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莫清华 《政府法制》2013,(23):34-35
《孟子·梁惠王上》之中有一句非常经典、被许许多多人引用过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许多人引用孟子的这句名言,注意的常常只是前半部分,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于后半部分,"天下可运于掌",通常都疏忽了.其实,孟子这话是对治理社会的管治者的献言.你要"天下可运于掌",就必须"及人之老"和"及人之幼",舍此无他.  相似文献   

2.
坐落于美丽甘棠湖畔的江西省九江市地方税务局,坚持把发展地税事业作为地税工作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比重提高、位置前移、形象更新”的工作目标,聚财兴赣、执法为民,突出组织收入中心,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竞引全市地税工作百花齐放,地税收入大幅攀升,工作机制日臻完善,征管改革稳步推进,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展现了新时期地税部门和地税干部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3.
中国“法自然”观与西方“自然法”说比较罗昶中国法文化体系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而支撑这个体系的内在精神就是萌芽于《周易》的“法自然”的法哲学观。在西方法文化体系中,与中国“法自然”观处于相同地位的便是“自然法”观念,同样属于影响深远的基本观念。“法自然...  相似文献   

4.
小布什上任以来,中美关系出现了三次变化:从当初的战略竞争对手到如今的伙伴关系,真实的反映了中美关系的变化。那么,这三次变化又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呢?本文从这一变化的中美关系入手,分析关系变化背后中美到底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5.
兴起于清末民初民族危亡之秋的新法家,在复兴先秦法家学说的同时注重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与转化,力倡“国家主义”的“新法治主义”并以之为救时济世的有效手段;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实践则被某些学者视为“法家第三期”法治思想的展开.基于新法家思潮对法治建设的可能影响,有必要对其工具主义理性和形式主义法治观予以批判性反思,以重塑“实质法治”与“形式法治”、法治的内在目的与外在目标的合理关系,为“法治中国”蓝图的顺利实现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中国宪政发展的新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泰峰 《中国律师》2001,(12):31-31
据报载,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于2001年6月28日通过、7月24日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最高人民法院公告还宣布,该批复自2001年8月13日起施行。上述批复和案件引起了有关各方极大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最高人民法院的上述批复,预示着我国的宪政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宪法司法化是当代中国社会的迫切需要 应该指出,只有良宪而且被司法化,这才符合宪政及其发展规律的要求,才符合我国民主、法治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相似文献   

7.
逸铭 《政府法制》2013,(14):8-8
新中国从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一直都处在东西方冷战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利益,新中国的领导人抓住一切机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发展对外关系。除了大家熟知的“兰花外交”、“乒乓外交”外,还有不少其他的外交手段。  相似文献   

8.
如果“卖手印”能赚钱,安徽省小岗村村民严金昌的手印比很多干部的都值钱。 30年前,严金昌在曾经推动了中国农村重大变革的“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上摁下手印,那份协议现在成了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9.
“一国两制”与当代中国法制的新发展刘升平随着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作为“一国两制”的必然结果,一国之内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制度并存,已成为当代中国法制发展的一个新特点。同时这也标志着中国法制的基本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本文拟从立法制度、法律体系、法律渊...  相似文献   

