述中,却又明显地仅仅是从生产方式内部概括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社会有两大发展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小平同志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矛盾。不过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两对矛盾集中地具体地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为了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在共产党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全面改革。改革经济体制,就是遵循生  相似文献   

15.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我认为,赵紫阳同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的科学界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一举划清了两个理论界线,防止了两种错误思想倾向。一个理论界线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国过渡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和联系;另一个理论界线是,我国社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南方重要谈话,是对中国建国四十多年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多年经验教训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都贯穿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新概括,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恩格斯曾断言:“所谓社会主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与邓小平改革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高建 《新视野》2001,2(1):7-9
邓小平在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原有的社会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层次上看,他关于体制改革的思想是以对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深刻认识为基础的。他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的分析,把体制改革作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和手段,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有关这方面的理论。一 应该指出,在20世纪40年代,国际上曾经有过一种观点,即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包括否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否认社会基本矛盾依然是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刚刚由社会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由阶级斗争转向自然界斗争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在1957年发表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前进,推动着新旧社会的代谢。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然,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而科学技术是生产  相似文献   

20.
张祖华 《求实》2012,(4):71-74
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还没有实现马克思所期待的“资本逻辑瓦解”,仍然处在“资本逻辑”的时代.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路模式,明显不同于资本主义时代,“差异性社会”成为当代中国模式的“社会现实基础”.在资本逻辑的宰制下,资本的贪婪促使人们不断创新,从而突破道德与法律的界限.而当今中国差异性社会的特点表明,资本的创新能力是被规约的,“差异的正义”正在成为构建差异性社会的主要逻辑.“差异的正义”逻辑主要包括“公平差异”、“限度差异”、“权利边界”三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