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洗钱犯罪的侦查不仅需要运用常规侦查手段,而且还需要巧妙使用控制下交付、特工行动、电子监控等特殊侦查手段。第117届国际研讨会与会专家对运用控制下交付、电子监视、特工行动这三种特殊侦查措施逐一进行了讨论,分析了使用这些特殊侦查手段调查洗钱犯罪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国内法律依据,缺乏技术人才和现代调查设备等资源,国际合作力度不够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争议,专家们指出,各国应当加快立法步伐,加强国际合作,加强情报交流,加快研发新技术和新设备,培养训练有素的执法人员等,其结论对我国特殊侦查手段的立法、司法和执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侦查完美主义是侦查的理想状态。它的理论前提是国家赔偿制度、侦查法制化和侦查效益论;它注重侦查前周密策划,但又不排除侦查时随机应变;它主要体现在适当完美的侦查目标、完美的侦查人员、完美的侦查时空、对“可能”与“细节”的把握、取得最佳连锁反应、巧妙衔接侦查手段等方面。侦查完美主义必然由于侦查方的素质与犯罪的隐蔽,时间推移下的情况不断变化等因素而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3.
当前严峻的毒品犯罪态势使一般侦查手段不能适应犯罪控制的需要,秘密侦查手段作为一种有效的侦查手段逐渐在我国侦查部门得到广泛运用.然而,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立法中没有涉及秘密侦查手段的应用程序问题,这也给秘密侦查手段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带来了混乱,秘密侦查手段由于其方式的隐蔽性,手段的技术性,视角的穿透性等特点导致了侦查机关在实施秘密侦查时不规范,秘密侦查手段的效率难以发挥.我国应以国外秘密侦查模式为借鉴,从立法上解决我国秘密侦查制度中秘密侦查案件适用范围、法定条件、执法依据、适用对象及司法救济方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合法性原则和最后手段原则是诱惑侦查司法准则的核心内容。合法性原则以诱惑侦查的强制侦查属性为基础,要求侦查机关和侦查人员在实施诱惑侦查过程中应严格遵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并以符合法律规定的方法正当地实施,以追求客观、合法、有效的侦查结果。最后手段原则足以合法性原则为前提,并以侦查比例原则为理论基础,将诱惑侦查限定为侦查方法系统中的最后一环,是不得已而采用的最后方法。  相似文献   

5.
网络侦查陷阱是网络时代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技术侦查手段,指的是利用互联网及相关科技,在计算机网络空间用陷阱的方式引出、确定犯罪嫌疑人,实施抓捕并收集犯罪证据的手段。作为诱惑侦查的特殊形式,网络侦查陷阱在提高侦查效率的同时,也容易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应当通过完善立法严格限制网络侦查陷阱的使用主体、适用范围、适用对象和实施程序等。  相似文献   

6.
秘密侦查手段是对付走私、贩毒、贩运假币,有组织犯罪等无被害人的隐蔽性、复杂性案件的一项卓有成效的侦查措施。然而,秘密侦查措施由于其方式的隐蔽性,手段的技术性,视角的穿透性等特点导致了侦查机关在实施秘密侦查时不规范,秘密侦查手段的效率难以发挥。我国应该借鉴外国的经验,对秘密侦查在立法上进行授权,对秘密侦查适用范围、条件、程序等进行规定,尽快制定有关法律,把秘密侦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使用假身份证实施的反侦查行为,是指犯罪行为人针对侦查机关的侦查行为,使用假身份证向侦查机关传递虚假信息,干扰侦查视线、破坏侦查线索,以躲避侦查、逃避打击的行为总和。使用假身份证实施反侦查行为的外部影响因素有科技水平、犯罪亚文化、个案的侦查措施和手段。其表现形式有:犯罪预备阶段的反侦查行为、犯罪实施阶段的反侦查行为、犯罪后潜逃阶段的反侦查行为。对此类反侦查行为的利用,侦查人员应主动收集反侦查信息,把握犯罪活动中的信息转移规律;同时还应采用传统侦查措施与信息化侦查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判断嫌疑人身份。  相似文献   

8.
诱惑侦查手段在盗窃犯罪案件侦查中应当有用武之地,但必须是针对严重盗窃犯罪并且满足可能性、必要性和合法性等条件,不能滥用。这种手段主要包括通过应邀"辅助"盗窃实施诱惑侦查、通过"提供"赃物处理渠道进行诱惑侦查及以通过设置盗窃目标和时空条件进行诱惑侦查等几种类型。不同形态的诱惑侦查,操作方法有差别,侦查主体应根据具体案情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9.
诱惑侦查之基准:合法性原则和最后手段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法性原则和最后手段原则是诱惑侦查司法准则的核心内容。合法性原则以诱惑侦查的强制侦查属性为基础,要求侦查机关和侦查人员在实施诱惑侦查过程中应严格遵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并以符合法律规定的方法正当地实施,以追求客观,合法,有效的侦查结果。最后手段原则是以合法性原则为前提,并以侦查比例原则为理论基础,将诱惑侦查限定为侦查方法系统中的最后一环,是不得已而采用的最后方法。  相似文献   

