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越战”、“少数族权益”等一系列思想潮流的背景下,以“大熔炉”著称的美国接受了来自不同国度的移民,逐渐融合他们带来的文化,形成了以美国主流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其中华裔文学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本文回顾了华裔文学的历史和发展,介绍了几位主要华裔作家及其作品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保杰 《求索》2010,(1):185-186,203
美国西裔文学历史悠久,起源于西班牙对美洲的殖民征服,早于美国白人主流文学。由于文化、地理、政治和种族等原因,主流英语读者群对西裔文学了解甚少。20世纪以来,西裔作家开始使用英语或者双语进行创作,西裔文学才逐渐引起文学界的关注。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近30年来,西裔文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不少西裔文学作品已经摘取普利策奖等重要文学奖项,西裔文学及其研究受到美国文学研究界乃至世界文学研究界的广泛关注。流散主题和文化杂糅是当代西裔文学叙述的重要内容,不同族裔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成为书写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孙刚 《理论月刊》2010,(10):137-140
美国华裔流散作家哈金不仅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而且获得美国文学界的一系列重要奖项。1999年哈金凭借其《等待》获得美国第50届非小说类的全国图书奖,2000年再次获得了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这部小说获得了国际文学界的充分肯定,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唯一引进发行的哈金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哈金塑造了孔林这一男性主人公形象,文章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多层次探析哈金对男性主人公形象的"他者"建构。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文学在经历了美国文学世界中长期的曲折潜行之后,现在已经从文化的边缘地带成功地归入到了美国的主流文化。其中刚刚在去年底获得2008年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中卓越贡献奖(Medal of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American  相似文献   

5.
汽车实现了身体与技术的交融、自主与流动的一体,创造了流动的私人空间,为女性跨越传统性别空间划分提供了可能。汽车定义并塑造了美国文化,美国因而被称为"轮子上的国家"。因此,汽车进入了美国女性作家的视野,成为她们管窥现代技术、流动性与性别空间之间关系的重要窗口。20世纪的美国女性汽车旅行叙事经历了从为精英女性代言到为大众女性发声的立场转变,经历了从介入并改写传统旅行文学到公路文学的文体转变。这个演变过程一方面揭示了女性流动性受现代化进程、阶级、族裔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美国女性文学突破了汽车与女性解放之间的线性思维。  相似文献   

6.
李杨 《前沿》2013,(14):136-137
文化身份认同是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百年来不变的主题。从最初东西方文化碰撞下,放弃自我与母体文化,不顾一切争取白人主流文化的认同,到反思过后痛苦表达自身的声音,全然排斥主流文化影响的极端行为,美国华裔文学在痛苦中蜕变、成长,最终走到当前的全面繁荣时期。对文化身份的索求也演变成通过强调族裔文化的差异性,证明华裔构建具有间际性、包容性、多样性的独特华裔文化身份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叶舒宪 《思想战线》2013,39(5):4+157
文学人类学是新时期以来人文学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20世纪80年代,随着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勃兴和大批人类学著作的汉译,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先导的文学人类学研究热潮悄然兴起,拓展了我国文学研究和人文研究的格局,推进了科际整合与知识创新,留下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和探索经验。1996年成立全国性的学会组织——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华裔文学发展史上的“赵汤论争”为切入点,探讨了汤亭亭、赵健秀等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学创作动机;主要讨论了汤亭亭以女性主义角度塑造的“花木兰”,重塑了华裔新女性形象,以英雄主义手法塑造的先辈群像,颠覆了华裔男性概念化形象,最后超越性别与种族边界,成功地构建了既有别于主流社会又能与主流社会平等共处的华裔属性,达到了消除性别与种族对立,寻找到了在多元文化的美国主流社会中属于华裔美国人自己的天空。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书写在某种意义上既反映了传统的女性主义思想,表现生活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中母女两代人所受到的男权制的迫害,同时又体现了新时代女性的新面貌。作家们借助对两性之间从冲突走向融合过程的书写,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相处应具有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追求。本文从分析女性主义思潮的演变入手,探索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书写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曹晋 《探索与争鸣》2005,(11):61-64
全球化时代,不仅经济在急遽地交流与对话,学术研究也需要加速交流与对话。记者不久前就美国华裔研究与21世纪中国社会学的发展问题,采访了美国加州大学的周敏教授。记者:在美国学界,美国华裔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论和实证积累,您能简单地向中国学者介绍一下这个领域的概况吗?周敏教授:美国华裔研究学是亚裔研究学的一个分支,从属于少数族裔研究学(Ethnic Studies)。如同其它族裔研究学(非裔研究学和拉美裔研究学),亚裔研究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中催生的革命性产物,其学术领域跨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许多专业的多门…  相似文献   

