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央和地方财政博弈随着财政制度调整一直存在。在两级财政博弈下,地方政府在财政包干制度下存在“经营企业”行为,在分税制制度下存在“经营城市”行为。地方政府“经营城市”行为结合土地制度最终导致地方政府大举借债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我国土地调控失灵的制度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农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耕地资源日益减少.对此,中央政府加强了土地调控力度,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但地方政府有与中央不同的目标,而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为地方政府规避中央的调控政策提供了可能性.在梳理现代产权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土地产权的三重分割问题,即土地国有和"全民所有"的分割,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分割,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割.地方政府实际上获得了管理和经营土地资源的直接权力,而又无需承担相应的长期后果.这一方面激励地方政府超常经营土地的行为,形成所谓"土地财政"现象;另一方面造成土地保护陷入集体行动困境.由于土地管制和市场调节双重失灵,尽管中央政府不断收紧土地闸门和信贷闸门,对土地开发市场的调控效果仍不明显,土地资源的低效率运用未见实质性改观,耕地保护压力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土地调控,打造“寸土寸金”的广东经过2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瓶颈”问题日益困扰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城市,土地资源已呈现“难以为继”的窘境。近几年,广东在执行国家土地调控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摸索与广东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土地储备、土地供应、土地价格、土地规划、土地审批和土地产权等制度的完善,为广东实现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现状、成因和治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主要依靠土地运作来获取收益.随着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金、税费收入和以土地为抵押获取了大量的收入.本文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三种基本方式和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但目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以及土地产权缺乏保护、缺乏合理的土地产权流转机制。有必要重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相应配套改革,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关系,深化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6.
可资借鉴的美国“三农”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志远 《团结》2003,(2):40-42,31
1998年以来,增加农民收入,一直是我国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重点,经济理论界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呼声也日渐高涨,但是政策实施的效果始终很不理想。粮棉顺价销售,大量的财政补贴资金最终都流进了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钱柜,农民得到实惠很少;撤乡并镇税费改革,遭遇地方乡镇和基层干部的阻力;改进农业技术扩大生产规模,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但是单一的农村土地承包制没有土地产权  相似文献   

7.
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主要是由我国现行农地制度不合理造成的,因此,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键在于改革我国现行农地制度。根据国情及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应遵循“三个有利于”原则、产权明晰原则、家庭经营原则和适度规模原则和土地有偿流转原则。据此,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思路是:废除事实上的国家、集体双重所有的现行农地制度,实行“公田”和“私田”并举的新型农地制度。  相似文献   

8.
经济转型期的政府职能与土地市场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市场的发育和繁荣与政府所提供的制度规则与激励是分不开的。但由于经济转型期政府职能的“缺位”与“错位”等问题使土地市场的发育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对经济转型期政府在土地市场发育中的职能缺乏规范的分析,对政府在土地市场发育中的职能认识不清是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经济转型期政府职能定位不同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市场的培育非常重要。因此,政府应该在明晰土地权利、培育竞争主体、维护土地市场竞争秩序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实施有效的公共政策供给以调控土地市场,从而维护土地市场的良性发育。  相似文献   

9.
近来,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公务员带薪休假制度,有的甚至在制度上加上“强制”二字。公务员的工资福利是由国家财政负担的,带薪休假的制度也是政府制定的。另加“强制”实属多余。对于除了公务员之外的广大社会劳动者来说,如何像公务员一样享有带薪休假的权利,倒是真的需要政府“强制”实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证低收入家庭也买得起房,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实行了经济适用房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适用房在建设和配售环节上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的经济适用房小区里甚至停满了小汽车,而许多低收入者却不能真正享受到政府的这些优惠。那么,国外是如何帮助低收入者购房的呢?英国:允许购买“部分产权”让众多家庭圆了买房梦2005年5月末,英国工党政府刚进入第三个任期,财政大臣布朗就宣布,政府将推行一项新的“部分产权”购房计划,购房人可以先购买50%产权,其余部分由政府、银行或抵押银行分担,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租给房主。这样,首次购房者只须…  相似文献   

