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7月14日,经过艰苦的18天密集谈判,伊核问题六国[1]尤其是美国与伊朗终于就全面解决伊核问题达成了《联合全面行动计划》。由于伊核协议有力地维护了国际核不扩散体系,成功地预防中东地区爆发大规模战争,同时提供了一个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重大国际争端的有益经验,因此,它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  相似文献   

2.
李伟建 《国际展望》2014,(3):22-34,154
中东变局三年多来,地区安全局势变得日益复杂。除了传统热点问题之外,由政治转型引发和激活的地区教俗、教派以及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和社会矛盾正成为影响地区安全的新因素。埃及围绕支持和反对穆斯林兄弟会的政治博弈不仅造成该国社会分裂,也对地区稳定构成潜在威胁,叙利亚危机久拖不决致使地区极端主义思潮沉渣泛起、恐怖主义势力趁乱扩张并有向区外国家溢出之势。此外,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导致原有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变化,造成地区国家之间关系出现新的紧张,而美俄等大国在中东乃至全球事务中的互动也对中东安全局势产生深刻的影响。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中东传统热点问题依然是影响地区安全和地缘政治关系的主要因素,而持续深入转型将成为中东各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与中东关系将基于这一趋势而发展,中国的中东外交也应以此为重点,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中东事务,促进热点问题的和平解决,并尽自己所能帮助中东国家实现平稳转型。  相似文献   

3.
中东局势是当前世界关注的热点,2005年的中东局势向何去?来自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社科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合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将于2016年3月底至4月初在美国华盛顿举行。此次核峰会将继续讨论全球合作打击核恐怖主义的问题,并重点讨论各国可采取的应对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高浓缩铀的使用,确保核材料安全、打击核材料走私,预防核恐怖主义活动等。核能的开发利用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极大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  相似文献   

5.
周琪  沈鹏 《当代世界》2012,(7):30-34
近来日益紧张的伊朗局势牵动着世界各大国的神经,在2011年底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的评估报告发表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加紧了对伊朗的新一轮制裁.以色列也不断威胁要在必要的时候摧毁伊朗的核设施.面对西方的压力和制裁,目前伊朗在核技术方面仍保持着快速的发展.为了防备遭到空袭,伊朗还正在将核设施从地面转移到地下,在福尔多的地下核设施扩大铀浓缩生产.2012年4月7日,伊朗议员米斯巴希·穆加达姆表示,伊朗已经掌握了制造核武器的知识和技术,能够轻而易举地生产制造原子弹所必需的高浓缩铀.伊朗核危机似有失控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伊朗与其周边国家以及美国之间的关系?认清这些复杂的局势,对于中国处理好同伊朗、阿拉伯国家和美国的关系,同时采取适当措施应对伊朗核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6.
由于美国民主党坚持认为布什的战争议程和自己的没有大的区别,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一度混乱和消沉。但是,今年以来,美军在伊拉克不能有效镇压反抗,这大大打击了共和党,布什的支持率也降到极低水平,反战运动重新高涨,大多数驻伊美军想撤出。正如美国著名杂志《外交事务》的一篇文  相似文献   

7.
“伊朗不会放弃铀浓缩活动,世界必须把伊朗当作一个核大国来对待!”这是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的话。长期以来,美国视伊朗如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随着3000台离心机的开启,美国似乎又找到了一条可以惩治这个“邪恶国家”的理由。由于美伊两国均采取强硬立场,谁也不肯做根本性的让步,如今,伊朗核问题已陷入危机重重。战争难道真的临近了吗?  相似文献   

8.
<正>中东局势近来再度加剧。4月16日,埃及前总统穆尔西被判死刑,埃及随即发生多起暴力事件,其中包括三名法官被射杀;4月17日,伊斯兰国武装攻占伊拉克安巴尔省首府拉马迪,至少500人在交火中丧生;4月18日清晨,为期五天的停火倡议刚结束,沙特便恢复了对也门的空袭。中东地区的动荡和战乱已成为常态。中东缘何动荡不止?未来局势走势如何?颇令国际社会关注。中东地区动荡的主要成因一、宗教冲突引爆地区局势  相似文献   

9.
美国与印度2005年签署的《美印民用核合作倡议》(CNCI)和2007年签署的《美印123协议》使美印核关系引起国际关注。通过回顾战后50年来的美印核关系,本文认为美国推动印度核工业发展的过程可以分成直接扶持、间接支持和再直接合作三个阶段。虽然在不同阶段地缘制衡、核不扩散、经济利益、能源安全、国际机制等因素或独立或交织起作用,但只有美国地缘制衡战略能解释美国为何在战后50年里持续协助印度核工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雷 《当代世界》2015,(10):46-49
<正>随着2015年7月14日六国与伊朗最终达成《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伊核问题长达12年的马拉松谈判画上了句号。毫无疑问,伊核全面协议的达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如何解读这份协议对中东秩序的冲击和影响对于我们把握伊核问题未来走向、理解中东政治变迁、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  相似文献   

