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法定知识"通常的解释框架是"阶级"和"意识形态",即课程所具备的阶级属性和内隐的意识形态特征,并以此来对应教育的不平等,以及知识和国家权力联姻后的控制特征.但在课程寻求改革的过程中,改革行动者的言说、意识、意志与实践更加凸显.研究者认为社会因素只有融注在有血有肉的行动者后,对课程知识的作用才更为真实、更具整合性与穿透力.  相似文献   

2.
在"事实/价值"分离的前提下,法律社会学坚持的"事实—解释"立场使其难以进入思想史大传统之列,还常常招致所谓不辨善恶的责难。但是,从发展历程来看,法律社会学不仅在"发现社会"的阶段对社会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的重视,为社会进入思想研究传统的视野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在以经济理性化、宗教世俗化方式重新解释社会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完成了"重构社会"的工作,同时甚至参与了"反思社会"这一未竟的现代性事业。法律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也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印象。  相似文献   

3.
法学界对于社会科学在司法裁判中运用的研究源于对以逻辑演绎方法为核心的科学主义在法学中支配地位的反思和以经验主义为核心的社会科学在法学中的兴起。为了确保进入裁判性事实认定领域的社会科学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社会科学必须借助相应的证据规则。社会科学知识作为证据的准入标准经历了一个从普遍认同标准到科学有效性标准的转变。社会学解释方法和社会框架是社会科学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加以运用的两种方式。社会学解释方法在法律适用过程中的运用应当以法律存在多种相互冲突的解释或存在"隐藏的漏洞"为前提,找寻法律概念所包含的肯定选项或者中性选项,并遵循比例原则和受到法律规范性质的约束。社会框架的运用必须以尊重本国文化传统和日常基本逻辑为前提,并结合其他因素,以充分发挥社会框架的效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法律"一词是如何使用的,在中国的康熙时期和孟德斯鸠时期进行比较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之间存在间接而又重要的联系.经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并且深入理解"法律"一词的"世界流通"问题,进而从新的角度理解中西法学关系.而知识社会学的方法对近代这段历史研究有着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5.
走入日常生活的教育社会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入日常生活成为新教育社会学鲜明的研究主题,构成了区别于实证主义研究策略的“另类”研究。现象学中“生活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知识社会学进行了思考尝试。本文指出新教育社会学在探询一种视界,一方面能连接宏观社会结构与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又能重视其中个人的生活史。社会结构形成于人的主体认识不断诠释与协商的开放的动态过程中,强调过程而非结果,强调形成(becoming)而非形态。人种志研究为我们指明了如何走入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6.
法律的自治与开放——当代美国法社会学方法论变革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当代美国法社会学的方法论变革有助于揭示其知识增量,并可能为中国法社会学提供理论资源。方法论是指对方法的研究或理论分析,即把方法组织成一个体系并予以理论说明。由于一个学科的所有理论和方法论都围绕该学科的核心问题而组织,并通过继承与批判传统而逐步演进,因此方法论研究应揭示主导变化的核心线索和变化所蕴含的学术意义。法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法社会学以社会学视角破除法学的法律自治观念,证明法律领域的开放性。当代美国法社会学通过方法论变革批判了"法律与社会"的模式,使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法律的自治与开放获得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教育技术的社会学意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技术并非仅仅是"技术"问题、"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教育技术在宏观层面的社会变迁、社会控制,中观层面的社会分层、教育机会均等,微观层面的社会互动、人的社会化等问题上,都有深刻的社会学意涵.教育技术的社会学研究是教育技术学科的基础研究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学术研究"本土化"向来是一个不断被提起并热议的论题。教育社会学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就面临着"本土化"的问题,"本土化"意识随即兴起,这一时期其"本土化"的目标主要在于"本土契合性",即教育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要如何契合中国的语言、社会和文化条件等方面。随着社会学及教育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与中国社会和教育的现实问题的密切结合,尤其是近代中国学者在参与乡村教育及乡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努力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构建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理论资源和现实素材的基础上,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得以不断发展。回顾和梳理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历程,不仅能促进教育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为当前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相关理论问题之探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涂尔干知识社会学研究与宗教社会学研究是交织在一起的,知识社会学研究安置在宗教研究当中。涂尔干不满西方知识论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试图通过对范畴的社会起源分析超越唯理论和经验论。基于人性二重性认识,涂尔干否定把理性思维还原为个体经验,通过"集体表现"和"个体表现"一对概念工具论证"范畴的社会起源"假设。  相似文献   