10.
从本期开始 ,《法制与社会发展》将成为中国理论法学的专业学术期刊。作为本刊的主编 ,仅以下面的文字作为主编按语和寄语。九年前 ,《法制与社会发展》犹如学术期刊百花园中的一朵新葩破土而生。九年间 ,在思想解放、学术繁荣的良好环境中 ,在法学界、法律界的精心呵护下 ,这朵新葩茁壮成长 ,绽放光彩。如今 ,《法制与社会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期刊。本刊刊载的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权威性文摘刊物大量转载、摘要或复印 ,亦经常…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是一部体裁模糊的作品,它有小说的外壳,却内含大篇幅的政论.其中,黄克强和李去病之间的辩论是全文的一大焦点.作品中有对未来中国的想象,也有对现实中国的描述,更有采用两位主人公激烈辩论的方式探讨如何改变中国现状,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客看,他并没有全盘接受西方民族国家思想,而是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国民的精神状态与民族国家的基本要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力图通过国民精神价值的重建而为政治理想的实现找到一条道路.由是现之,<新中国未来记>充分体现了梁启超的民族国家思想.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法院目前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国外第一审程序所有的三种类型案件,即普通程序、简易程序和小额诉讼程序。三种诉讼标的数额差别很大的案件适用同一种程序,与国际上公认的按照案件的类型设置民事纷争的处理程序的原理发生了明显的冲突。笔者认为,此次《民事诉讼法》修改,首先应将目前按照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按照一定的数额标准一分为三;其次,在基层法院要专门设立简易诉讼法庭、小额诉讼法庭,以防止不同类型案件审理上的混同;最后,简易、小额诉讼程序的设置要有助于人们接近司法,有助于法治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语言能描绘和创造美的人或美的事物是天经地义的事。却很少有人认为,“美”可以反过来影响和创造语言本身。本文根据“‘美’可以反过来影响和创造语言本身”这一命题,从英汉语言的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层面,去论证,在语言发展的长河中,“美”的的确确影响和创造了语言。  相似文献   

14.
“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的未来趋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公共管理与旧公共行政相比,有其显著的进步性,因为它打破了公共行政一直由僵化的、等级制的官僚组织形式所支配的局面.尽管新公共管理仍然是当今行政改革的主流思想体系,但实践已经证明了它的局限性.从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看,"新公共服务"将是一种新型公共管理模式,因为它具有不同于旧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一重大课题,提出了三个标准,即看一个政党是不是工人阶段先锋队的主要标准、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和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正确把握和坚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标准,弄清党的先锋队性质与党员成分的关系、党员标准与党员成分的关系、我国现阶段人们的财产状况与政治态度的关系,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预算法》是财税法体系的基本法,是治国理政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依法理财的基本理念是实施新预算法的法治保障;新《预算法》基本特点是预算组织、权责和程序统一;公共财政预算体制与分税制相结合等等.为了高效的实施新《预算法》和强化依法理财的基本理念,我们应树立和加强预算法治意识、整体性意识、风险意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荆长岭 《政法学刊》2008,25(5):76-82
近来,“九二共识”在台海两岸再度形成,这标志着“一国两制”的历史演进现了重大突破,迈向了新的进程。台海两岸四方应抓住机遇,积极探讨构建我国法区警务合作警新机制。作为广义的警务合作机制,它包涵新的理念、概念、机构和制度等内容。这一新机制要与“一国两制”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相协应;要符合两岸四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安全的需要;在两岸四地要具有高度的认同性。  相似文献   

18.
刘志云 《现代法学》2007,29(4):145-153
在国际法的发展进程中,"观念"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不过,在国际法的研究中,以理性主义为认识论的主流学派,并没有对此做出过系统性分析。这正是主流国际法学本身的一个重大缺漏。研究表明,诸如"世界观"、"原则化观念"以及"因果信念"等在国际法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路线图"、"黏合剂",以及"制度化"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宪政理念与宪法命运:中美第一部宪法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87年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既是美国的第一部宪法,也是近代世界的第部成文宪法。我们这里所要探讨的中国第一部宪法,则是指1923年制定的《中华民国法》。虽然,中国宪法起始于清末1903年的《钦定宪法大纲》及1911年颁布的《十九条》,辛亥革命发生后南京临时政府又颁布了《临时约法》,随后还有多种宪法性文件。〔但从立法意义上看,真正完成了宪法制定程序的只有1923年的《中华民国宪法》。因这部宪法可以算作是近代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之所以不被重视,是因为它伴着曹锟的总统贿选而产生,故有人将其称为“贿选宪法”,还有人称其…  相似文献   

20.
白静 《行政与法》2006,(2):17-20
由于全球化和资讯时代的冲击,政府—市场—社会的三元社会结构范式逐渐取代了政府—市场的二元社会结构范式,从而改变了政府治理的规模和传统边界。针对这种大变革时期的发展趋势,中国政府必须重新认识和改革传统体制的政府治理模式,充分发挥三元社会结构共同治理模式的互补优势,在中国渐进改革的演进发展中构建出一种新型的、有中国实践特色的政府治理模式,即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