11.
阿拉伯之春爆发10年来,伊朗区域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引发美国加紧对其进行制裁打压.纵观过去十余年间美伊关系走向,围绕伊朗核问题谈判、核协议签署和毁约以及重返协议成为一条重要主线.伊朗核问题是美伊矛盾中非常突出的外在表现,但其并非影响美伊关系的核心因素,而是二者长期交恶催生的一个结果.值得注意的是,美伊对抗已经越来越违背各自的国家利益,两国对双边关系的反思迫在眉睫.美伊关系发展至今即使不是最低点,也已经是在底部区域.虽然两国在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上分歧仍存,但从大趋势来看,未来美伊关系有望好转.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2月18—21日,伊朗与六国(美、俄、英、法、中、德)在维也纳进行关于全面解决核问题的首轮对话会,双方就谈判框架达成一致,并确立未来四个月的谈判时间及议程。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称这次会谈确定了伊核问题最终全面协议将要涉及的所有相关问题。美伊在进行艰苦核谈的同时,双方在多个领域的较量依旧激烈进行,而经济制裁作为美国推进战略目标的政治工具,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9月30日起,在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要求下,俄罗斯开始对叙境内的伊斯兰国实施空中打击。随着俄罗斯的介入,历时五年的叙利亚危机进入了新的阶段,政府军稳扎稳打收复失地,反政府势力开始从大马士革周围等地逐步退却。俄罗斯为什么会主动介入叙利亚危机,俄罗斯的介入又会如何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朝核问题尚未解决,伊朗核问题又浮上台面。在这一切问题与危机的背后,人们关注的是美国的战略和政策。毫无疑问,离开美国的战略盘算和政策方向,人们将很难预言这些可能影响深远的事件的未来走向。然而,如果对冷战结束、甚至“9.11”以来的美国全球政策做一个仔细的回顾,我们将不得不承认:美国正在步入无战略的状况——既不可能厘定中长程的国家目标,亦不可能制订切实的实现那种目标的资源配置和运用方案。在一切布道似的关于自  相似文献   

15.
2015年,中东地区延续波动不已、起伏不定的纷乱局面。叙利亚内战、伊朗核谈判、利比亚时局等旧有热点依然热度不减,伊拉克难以摆脱宗教极端势力重兵压境的危局,库尔德独立建国时隐时现更使区域局势高潮迭起,而一度沉寂的也门却再次经受战火洗礼,成为舆论关注热议的新焦点。一系列重大事件促使中东战略格局面临重新洗牌,而美退俄进和域内力量兴起又使地区秩序新旧交替更加复杂。中国外交面对中东地区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用新思路、新方法来看待和处理与地区国家的相互关系,进而实现中国与中东地区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的共赢合作。  相似文献   

16.
为开展大国战略竞争以及应对俄乌冲突对地缘政治和国际能源格局的影响,拜登总统执政一年半之后开启中东之行,并对中东政策进行调整。拜登政府新中东政策强调伙伴、地区融合、冲突降级和民主人权,并将大国战略竞争置于中心位置,意图“阻止中俄在中东填补权力真空”,重塑美国在中东的形象。拜登政府新中东政策虽带有先天不足,受到自身精力不够、地区国家加强战略自主等因素制约,但其重构区域安全体系相关动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由于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并重启对伊强硬政策,伊朗局势在短暂平稳两年后再度升温。当前,域内外大国围绕伊朗问题激烈交锋,远超出伊朗核问题本身。地缘政治竞争构成大国博弈的中心议题,而这反映了"后美国时代"新的中东地缘政治秩序。这场博弈不仅关系到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的存废,也关系到海湾地区的稳定和中东地区安全秩序的重建。当前背景下,伊朗核问题的解决既取决于美伊之间的博弈,也与国际社会能否制定一个地区性集体安全解决方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华黎明(中国前驻伊朗大使):2003年以来,伊朗核问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是冷战结束后一个超级大国与一个伊斯兰大国之间延续时间最长、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对峙.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东地区的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伊拉克战争的硝烟未尽,伊朗核问题又浮出水面。欧盟积极介入伊朗核问题的谈判进程,意在掌握中东和平进程的主导权。大国和伊朗间日趋激烈的政治博弈,使伊朗核问题大有一发牵动全局之势。欧盟对伊朗外交政策的摇摆不定,伊朗政府的强硬核立场,使得欧盟的斡旋能力大打折扣,欧盟在外交上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的美国对台军售及其对台海局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爱德国电视台采访时,公然抛出“两国论”,将两岸关系定位于“国与国,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这一挑衅性言论顿时遭到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台海局势骤然升温。20天后,美国国防部又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批准了价值5.5亿美元的两项对台军售案。这一举措对已经日趋紧张的台海局势无异于火上浇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