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一向“频频出击”,不断有文章见诸报刊杂志的记者近几个月来突然“消声匿迹”了,一问,原来他正在忙着为刚出世的儿子“找保姆”。一位个体户的数万家产在一夜之间去向不明,连同一起失踪的还有在他家干了2个月的小保姆。城市,越来越尖锐的一个问题:保姆。焦点聚向“保姆市场”南京市香铺营35号,无形间成了一个“聚焦点”。  相似文献   

2.
最近,有位北京来客对我说:我是北京的个体户。我很佩服广州的个体户,他们居然敢在自己的家门口摆档。还那么抖(他笑了笑)。我们北京的个体户,都是‘十字军’。”世界历史上有过著名的“十字军远征”。用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远离家门口开档。何故?“在家门口,总有点不大自然。”他说:“看来广州青年的思想真够解放的。”所谓“思想解放”,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追求人格个性化的一种表现。广州青年的追求,也经历了三部曲的变迁。第一部:千人一面。这是一个令人索然无味的年代:一样的解放鞋,一样的蓝制服,一样的坚定有力的手势,一样的气势豪迈的步伐,一样的意味深长的微笑,一样的百倍警觉的眼神……第二部:盲目模仿。这是一个“热风”不断的年代。一会是录者机热,一会是太阳镜热,一  相似文献   

3.
小幽默     
数一数二两妇聊天,谈到儿子的功课。一个问道:“你儿子的数学成绩如何?”“老师说他的数学是班上数一数二的。”“我儿子的老师也这么说。”第一个接着说,“他数到三以上就弄错了。”找个好名字一个老太太把一张有奖征答优胜者的名单的报纸翻来翻去,左看右看,我不禁问:“老太太,你找什么?要我帮忙吗?”“不用了,”她笑了:“我只是想替孙儿找个好名字。”  相似文献   

4.
编外“博士生” 1987年,当严冬还在徘徊的时候,南来的春风早已悄悄来到首都北京。在北大55号教职工宿舍里,人们常常看到一个清瘦颀长的青年人,和图书馆系的几个研究生一起,早出晚归地忙碌着。这个青年人西装革履,举止不俗,且出手阔绰,颇有“万元户”的气派;他谈吐流利,思维敏捷,对中国书市行销行情有不少见解。研究生们都戏谑地称他“个体户博士生”。他就是福州市闻名的树人个体书店老板郑忠贵。他这次进京,是应北京社会经济研究所的邀请,筹备成立一个图书贸易公司,他是筹备组负责人之一。小郑只有初中文化,研究生们  相似文献   

5.
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过去有个人碌碌无为,但他的父亲和儿子都很有成就。他的父亲和儿子责怪他无能,他却对父亲说:“我的儿子比你的儿子强。”又对儿子说:“我的父亲比你的父亲强。”按理说,这个人说得全是实事,但细细想来,  相似文献   

6.
《三字经》里有这么一段话:“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的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后周和北宋年间。古渔阳城里有一人,名叫窦燕山,他有五个儿子,他教育孩子苦读诗书,后来五个儿子学业有成,都在朝中做了大官,名声远扬。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他不是广州最早的个体户,至少也是最早的那一批。他的简朴、耐劳、聪明,使他曾是广州最有名的私营企业老板,还光荣入选“广州十大杰出青年”。 他的名字叫陈展鸿,他的企业叫“壹加壹”。我曾问他为何叫“壹加壹”,他回答:“企业是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儿子喜欢听故事,在我看来,他不是一般的喜欢,简直就是超级故事迷。大概是儿子两三岁的时候,妻子对我说:“你那么会编故事,就讲点儿给儿子听嘛!”我想想也对,自己小的时候不是常坐在院子里听老人们讲故事吗?许多故事至今记忆犹新,有的甚至对我影响很大。于是,我开始试着给儿子讲故事,我本以为儿子那么小,什么也听不懂,可儿子一听  相似文献   

9.
发明大师爱迪生解雇了一位知识基础扎实、干活利索的助手,令朋友大惑不解。爱迪生叹息道:“他没有我要的那种……骑马思维。”朋友更觉莫名其妙。于是,爱迪生讲了这个故事: 古代有一个国王,他觉得自己老了,想让儿子继承王位,但他有两个儿子,让谁来继承好呢?国王决定考考他们,看哪一个更适合。一天,他对两个儿子说:“孩子们,我想给你们两匹马,一匹是黄骠马,这匹马属于老大;另一匹是青骢马,这一匹属于老二。你们驱马到十里外的清泉边饮水,谁的马走得慢,谁就是优胜者。”比赛开始,哥哥慢条斯理,一  相似文献   

10.
关于胡子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人在做学问的年头,生了个儿子,就取名叫“学问”。后来胡子盛长了,又生了个儿子,便取名叫“胡子”。待第三个儿子出生,他差不多老了,老了还能生儿子,就把小儿子取名叫“笑话”。三个儿子长大了,老在家吵吵闹闹,烦死人了。他便打发三个儿子去捡柴。  相似文献   

11.
“党员个体户”? 一天,广州市越秀区一位个体户来到佛山某单位洽谈一宗维修工程合同。双方在谈话中,对方单位提出,这项工程比较重要,且工程量大,他们不放心交给一个个体户承接,希望找一间信誉好的国营厂家来做。 眼看话不投机,生意难成。突然,个体户腰间的BB机响了起来,  相似文献   

