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功利主义与道德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等多方面文化精神的统一.对科学发展观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的实践性剖析说明,科学发展观表征着和谐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呼唤着和谐实践的全面生成.和谐实践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合目的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创造和创新活动,是一种有序的、优雅的、德性而又充满活力的生存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论以人为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心鉴 《理论探讨》2004,23(5):10-13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揭示的最高境界,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包含着丰富内涵,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人的主体性;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一个重大的现实任务,是在加快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注重提升人的素质,建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张凤 《学理论》2009,(11):25-26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审视入的历史主体性的产物,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全面自由发展的科学认识,以及由此而内化为实践主体的理想、信念、情感和道德。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例如,能否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本质和核心;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这个“人”指的是“类”意义上的,还是指的“民”;“以人为本”是历史观还是价值观。如何理解“以人为本”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着重分析它蕴含的人文精神,即从人文视野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论述了科学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支撑,强调人文精神对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蕴含于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目标和自然主义是以人为本的理论支撑;以人为本政策的落实,主要从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性住房政策和环境管理政策来看以人为本在我国政策中的落实.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启动了中国社会发展从重视物质财富增长到重视人的价值提升的范式转换。这一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本位的发展范式蕴涵着诸多价值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而全面是人的发展的价值诉求;有效高速是经济发展的价值诉求;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全面协调是实现人、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经济的高速有效增长以及社会的和谐等价值理念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存在方式辨证统一于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实践,共同构建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理念体系。理解并把握这一价值理念体系内各价值理念及其相互关系是正确解读和全面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课题。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所蕴含的承认、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的精神。人文精神在图书馆的产生、发展及其职能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图书馆要注重以人文精神引领员工的思想和工作,以促进现代图书馆和谐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新”不但体现在发展目的上,更体现在伦理支撑上.科学发展观以责任伦理作为自己的伦理追求,具有责任伦理底蕴.科学发展观要求人类有自觉的责任担当精神,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协调,对发展的后果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价值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创造精神和独立人格意识.现代社会是个风险社会,它要求伦理观念的变革,追求责任伦理的理念,因此,科学发展观的责任伦理底蕴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以实践的视域科学地阐发了民生思想,认为民生的本质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民生的实现过程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争取解放、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说,马克思对民生的关注不是停留在人道主义之上的阐释,而是诉诸于"武器的批判".考察马克思在民生问题上的致思理路,挖掘其思想中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能够为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文精神”的定位问题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本文分析和探讨了直接影响“人文精神”概念定位或界定的两个问题,即关于“人文精神”的文化基础问题和“人文精神”是否可套用某种现有特定模式的问题。文章认为,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人文精神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当代中国应当弘扬什么样的人文精神,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现实的国情。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的“人文主义”,也不能套用中国儒家的“人文精神”,而应当在吸取人类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及其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并塑造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文教育既包括传统意义上人文知识的教育,更在于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文精神凝结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思想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正是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文化是大学之魂,大学文化建设应不断追求、创造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以弘扬人文精神为主旨,高校应加强文化育人,将文化力转化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价值观,本质是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入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把现实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道德理想,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公共政策发展中的民生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以政策制定者的价值偏好、政策的强制性、公共性为基础,贯穿政策全过程.当前,以民生为价值取向的公共政策已成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自觉选择,日益深化的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的法律政策和科学发展路径,推动着政治资源配置、财产权利和发展机会走向公平正义,彰显出我国公共政策维护民生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人的"物化"、"异化".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当代性质及矛盾需要运用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对人的困惑进行辩证地分析.马克思对人的关照是以"现实的个人"为思想起点,以人的"生存实践性"为基础,以"资奉的非人化"为思想核心,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思想归宿.认真梳理和研究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对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与主要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 更新发展观念,从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思维转变为以人为本谋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出“为发展而发展”的误区,发展始终应当是以解决民生为根本,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15.
人文精神的缺失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严重弊端,基础教育尤甚。当前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应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德育的内容与形式,切实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特殊作用,还要特别重视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传统发展理念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它是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整体主义哲学观,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成为引领和谐的思想之魂。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尝试性地从目标、环境、传播、学科等层面探究两种精神融合的具体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世平 《学理论》2011,(13):301-302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根本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真正彰显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18.
前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未来发展观,分别指向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阶段,是发展观的三种境界.前科学发展观是基于现实理解和工具理性,以经济为中心的致富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对前科学发展观的扬弃,蕴涵着价值取向从物到人,目标追求从富到强的升级转变;未来发展观是基于逻辑和理性的考虑,是以自然为本的致尊理论.而三种发展观境界的区别,是由其结构中理念和目标、体制与策略等要素内容的不同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9.
论科学发展观就是科学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的本质是事物现实的历史发展的性质,价值在人类社会表现为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的存在方式,而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每一个方面的内容都蕴涵着科学发展这一本质内涵,所以科学发展观就是科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改善民生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不是说,只要发展经济,为发展而发展,人民生活就能自然地、相应地得到提高和改善。科学发展观提出五大关系,不仅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有此内涵,另如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