11.
林嵬  张军 《瞭望》2006,(43)
继圈地办厂、圈地“造城”受到土地调控政策强力遏制后,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旅游园区热,“发热”地区往往动辄圈地千亩,园内建厂,园内建别墅等,以发展旅游业为名,行变相圈地之实,意图与国家土地调控政策“赛跑”。事实上,为保护耕地、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国家自2003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土地调控政策,而在严厉的土地调控政策下,地方政府的“钻空子”水平亦水涨船高。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各国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调各级地方政府利益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目前地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支付制度不完善、支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完善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明晰各级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二是要在收支计算方面用“因素法”替代“基数法”;三是优化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四是强化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严防过度招商撞击“红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主导“过度招商”的结果,是在招商中违反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必须严格规范,加以约束加快招商引资,靠增量投入拉动经济是许多地方的经济发展战略。然而,《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最近在陕西、江苏、河南等地采访了解到,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以行政行为为主导,让利“过度”,在“招商竞赛”中频频撞击税收、土地等  相似文献   

14.
《瞭望》2006,(33)
“现在用地卡得太死了”,谈及宏观调控,西部某县的一位基层干部向《瞭望新闻周刊》这样抱怨。而这个时候,国务院最新的土地督察制度尚未发布。可以想像,随着7月下旬国家土地督察办公室的设立、辖管全国的九大土地督察局陆续到位,地方干部估计会有更多“苦恼”。  相似文献   

15.
明晰产权关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特征,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铁路单位开办的多种经营企业(以下简称多经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首先明晰产权关系。 产权关系如何明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有原则的规定:“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这就为我们明晰多经企业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指明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财产权和民主是现代社会的两种基本的制度安排。通过这两者,国家可以实现对社会的有效调控。为从这一角度论证产权与民主的演进,文章首先提出两个假设:一是假设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会促使人们作出政治上的选择,他们要求国家创造一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其产权的政治体制;二是假设只有立宪的政治秩序才能有效保护人民的个人产权,从而达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为验证上述假设,文章分析了改革以来中国农村政治调控的变化,认为农民的变革要求和国家对此的回应以及国家出于节约费用的考虑,导致了国家调整农村政策。而政策调整所导致的农民个人产权的成长和自由的增多,使农民、进而是农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三个层次上:一是农村社区基层民主制的成长;二是地方政府对农村社区的农户权益的维护;三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17.
农地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生存仰赖于土地,国家稳定奠基于土地。因此,近年来地方政府视土地为“投资”,忽视农民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圈地运动”,对社会造成伤害,隐忧重重。 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大前提下,以统筹为指导思想,将土地视为社会发展基本要素,使其成为社会稳定与发展的载体,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9月初,国务院召开全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工作会议,首都各新闻传媒都显著报道.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首次召开这样的会议专题研究布置“地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偿变有偿历史性变革我国土地公有制始于50年代全国性的土地改革.直到80年代,城镇、工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需要占用国有土地时,一直实行行政划拨制度.谁要用地,向政府提出申请,相关的管理部门批准后将土地使用权无偿提供给使用者,而且是无限期地供其使用,只有一条限制;不准转手买卖.几十年来,我国的土地一无价二无市,国有土地实际上变成部门所有,地方所有;而所有权是空的,使用权却是实的.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引进来,沿海地区率先兴办中外合资企业,首先就遇到一个土地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19.
时下,不少地方都有一批欲上不能、欲下不忍的企业。上,怕成“连环债”,钱滚钱,利淡利,谁也背不动;下,怕成“败家子”,价格难定,思想准通,工作难做。“好死不如赖活着”,成了这些不景气、吊氧气企业经营者的心态。可笔者以为,对这些企业,千万不要放弃了“死亡”自主权。这些愁煞人的企业、项目,不少是计划经济决策失准的产物。那时候,政企不分、银企不分,大家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反正厂长负盈、企业负亏、银行负债。政府负责。企业办好了,皆大欢喜,见芙有份;办砸了,谁也找不着,谁都不负责。改制后,产权不清、权责…  相似文献   

20.
王刚  娄成武 《行政论坛》2011,18(2):73-77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土地博弈"在城郊土地管理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造成城郊土地管理困境的原因主要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标存在差异,分税制的不完善,以及我国现行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尚不完善等。而化解"土地博弈"的困境在于将农民纳入博弈之中,完善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制度,建立土地配额转让流通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