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外出打工农民犯罪现状如何?其犯罪与“民工潮”有何关系?怎样有效地加强“民工潮”管理,切实减少外出打工农民违法犯罪?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看法。“民工潮”中的外出打工农民犯罪问题不容忽视据对江西省吉安地区的调查:在1996年“严打”斗争中,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646起,其中农民犯罪案件1986年,占75%;从犯罪的外出打工农民年龄结构看,18岁—25岁占73.6%,26岁—35岁占20.8%,35岁以上占3.6%;从犯罪种类看,主要是盗窃、抢劫、敲诈、杀人、卖淫,其中盗窃、抢劫占85.4%。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据有关方面的统计,青少年犯罪率是比较高的。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究竟何在?有的认为,青少年犯罪有它历史的、现实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有的强调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十年动乱,林彪、“四人帮”一伙的破坏,致使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看法是有道理的。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即在十年浩劫时期,同样在林彪、“四人帮”的破坏下,为什么只有少数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犯罪情节?什么是认罪态度?犯罪情节与认罪态度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是法学理论上有所争论的问题,也是司法实践中应当妥善解决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所谓的犯罪情节,就包括认罪态度.”这是不能令人同意的.犯罪情节,是指犯罪人从犯罪的预备、实施到终止全过程中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情况.它包括:犯罪人作案动机的恶性  相似文献   

4.
谢良兵 《法人》2004,(11):117-119
为何在金融系统会频繁出现“内鬼”?为什么那么多“外贼内鬼”相互勾结犯罪时那么隐蔽,难以发现,或发现后难以治罪?  相似文献   

5.
<正> 在犯罪因果关系中,是否存在“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两种形式?“偶然因果关系”可否作为刑事责任的基础?在我国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中有不同的认识。1981年《法学研究》第五期发表的龚明礼同志的《论犯罪的因果关系》一文,提出了犯罪因果关系有必然因果和偶然因果两种形式,偶然因果关系也是刑事责任客观基础的观点。对此,笔者持不同看法,特提出以下意见与龚明礼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6.
刘远  赵玮 《河北法学》2005,23(7):4-7
何谓金融犯罪?金融犯罪在经济犯罪家族中居于何种地位?这是金融刑法研究中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虽有一些相关研究成果问世,但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一、金融犯罪是什么金融犯罪这个名词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使用,现在已成了约定俗成的刑法学术语了。但是,对金融犯罪的内涵与外延,认识尚不统一。其实无论国内外,正如日本学者芝原邦尔所说,“对金融犯罪并没有什么严格的定义,一般是指与金融机关或与金融交易相关的犯罪。”在我国,金融犯罪的概念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从我们所见的立法资料来看,“金融犯罪”一词最早出现在1995年时任全国人大法…  相似文献   

7.
陈祥军 《特区法坛》2004,(9):35-37,41
经过近几年的“严打”整治斗争,我市的社会治安状况大有改观。但“两抢”犯罪仍居高不下,甚至呈逐年增长势头,成为影响我市社会稳定和市民生活的高发型犯罪。那么,“两抢”犯罪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仅仅靠会战式的“严打”斗争能否从根本上遏制“两抢”犯罪?市中院研究室组织人员对市区两级法院2002年1月以来至今年3月份审理的抢劫、抢夺案件(不合二审,以下同))逐案进行了分析,翻阅案卷389余宗。为了做好本次  相似文献   

8.
过失罪有既遂吗?有些同志认为是有的。例如,某校编写的刑法总讲义写道:“过失罪只有既遂而没有未遂”(第173页),以及“除犯罪既遂既可以发生在故意罪中也可以发生在过失罪中以外,其余关于犯罪的预备,犯罪的未遂和犯罪的中止行为,则只能发生在故意犯罪的场合。”当然,主张过失罪没有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等行为是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刑法第十四条第二款中对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除了明确规定的五种犯罪以外,还包括“其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罪”。请问“其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罪”具体包括哪些罪?  相似文献   