10.
在产生功能论、冲突论和互动论三大理论之后,教育社会学理论似乎进入了一个积累的高原期,难见突破性的理论进展。但也有一些学者根据对时代发展的趋势、社会学大师们研究策略的转变、以及社会学分支学科发展潜力的不同选择性关注和估计,就教育社会学发展的未来趋势作出了相异的判定,主要有三种主张:教育社会学的"现代化—后现代化—全球化"趋势、"教育社会理论"趋势、"新制度主义教育社会学"趋势。鉴于对不同新理论资源的选择性支持和运用,必然带来的后果是教育社会学理论发展受制于所选理论基础实现的可能性,如中西社会发展趋势的相似度,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与技术条件以及相应分支学科理论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知识与合法性:风险社会的行政法治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作为回应,风险规制活动广泛兴起。然而,"面向未知而决策"的特点,意味着政府往往需要在知识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即采取规制行为。这导致法律对行政的约束软化:通过授予大量的裁量权和放松比例原则的要求,行政机关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面对这一扩张了的行政权,可以考虑采取一种程序主义的进路,使决策建立在对已有知识充分探索和审慎考量基础上。其中,又特别需要注意妥善处理科学与民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现代法学》2017,(1):117-131
网络安全法益正整体嵌入和覆盖传统刑法法益,网络空间社会日益真实客观化,安全刑法观推动网络刑法学知识形态的蜕变,网络刑法立法迎来根本的视角之变。网络刑法立法经历起步、发展和完善三个阶段,但规范供给不足的制度疲态日益显现。当前,应当更新并树立网络空间社会作为犯罪对象、手段、时空的全新立法思维,适度扩容网络安全法益并增容保护范围,合理借鉴域外经验与整合网络危害行为的类型及体系,理性转向预防性立法理念及其技术。  相似文献   

14.
在探究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形成及发展进程方面,国外及国内的许多学者与法官曾先后提出了调整商业秘密关系的诸多理论,它们对当代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然而,在这些众多的理论中,最能准确把握商业秘密特征,对西方国家商业秘密法律制度的形成最具影响力的则当属商业秘密的"财产权理论"和"保密关系理论"。深入考察保密关系学说和财产权论的形成及发展轨迹,将有助于了解目前英美及其他国家商业秘密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5.
16.
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社会建构—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是一个不断生成着的概念。人的知识是在社会中不断建构起来的,它具体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起来的。知识的建构过程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即作为合法化的教科书知识与建立在个人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知识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充斥着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在看似客观公正的知识传输背后隐藏着不同权力和利益之间的斗争。  相似文献   

17.
蔡宝刚 《法学论坛》2003,18(1):41-46
知识经济已经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和法律变革的时代主题 ,社会经济的知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知识的权力化 ,引起了构成法律基本要素的“理”即生产方式与“力”即国家权力的相应变化 ,进而引起了法律的知识化发展趋势 ,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法律更具有合法性 ,未来法治的重心应是加强知识的法律化和法律的知识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19.
法律并不仅仅是一套法条或规则系统,用以安排、测量和调整社会关系,而且它还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这种社会现象附带着法律以外的理想、权力和诸种诉求,法律构成了个人生活哲学与社会理念之间关系的折射镜。当下中国本土秩序问题的存在构成了法学知识增量的前提性条件;法律社会学并不止于对规则功效问题的对策式讨论,它还要求对构成了中国法律发展的结构性基础进行知识反思。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lie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law and logic. Logical analysis is employed to attempt to make headway in what has proven to be an intractable interpretive debate over a defence provision of the Indian Penal Co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