10.
类案侦查方法是信息化条件下创立的一种新型的侦查方法。类案侦查的实施基础是情报信息搜集;类案侦查的工作抓手是信息研判;类案侦查的实施目的是在信息化指导下降低侦查成本,提高侦查效益,开展集约化案件侦查,分类打击各类刑事犯罪。信息化背景下,类案侦查方法是打击刑事犯罪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侦查行为法治化,是侦查法治化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标志。它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中主观因素包括:需求与动机、法律知识、守法愿望、侦查能力等;客观因素包括:立法、体制、群体压力、资源供给等。研究并克服这些制约因素,对于推进我国侦查法治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侦查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侦查活动的技术原则和侦查程序与行为的法治原则,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将侦查活动视为目的理性的活动,理论上和实践中只重视侦查活动的技术性原则的研究与使用,以最大限度地达到侦查的目的。然而,在现代法治社会,经过长期的论争与选择,侦查程序不仅要符合目的理性,更要符合价值理性,侦查程序与行为的法治化是其价值理性的必然要求,确立侦查程序的法治原则,目的在于从法治的角度确保侦查行为的有效性、正当性、合法性,它应当是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实体真实与程序公正、正义与效率等各种价值高度协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侦查定势,是一种心理活动趋势,具有自发性、惰性和可变性,具有正、负迁移作用。在内容上,侦查定势包括定向、定法、定序,其机制主要表现为侦查定势对侦查活动的"同化"和"顺应"。影响因素包括侦查人员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问题的性质。案件特点相似、发生情境相似、已有知识的有限性、物象概念化易造成负迁移。侦查定势的负迁移可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观察力和分析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几方面克服。  相似文献   

14.
律师提供法律咨询是犯罪嫌疑人和律师所享有的诉讼权利,属于法律帮助权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一种权利,其对侦查的积极影响在于保障人权和限制侦查权力的恣意,消极影响在于增加侦查负担和防碍侦查进行。因此,其内容的界定应遵循开放性和限制性两个原则,并参照国际通行的规定,对我国的律师帮助制度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15.
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不足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应当将规章以下的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终局裁决纳入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 ;采用概括式规定法院应该受理的行政案件 ;以相对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作为受案范围的确定标准不能全面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某些内部行为、公权力主体的行为应当受到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权理论是刑事诉讼法学的理论基础。其内涵表现为它是向国家审判机关请求的权利,是宪法性基本权利,是程序涵义和实体涵义的统一。其外延在程序上表现为公诉机关的公诉权、刑事自诉人的自诉权和被告人的应诉权,在实体上表现为控辩双方的期待胜诉权。其本质特征表现为它是由宪法保障、国民平等享有的权利,对审判权具有制约性,自身具有程序性。刑事诉权理论为当事人主义审判机制的存在和发展及侦查权的刑事诉权属性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具体权利的合理配置、公诉案件中被害人诉讼主体地位及一些新型刑事诉讼制度和原则的引进和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侦查制度改革的若干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刑事侦查程序的改革应当坚持“底限正义”的理论进路,利用这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契机,在侦查权分配、侦查目的的设定和侦查模式的定位等方面实现突破,并且应当在废除立案程序、重塑强制措施体系、实现秘密侦查和技术侦查措施法定化以及改革侦查讯问程序等方面作出重大改革。  相似文献   

18.
针对公务员惩戒制度,中国《公务员法》进行了一定范围的法律规范。但与德国《联邦惩戒法》、《联邦公务员法》中的相应制度安排相比,中国目前的规定较为抽象并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针对公务员在惩戒程序中的部分基本权利,例如查看档案权、参与调查权、委托律师权等,《公务员法》均未作出规定。从整体上看,中国制度下的公务员在程序中的角色过于被动,几乎无机会主动参与调查环节。为了确保被惩戒公务员合法权利的保障并提高整体程序的客观性,可考虑将德国法律中部分具体权利保障制度纳入到《公务员法》今后的修订范围当中。  相似文献   

19.
缉捕行动是人民警察与犯罪嫌疑人进行的生死搏斗,在缉捕行动中警察不但要与犯罪嫌疑人斗勇、斗力,更要斗智、斗谋。在警察查缉行动中运用攻心战术,以特殊信息媒介为武器,依据心理学原理,对其实施心理攻击,可以有效降低查缉行动的对抗性,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本文拟对警察查缉行动中攻心战术的概念、意义、类型及实施进行分析,以供查缉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