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勇 《学习月刊》2009,(2):52-52
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公安县要继续把劳务经济作为“第一大资源产业、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大来源、改变农村面貌的第一大途经”抓紧抓好.在提高培训质量上下功夫.在扩大输出规模上上台阶.在强化综合服务上出实招,力争实现我县劳务经济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人》2006,(11):I0002-I0003
同心县十年九旱,农民靠天吃饭,全县大量剩余劳动力长期闲置?近年来,县委、政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能人带动”的劳务产业工作指导思想,狠抓劳务输出工作:目前已形成了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乡镇三分之一干部专抓劳务输出的工作格局,依托县域优势着力打造“阿语翻译”和“清真餐饮”两大劳务品牌,积极发挥全国劳务输出示范县的示范作用,把劳务产业确定为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抓。全县共创建劳务产业开发公司81家,培育劳务经纪人1100名,建立劳务基地28家。大旱之年,县委、政府提出了一手抓抗旱救灾,一手抓劳务输出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领  相似文献   

3.
李庆卓 《奋斗》2006,(12):21-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发展生产.近年来,我们明水县努力打造产业优势,以主导产业牵动优质粮食产业、畜牧产业、绿特色产业和劳务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乃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岩  呼明伟 《奋斗》2007,(8):47-48
近几年来.西联乡不断强化主辅换位意识.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并通过实施劳务输出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劳务经济模式化工程,使1万多名农民放下手中的锄头飞出黑土地,走向增收致富的新生活。如今.劳务经济已成为该乡的一个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全乡已转移劳动力1155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3%.年可实现劳动力转移收入1.2亿元,占全乡总收入的71%.  相似文献   

5.
苏生瑜 《共产党人》2005,(22):26-27
近年来,固原市劳务输出从组织领导、财政支持、宣传舆论、组织化、规模化输送、维权服务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使全市农民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加。劳务经济已发展成为一项产业经济。与此同时,劳务产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如何培育并做大做强这一产业,关系着整个固原市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曾贞 《当代党员》2007,(7):42-43
去年以来。市委书记汪洋在库区调研时,多次强调在工业发展基础条件较差的地方,要把劳动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劳务经济作为第一经济,劳务输出作为第一产业。有关区县认真落实这一要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全市劳务经济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最近,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劳务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劳务经济打造为农村“第一经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还下发了《关于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城乡统筹的意见》。本期特别组织了这3篇稿件,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指出,工业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差的巫山等县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第一经济。汪洋书记在巫山调研时强调,对巫山等地处库区腹心、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十分脆弱的贫困县来说,把发展劳务经济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是有针对性的,也是十分紧迫的。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后,巫山迅速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着力营造劳务经济是巫山第一经济的发展环境,大力推动劳务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祖轩 《奋斗》2007,(9):52-52
绥化市每年有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80多万人,其中党员1万多名,随着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外出务工人员难组织、权利难维护、党员难管理的问题日渐突出,出现了一些党建工作空白点。为此.绥化市委积极探索把党组织建在劳务经济产业链上,全市已建立劳务经济党支部(总支)301个,  相似文献   

9.
门源回族自治县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目前全县有农村劳动力资源6.18万人,剩余劳动力约2万人。2003年,全县劳务输出3.5万人(次)、劳务收入2742.7万元,人均221元,比上年增加56元,增长33%。今年,为进一步作好劳务输出这一富民产业,县委、县政府着重从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实施相关政策、培养带头人和建立健全机构网络体系等四个方面紧密部署,狠抓落实,探索出了一条劳务输出工作的新路子,使劳务经济富有生机,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拥有172万人口的万州区,目前已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2.83万人,其中区内转移9.9万人,区外转移32.93万人。农民进城务工人数已达40万以上,大多分布在建筑、加工制造和餐饮服务行业。近几年来,进城务工农民年均实现劳务收入23亿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6%,为城乡统筹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何准确把握当前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现状,更好地服务和发展劳务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抓主打产业,富一方百姓”,卓尼县藏巴哇乡经过近两年的示范带动、试验种植和发展壮大,网箱养鱼、经济林果、劳务输转、中藏药材种植等几大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人》2004,(11):1-1
劳务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逐步成长并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经济。它在解决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转变思想观念.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劳务经济在农民收入的构成中,已经占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成为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3.
红寺堡是全国最大的扶贫移民开发地区。开发区建设六年来,已搬迁安置移民16.8万人,目前尚有农村富余劳动力4.3万人。2004年全开发区劳务收入1.29亿元,人均劳务收入7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664元的46%。2005年上半年,共输出劳务2.5万人,其中集体输出1.2万人,创劳务收入5000多万元,是开发区财政收入的15倍。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人》2005,(19):34-35
9月8日至9日.中国(宁夏)首届劳务经济发展论坛在银川举行,本次论坛交流和探讨了国内劳务经济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问题.加强和拓展了各省区之间的劳务协作交流.对宁夏乃至全国的劳务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劳务产业是中部干旱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更是大旱之年农民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近年来,同心县大力发展劳务产业,明确提出将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健全机构、整合资源、强化培训、打造品牌,一大批劳务经纪人异军突起,带动了全县劳务产业大军异地创收,使劳务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6.
闫院平 《共产党人》2005,(21):32-34
劳务经济被农民亲切地称为“铁杆庄稼”。20世纪80年代初,宁夏南部山区的农民开始自发外出打工,到90年代,已经形成了有组织的规模输出。进入21世纪,宁夏劳务经济正经历着一场产业化的变革。让我们合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一同来感受宁夏劳务经济向劳务产业转化的强劲脉搏。  相似文献   

17.
湖南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据抽样调查测算,2003年全省农村外出劳务者达1199.41万人。在外出劳务者中,到异地劳务的人数已达876.73万人,其中列外省的579.67万人.到外县的170.03万人,到外乡的127.03万人.分别占全部外出劳务人数的48.3%、14.2%、10.6%;在本地劳务的人数为323.04万人,占全部外出劳务人数的26.9%。2003年全省农村外出劳务人数较上年增加68.04万人.增长6.0%。  相似文献   

18.
身为老工业基地.兼具大城市带大农村特点的重庆,面临着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人员就业再就业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向外输出劳动力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汪洋同志在库区调研时曾指出:“对于经济基础薄弱、产业较为空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来说,劳务经济是投入少、产出多的产业,一定要把发展劳务经济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进一步强化措施,依托优势资源发展产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重庆这样一个典型的大工业带大农业的城市,不少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比较差,尤其是人多地少的矛盾正日益突出,依靠农业结构调整增收的空间十分有限,劳务输出是很多地方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方式。  相似文献   

20.
刘锦旗 《共产党人》2005,(21):35-36
“劳务输出产业化”是加快固原经济社会发展的4大支柱产业之一。3年来,在相关政策措施和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固原市的劳务输出产业化进程得到了快速的培育和发展,劳务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链条初步建立,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且规模迅速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外出务工人员的各项素质逐步提高。目前,劳务产业创收已占固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成为固原农民增收和稳固脱贫的最现实、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