10.
犯罪的本质是什么?在我国刑法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1.“犯罪这一概念是有阶级性的”。2.“犯罪是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以后的社会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具有强烈阶级性的法律概念”。3.“犯罪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而且最终也必将随着阶级、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虽然我国主要的刑法教科书正确指出:“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11.
对所谓的“能人”犯罪,能不能“网开一面”、“法外施恩”或“从宽外理”?论者观点不一。《法学》月刊独辟新园,倡议讨论,鼓励争鸣。这对于辨明是非,求得对这一问题的合理解决,颇有必要,很有意义。然而,笔者认为,此一命题本身就欠科学,如不对有关概念的外延作出界定,讨论恐难深入。退而言之,即使命题能够成立,对犯罪的“能人”也不能网开一面、法外施恩。一、何谓“能人”?  相似文献   

12.
单位犯罪司法解释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订后的刑法在吸收刑法修改前有关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关于单位犯罪的立法规定的基础上 ,对单位犯罪做出了系统规定。理论界、实务界对此反映不一 ,关于单位犯罪的理论问题争论不休。如可否以所有制标准区分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主体是单位组织 ,还是单位和自然人的联合体 ?对单位犯罪的处罚究竟是实行单罚制还是双罚制等等。上述争论影响到司法实践中对单位犯罪的认定和处理。其中 ,因为刑法总则中采用“单位”这个外延宽泛的概念 ,立法草稿中也没有对此概念加以解释和说明 ,造成司法过程中认定的困难。因而 ,对“单位”的理解就成为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3.
石芳 《法学杂志》2006,27(3):160
犯罪的增长是当今的全球性问题,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途中的我国,也受到犯罪严重化的困扰。回顾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交往的频繁,我国的犯罪也是花样翻新。一度绝迹的犯罪死灰复燃,新型犯罪层出不穷。为什么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提高了,而犯罪却增长了呢?难道西方发达国家那种“经济发展,治安混乱,犯罪猖獗”的社会现象,在我国也要重新上演吗?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犯罪现象的严重化?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北京市委副书记强卫同志于2002年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可以管辖“认为需要自己直接受理的其他案件”。如何理解这一规定的含义呢?在经济检察中,哪些经济犯罪案件属于“人民检察院认为需要自己直接受理的其他案件”呢? 笔者认为,无论是现行刑法典中规定的犯罪,还是其他立法中补充规定的犯罪,只要管辖这些案件与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职能相一致,检察机关就可以“认为需要自己直接受理”。就经济检察中的案件而论,有以下四类。  相似文献   

15.
刑法第63条规定:“犯罪以后自首的,可以从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较重的,如果有立功表现,也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怎样才算有立功表现?刑法中无具体条文解释。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法学家,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伦理的法律思想,而关于预防犯罪的思想刚在其法律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就孔子的这一法律思想作一番粗略的探讨. (一) “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对于犯罪这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能不能加以预防与控制?对于犯罪分子这些“孤立的个人“能不能加以教育感化?孔子基于“仁”的思想体系、民本主义思想、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以及对犯罪原因的认识,对这些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监狱里,他是一个典型:犯罪——服刑——脱逃——服刑——脱逃——犯罪,他是“四进宫”。为什么会如此循环往复?他的人生之路或许能带给人们一些警示。  相似文献   

18.
《人民司法》编辑部: 我国刑法第十条中规定:“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是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除外)。那么侵犯违法犯罪分子非法取得的财物是否犯罪?  相似文献   

19.
吴玉岭 《检察风云》2003,(14):63-65
盗窃三枝球杆判刑25年,盗窃九盒录像带换来50年徒刑,这就是美国的“三振出局法”。这种规定公正吗?对于遏制犯罪有效吗?美国的民众是怎么认识这项规定的?下面就是目前关于“三振出局法”的一场大辩论。  相似文献   

20.
强奸犯罪已成为社会犯罪中的突出现象一九八三年开始的“严打”斗争,卓有成效地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促进了社会治安的明显好转,各类犯罪案件均在逐年大幅度下降。唯有强奸犯罪却呈上升趋势,什么原因?我们作了一些调查研究,现将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