12.
提起张秉贵这个名字,北京百姓马上就会想到了两个说法:“一抓准”和“一团火精神”.这位当年的全国劳动模范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把劳模的风范留在了人们心间.今天,他的儿子张朝和站到了父亲的柜台前,抓起一把糖放到电子秤上,是否也能像父亲当年那样“一抓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重温他父亲那种热爱工作,在每一个工作细节都倾情注入的那种职业精神.如今商场里早已经用电子秤替换了手动秤,顾客的购买习惯也有了变化.站在父亲柜台后面的张朝和胸前挂着一块特殊的工作牌子,上面刻着“子承父业”.马来西亚儒学家张弓曾在他写的《寻找张秉贵》文章中写道:“这应该是世界上最特殊的一个工作牌子.”如何“子承父业”?曾经是张朝和的一块心病.  相似文献   

13.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夕阳徐徐地射进办公室,正在低头写判决书的我被一声轻轻的呼唤惊醒。我抬起头,面前站着一位十岁左右的男孩,他胸前鲜艳的红领巾表示着他的身份,我诧异地看着他。“阿姨,我是来向您求情的,请您千万不要让我爸爸妈妈离婚……”一语才出,小男孩的眼睛里已蓄满了泪水。他是我一桩案子当事人的孩子,因双方当事人都不想要孩子,无奈之中,我只好让女方找来她正在小学四级读书的儿子,征求意见。“请不要让我的爸爸、妈妈离婚”,“我不愿成为一个没有爸爸妈妈的孩子……”的确,每当办理离婚案件,看着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流泪满面的苦苦哀求,看着  相似文献   

14.
回忆录     
董行 《法制博览》2010,(3):43-43
最近我看了一个谈话节目,讲的是两位退休老人养着啃老的儿子、媳妇和两岁的小孙子。一次老太太生病住院,小两口不但不照顾,甚至都不到医院去看看。老人们很是心寒,于是决定“断供”。不想这惹恼了儿子,儿子便想出一个坏主意来惩罚老人——卖老人的孙子(他自己的儿子)!  相似文献   

15.
广州有一位小有名气的服装厂老板,身家数百万元。熟人问他,以你眼下的派头,你还想要什么?这位私营业主说:“平生最大的愿望,是能有机会当国家干部!”记得数年前,人们曾热衷于争论“原子弹是不是不如茶叶蛋”,争论双方,一方是干部、知识分子,一方是私营业主、个体户,双方都认为宁愿跟对方换角色。有的干部、知识分子争着争着,真的“言行一致”去了,而私营业主、个体户嘛,说说而已。今天不同了,随着干部制度的改革,广东省各地都有私营业主和个体户动真格的,通过参加招考,堂而皇之地加入了干部队伍。据调  相似文献   

16.
有趣的别称     
王吴军 《法制博览》2009,(24):55-55
一对父母对十岁的不好好学习的儿子许诺。只要好好学习成绩排名年级第十名前,暑假里带着他去外地旅游。期末成绩达到了第九名,儿子要求父母兑现当初承诺。父母买了些好吃的打发他,说抽不出时间,还说当初只是为了鼓励他学习为他好。儿子说:“忽悠小孩是不是?说话不算数,你们太随便了吧?”  相似文献   

17.
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嗜酒如命且毒瘾很深,一次在酒吧里因看不顺眼一个酒保而犯下了杀人罪,目前被判终身监禁。他有两个儿子,年龄相差才一岁,其中一个同样毒瘾甚重,靠偷窃和勒索为生,后来也因杀人而坐监。另外一个儿子却既不喝酒也未吸毒,不仅有美满的婚姻,养了3个可爱的孩子,还担任一家大企业的分公司经理。在一次私下访问中,问起造成他们现状的原因,二人的答案竟然相同:“有这样的老子,  相似文献   

18.
最近.笔者参加一个家长会,一位家长问了笔者一个问题。 那位家长说他是一个特别爱儿子的父亲,是十分重视儿子教育的父亲,也是对儿子要求非常严格的父亲。可是.随着儿子一天一天长大,他感到原来常用的训斥儿子的办法不灵了,儿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儿子越不听话,他便越提高训斥的音量。他感到,训斥的音量越大,自己越累,儿子越不当一回事。  相似文献   

19.
两对父与子     
元旦,市政府大楼显得格外宁静。基建委主任办公室里,副主任董明训在伏案挥笔。桌面上还摆着一份《进一步开展建设广州白云山风景区的建议》,这是市民成极、张冬楣、成大均参加“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提建议活动的建议书,几天前南风窗杂志社转来请他评议。他同园林局韦国荣副局长交换过意见,现在利用节日作个答复。他很认真,对建议书中的二十条建议逐条分析,那些建议已实现,那些建议正在做,那些建议很好,将在规划建设中采纳……一口气写了八、九张纸。写着写着,他想起自己的儿子。几个月前他去国外考察归来,儿子到火车站接他。一见面就塞给他一张报纸,得意地说: “爸爸,我得奖了!”“你得什么奖?”这孩子一向调皮,和表扬沾不上边。“我给市长提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玩的时间越来越少,孩子的活动空间除了教室就是寝室,这是很多中国中小学生的生活现状。一位外国专家曾用“笼子效应”来表述这种现状。江苏省常州市有位名叫徐鹰的父亲,他的儿子徐奥特别贪玩,让老师很头疼,但在徐鹰眼里,贪玩也是孩子的优点。他决定把儿子放出“笼子”,就是让孩子回到一种自然和放松的学习状态,徐鹰把他的方法称为“绿色家教”。四年后的2006年10月15日,就读于常州市一中初二(四)班的徐奥在国际机器奥林匹克比赛亚洲区选拔赛上夺得冠军。更让人吃惊的是,徐奥的文化课成绩也一路蹦高,直至蹦到全班乃至全年级前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