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39年底到1940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蒋介石为了消灭成都地区的共产党力量,同时也打击四川地方实力派,派遣特务头子康泽等前往成都,策划了类似希特勒“国会纵火案”式的“枪米事件”。 1940年3月12日,康泽的别动队抢劫了地方军阀潘文华占有大量资本的重庆银行的米仓库,逮捕了闻讯前往观看的共产党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人所共知蒋介石有两个“宠儿”:一个是戴笠,另一个是康泽,在国民党内被称“康戴二公”。为什么有如此“封尊”呢?盖因康戴二人是蒋的情报耳目。戴笠主要是搞外部情报,而康泽专事国民党内部情报,二人都要及时向蒋密告。当时,任何人要见蒋介石都必须先在侍从室登记,然后再由侍从室向蒋介石报告,蒋想见才见,不想见就不见。但“康戴二公”例外,他们见蒋不受限制,随时可见,就是蒋介石和宋美龄单独在一起时,他们二人也可以闯入。作为国民党的情报头目,戴笠早已是广为人知,但康泽的情况世人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3.
殷启翠 《世纪桥》2001,(3):53-54
著名爱国将领蔡廷 锴, “在国民党将领中,是颇受蒋介石重视的的一个”①。他曾为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而南征北战,也曾为维护蒋介石独裁专制的一统天下而东征西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戴季陶、蒋介石、汪精卫等对三民主义进行曲解篡改,将其异化为反共反人民的理论;以宋庆龄等为代表的国民党民主派始终高举新三民主义旗帜;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对三民主义加以升华,推进了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真正实现了孙中山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  相似文献   

5.
正1932年,蒋介石授意其心腹成立特务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即仿照法西斯特务组织意大利的"黑衫党",德国的"褐衫党",又称"蓝衣社"),并亲自核定干事13人为该组织骨干,号称"十三太保"。他们分别是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刘健群、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这十三人在当时可谓呼风唤雨,权倾一时。他们中的有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3,(5):121-122
遇传奇,亦传奇 聂绀弩,湖北京山人。1924年,聂绀弩回国考上黄埔军校第二期,当了蒋介石与周恩来的学生,结识了彭湃及终身好友钟敬文。不久,他考上莫斯科中山大学,到苏联读书,同学里有蒋经国、谷正纲、郑介民等,包括后来的国民党大特务康泽。1927年聂绀弩回国,  相似文献   

7.
《湘潮》1985,(1)
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又于一九三一年发动第二次“围剿”。为了达到消灭苏区支柱——红军的罪恶目的,蒋介石和特务头子康泽精心策划了“招抚”黄公略的阴谋。  相似文献   

8.
祝彦 《党史博采》2005,(12):31-36
周佛海(1897-1948),湖南沅陵人。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少有的“变色龙”式的人物。早年他曾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但是不久就为了“生存”,而投靠国民党,成为蒋介石的亲信;抗战爆发后,打着为了“和平”的幌子,积极参与投降日本侵略者的活动,成为汪精卫伪政权中的第三号人物,就沦为千夫所指的民族败类。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在史学界几乎人人皆知,而新三民主义概念的提出过程却鲜为人知。孙中山虽然在国民党一大闭幕词中认为,大会是“重新来解释三民主义”,但是他确实一直没有明确地把三民主义学说区分为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作出这一科学区分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起,到1940年1月毛泽  相似文献   

10.
20年代中前期,中国军阀割据,苏联支持其中的两支武装力量:一是“西北王”冯玉祥,二是南方国民党的孙中山、蒋介石。就实力而言,孙、蒋远不如冯。因此,他们一方面拉拢冯玉祥,一方面创办黄埔军校。1925年,冯玉祥加入国民党,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在这个大背景下,苏联接纳国民党要员的子女去莫斯科孙逸仙大学留学。1925年10月,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冯玉祥之女冯弗能等20人从海参成坐火车进入莫斯科。当年,蒋经国16岁,冯弗能15岁。那时时尚早婚。1926年,蒋经国、冯弗能喜结连理。苏共以蒋介石为友,认为他实行三民主义之后必将在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小说《红岩》作者之一的罗广斌到北京开会。罗广斌在一次给大学生作报告中讲到,《红岩》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一天他遇到原国民党特务头子、后来的起义将领康泽,谈到《红岩》,康泽说了一件事。康说,江姐的原型江竹筠被捕后,审讯时的情况他知道。他见过小说中那个“毒蜘蛛”徐鹏飞的原型,他们很熟。“毒蜘蛛”...  相似文献   