11.
纳博科夫自身身份及其文学的特殊性使得不同时期不同文学文化背景下的纳博科夫研究存在差异。俄罗斯文学界对纳博科夫的评价批评褒扬俱有,批评为主;美国的纳博科夫研究则上升到了美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三者关系的研究视角;中国的纳博科夫研究起步较晚,受美国影响较大,延续着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黄健 《求索》2013,(12):144-146
20世纪初,中国新文学界确立的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其本质即为以进化论为思想理论基础、以人道主义为宗旨的“人的文学”观。胡适、陈独秀强调以人的真情和社会的理性理想为文学之本:鲁迅推崇“尊个性”、“张精神”的文学主张.并以此践行健全现代人性和现代人格精神的国民性改造工程:文研会作家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坚持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生终极意义的统一;创造社作家宣称,在文学“全”与“关”的表现中建构生命本体性的价值。20世纪初的这一系列文学思想主张型塑了中国人本主义文学价值观体系,为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奠定了深稳的思想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3.
谢朝龙 《前沿》2010,(16):136-139
美国西部文学对西部政治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西部政治的考察应深入到美国18世纪和19世纪的社会现实,而这种社会现实以艺术化的形象、情节和风格真实地呈现于西部文学之中。因此,从新历史主义的观点来看,基于美国西部文学的西部政治考察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换句话说,在美国西部文学的画卷中我们得以发现西部政治的萌芽、发生和发展,从而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美国西部文学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际英  简明 《长白学刊》2004,(3):102-105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亚裔各族虽具体处境有所不同,但文化选择趋向与华裔大体一致,基本是义无反顾地认同美国.到了六七十年代,情况发生了逆转,即亚裔中的大多数通过审视自己在美国的社会地位与身份属性,进而主张放弃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追求,确立亚裔美国文化在美国社会的真正地位.这是美国亚裔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认同转折与意识觉醒,也是"亚裔美国人"这一称谓所具有的真正文化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黄立华 《求索》2013,(11):153-155
美国荒野叙述源自于早期移民清教徒的创作。浪漫主义文学赋予荒野叙述以新的含义;19世界的自然文学促成了荒野叙述在美国的兴盛;20世界荒野叙述形成了一系列的"陆地伦理观",同时反思现代文明与荒野之间的冲突,揭示了"荒野困惑"的情感。探索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荒野叙述就是要寻求后现代荒野叙述的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文学奖在全球有重大影响,对中国作家同样有巨大吸引力,但中国作家至今无人问津这一世界性奖项。2000年底,法籍华裔作家高行健荣膺这一桂冠,国内文学界对这一事件的反应颇为复杂,展露了中国文学界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文学(1789—1917)是欧洲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高峰,而现实主义文学(特别是小说)则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座主峰。欧美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不论作为文艺理论或美学中的重要课题,历来都有很大争论。本文准备就其中的三个问题,即关于现实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人道主义问题以及它的审美特征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广大读者和外国文学界的同行。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文学奖在全球有重大影响,对中国作家同样有巨大吸引力,但中国作家至今无人问津这一世界性奖项.2000年底,法籍华裔作家高行健荣膺这一桂冠,国内文学界对这一事件的反应颇为复杂,展露了中国文学界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9.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清教主义的价值体系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考察其对不同时期美国文学的影响以及形成于17世纪的清教徒文学传统在美国文学的延续与发展。笔者认为,清教主义与其它宗教相比,包含三个层面的价值体系,并对不同时期的美国文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表现出不同时代特征,以清教主义作为参照系,可以说17世纪美国文学是“信仰时代的文学”,18世纪美国文学是“世俗时代的文学”,19世纪美国文学则可称为“宗教批判与宗教道德时代的文学”。  相似文献   

20.
塑造英雄可以说是西方文学的伟大传统,一部西方文学史其实是一部抒写英雄心灵的历史,从英雄形象的第一个原型“半神”在古希腊文学中诞生,英雄母题就一直支配并主宰着西方文学的人物塑造:从中世纪的骑士英雄,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英雄;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英雄,到18世纪的启蒙英雄;无论是19世纪的拜伦式英雄、撒旦式英雄,还是20世纪的海明威式英雄,甚至是的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反英雄”,他们都可以看作是古希腊的“半神式英雄”母题在不同时代的“变体”.正是这些英雄形象汇成了西方文学多姿多彩的河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