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国防工业发展最快的是20世纪60至7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那时候实行国有制,产权交易成本低,资金全部投入建设,因而国家发展快。印度的尼赫鲁也曾学中国,但是他学不下去,因为他搞的是上层革命,所有制动不了。毛泽东是从基层开始触动私有制,生产资料实行国有化,分给农民的土地通过人民公社很快又收归集体所有。很多人想不通,我到农村去一看明白了,工业化之初的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征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搞私有制,中国现代化成本就会因  相似文献   

2.
关于混合所有制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旭 《理论学刊》2004,1(2):46-50
对什么是“混合所有制”要作出科学的解释,不能简单地认为我国实践中的“混合所有制”就是“私有制”或是“私有制”的一种特殊形式。现实中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及其相互作用,表现为“混合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即所谓的“混合经济”。“混合所有制”是对所有制状况的一种描述,而“混合经济”是对所有制状况的具体实践形态的一种概括。中国为什么需要混合所有制的问题的提出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正国有企业怎样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发展,国有经济如何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时代课题。一、中国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的最现实的实现形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被否定以后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生产关系。但是,社会主义新型的生产关系并不能在一夜之间建立起来,要经过一个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消灭私有制"理论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提出来的。它经历了"利己主义"批判、"私有财产"批判、"私有制"批判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批判的逐步发展完善过程。围绕着"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而展开的系统批判,是马克思"消灭私有制"理论成熟的标志。它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包含了"消灭私有制"的地位、内涵、对象、方式、条件、结果等方面的内容。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胜利和伟大成就,其根本原因是坚持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消灭私有制"理论。尤其是在"所有制结构"理论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效地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容问题。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深化对国有经济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所有制结构、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等问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消灭私有制"理论。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为今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时至今日,一些人对股份制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仍存在误解,往往把股份制等同于私有制,把股份化等同于私有化。其实,私有制是所有制的一种类型,而股份制则是在一定所有制前提下的资本组织形式,是所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所  相似文献   

6.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是《共产党宣言》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并且认为共产主义的特征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这一思想,为社会主义运动指出了...  相似文献   

7.
王贵明  张雯雯 《探索》2007,1(6):144-149
共产主义作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建立在"公共占有的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之上的.所有制经历了从劳动者个体私有制到资本主义私有制再到个人所有制的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是以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按照人的(也就是每个个体)的意愿而建立起来的,并且把消除强制,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本质.认识到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的深刻内涵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私有制及由其产生的阶级和剥削,是人类社会的一切灾难、痛苦和不平等的根源,私有制观念及其集中体现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是万恶之源。这一观点,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各个时代先进分子的共识。共产主义思想就是在对私有制和私有制观念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萌芽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65页)他们特别强调“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刘吉认为,私有制不一定意味着剥削,国有企业也会有剥削。 或曰:私有制就一定意味着剥削。否,个体劳动者是私有制,但没有剥削;家庭所有制(夫妻儿女乃至近亲共同劳动)是私有制,但也没有剥削。雇工是否就是剥削?也不尽然。在现实中已存在一些私有企业给它雇佣的职工的工资以及社会福利保障等超过公  相似文献   

10.
《共产党宣言》所说的"一般所有制"不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而是指以往社会更替中一种形式的私有制代替另一种形式的私有制这种"一般"特征。《资本论》所说的"个人所有制"不是指私有制,而是指公有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私有财产"概念只是指依靠其占有他人劳动的个人财产,而不包括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个人财产,不能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耿文的实质是为现实生活中把"社会主义改革"歪曲为"社会主义改制"做辩护。  相似文献   

11.
构建与初级形态的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努力解答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问题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关系,是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断言私有制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的人,其实质是要在我国实行资本主义。他们的认识基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公有制特别是全民所有制是一种“虚所有制”,存在。所有者缺位”,因而人们不关心它的发展,只有私有制才能实现生产资料同生产者的紧密结合;二是私有制必定比公有制更有效率;三是要发展商品经济,就必须用私有制代替公有制。他们的这些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结果,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是实现劳动者以所有者身份对待社会财产,以社会所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从根本上避免两极分化,保证改革开放最终目标的实现,全国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的消灭私有制特指消灭以剥削为基础的私有制,这一历史任务我国已经完成。消灭私有制不等于消灭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私有制,对于死灰复燃的以剥削为基础的私有制要坚决消灭,对于其它一般私有制则不该也不需消灭,它们或将自己解体主动消亡,或将通过整合、扬弃进化为个人所有制。消灭私有制启示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在公有制条件下,个人所有权与整体产权能否协调,这是人们研究公有制形式时遇到的一个关键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公有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不是重新建立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在协作和共同占有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对于马克思在这里提出的既“不是重新建立劳动者的私有制”,又要“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的命题,人们有种种不同的理解,对其中“个人所有制”的内涵有不同认识。笔者以为,其实这个命题正是建立在对个人所有制的属性的正确理解,以及对个人所有制与公有制的统一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它意味着,这种“个人所有制”是在“协作和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的广大劳动者(必然是人口的绝大多数)拥有明晰权益的个人所有制;它也意味着,理想的公有制是一种将个体权益和公共权益有  相似文献   

16.
晓亮 《理论学刊》2007,(7):31-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以往社会主义的最大区别:一是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实行市场经济;二是以往社会主义是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公有、私有并存,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是私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和有雇佣劳动关系的私营经济,也可以称为民营经济。但民营经济概念不等于私有制经济概念。民营经济包括的范围更宽,更广。简单地说,除了国有国营以外,都是民营经济。私营经济只是民营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不是在先有了党的政策,国家法规的前提下,才存在和发展起来的。而是它们破土而出以后,通过调查研究,逐渐制定方针政策,然后通过互相推动,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而存在和发展起来的。我主张把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提法修改为“社会主义国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或把“公有制为主体”改为“公有制为主导”,这可以管好多年。  相似文献   

17.
重温马克思“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最近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讨论中,有人认为马克思所说的"重建个人所有制"就是主张恢复私有制。这种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8.
(一)所有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任何社会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是社会主义社会以及人类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目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是由生产力制约并为生产力服务的,也就是说,发展生产力是目的,一定的所有制形式是手段。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消灭私有制,是从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出发的。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明确指出,由于产业革命所引起的“强大的容易增长的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大大超出了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的范围,以致经常引起社会制度极其剧烈的震动。因此,现在废除私…  相似文献   

19.
屈炳祥 《学习论坛》2009,25(10):40-43
有朋友在纪念<共产党宣言>出版160周年的文章中,对马克思关于"消灭私有制"的问题进行了"解读"与"再解读",认为马克思对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持一种基本肯定的态度,因此,"消灭私有制"仅仅指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包括这种形式的私有制.上述观点不仅与<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不符,也与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相悖.因为马克思认为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是一种"传统的所有制",属于"彻底决裂"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新论荟萃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王珏同志在《党校论坛》1993年第11期上撰写题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和特征》一文。文中说,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应该是马克思说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他说,公有制问题,是当前一个根本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根本的实践问题。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4章谈到过将来社会的所有制形式问题。他曾经说,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在剥夺劳动者,摧垮“靠自己的劳动挣得的私有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资本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