12.
尹凌 《红岩春秋》2006,(2):62-64
一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件爆发。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热潮的促使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国民党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全民抗战,共御外侮的新局面,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上海失守,南京陷落。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20日西迁重庆。1938年,武汉、广州相继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939年1月,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针,逐步改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军队在向日本发动“冬季攻势”的同时,开始向陕甘宁边区进攻。在政治上,则大肆推行“一个党”(国民党),“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领袖”(蒋介石)的法西斯信条,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2月12日至21日,在重庆召开的第一届第三次国民参政会,通过了国民政府提出、由蒋介石宣读的《国民精神总动员纲要》。《纲要》提出在相持阶段“精神重于军事”的“救国之道”;“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的“共同目标”;宣扬“一个党”(国民党),“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领袖”(蒋介石)的“建国信仰”。国...  相似文献   

13.
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是国民党于1938年7月9日在武昌组建的一个全国性反动青年团体,蒋介石亲自兼任团长。创立时规定年满18岁至38岁的男女青年均可入团。后因党团争夺青年,改为16岁至25岁的青年学生,其他职业团体及青年军官均可集体入团。初创时期有团员1034人。到1947年党团合并时,发展到130万。三青团的基本任务是:扩大团的组织,组训骨干,党化教育,发动青年从军。当时蒋介石企图以“抗日团结”的旗号,消除派系,达到集权于“一个主义”、“一个党”、“一个领袖”的目的。但是事与愿违,三青团成立以后经过九个年头,因其内部派系斗争,互相勾心斗角,最后不得不宣告“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14.
熊辉 《党史博览》2003,(6):53-55
周佛海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少有的变化无常的人物,他一生三变,反复无常。他曾是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和中共一大的代理书记。“一大”后,他居然叛党而去,成为蒋介石的亲信和国民党内的“状元中委”。抗战期间,他又叛蒋投日,成为汪伪政权的“股肱之臣”。在抗战胜利之时,他摇身一变,由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变成了国民党的接收大员。他一生三变,朝秦暮楚,的确值得后人玩味和深思。第一变:从中共一大代表到蒋介石的亲信1897年5月,周佛海出身于湖南省沅陵县一个偏僻的山村。周佛海出世不久,其父病故,家境败落。起初,周佛海在乡塾接受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15.
“周主任年轻有为,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 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戴季陶为政治部主任。但是戴季陶辜负了孙中山的期望,他反对国共合作,歪曲三民主义,后因与国民党右派分子张继发生矛盾而不辞而别。 戴季陶走后,政治部无人负责,形同虚设,孙中山忧心如焚、食不甘  相似文献   

16.
刘志青 《党史博采》2023,(12):49-53+66
<正>黄维(1904-1989),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淮海战役中,他指挥的第12兵团下辖4个军12万余人,是国民党军精锐兵团。其中,第18军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美械装备,齐装满员。但是,由于在浍河地区优柔寡断、廖运周战场起义、消极防守待援,黄维兵团处处被动挨打,最后遭受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联合进攻,被全歼在双堆集。  相似文献   

17.
他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他早年曾经是地地道道的共产党员;他曾经在国民党军内有"身穿黄马褂(黄埔军校)、头戴绿头巾(陆军大学)、‘土木系'(国民党军11师和18军)半个成员、陈诚的‘十三太保'之一"等诸多的护身符,是蒋介石身边的红人.  相似文献   

18.
杨军 《世纪桥》2016,(10):4-6
陈独秀作为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先驱和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主要创始人之一,对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也做出了特有的贡献:他为青年指明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和方向;他推动青年运动的发展;他组建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他加强党组织对团建工作的指导。他为青年团的创建做了思想、干部队伍、实践和组织上的准备,促成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19.
王近山善钓。1947年夏,王将军“钓鱼捉康泽”的故事在军中传为美谈。康泽是国民党军统特务的祖师爷,当时的国民党兵团司令。康泽及国民党重兵就驻守在湖北襄阳,而王近山的六纵司令部,就设在离襄阳城不远的河南南阳县内,可谓是狭路相逢。攻城前一天,王近山胸中已有锦囊妙计,也感到万事俱备,便放马到武侯祠外水中垂钓。在一处芦苇轻摇、萍踪若现的河湾处,王近山甩开了长钩:“大鱼善稳,此处又有草饵为诱,必为大鱼出没之地。”他对旁边陪钓的政治部主任李震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今天我要能钓到大鱼,我们必能活捉康泽这个大家…  相似文献   

20.
1924年秋天,我们开始在厦门集美学校建立国民党。那年暑假,我从家里到汕头,想到广州工作。碰到兰裕业同志,他是中共党员,是青年团广东区委领导成员之一,厦门集美学校毕业班的学生,我在学校里同他来往比较密切。他对我讲:今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国共合作的形势很好。你想到广州很好,但广州参加革命的人多,而福建参加革命的人很少,你应该回到集美学校去开展革命工作,建立和发展国民党左派组织,直接与广州的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杨匏安联系。那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