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丁桂芳 《新东方》2011,(3):76-79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出版,正在把出版业推向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无纸化阅读"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电子书、手机出版等新媒体形式不断涌现,传统出版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本文从分析数字出版的产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入手,提出了加快产业转型,走"内容+终端"的模式,是传统出版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数字出版赢利模式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出版是数字内容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产品形式包括电子出版物、数据库及在线内容的服务及增值应用等。数字出版赢利既指经济收入,又指无形效益。在传统出版赢利计算方式亟待转变之余,须保证从数字内容的市场需求到流通消费各环节链条的真正贯通。在对影响数字出版赢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群组信任的数字内容在线支付模式、门户网站读书频道阅读收费模式等可行赢利模式。在传统出版发展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探寻中,针对具体数字出版形态特征,可采用的赢利模式不尽相同,如教育出版对应教育信息服务模式、大众出版发展与内容相应市场互动模式、专业出版则适合基于知识结构的定制模式。出版与手机的紧密结合是数字出版实现赢利的重要途径,但也存在争议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徐静 《协商论坛》2016,(4):44-46
我国已进入全新数字阅读时代 2013年,我国人均年阅读量达到4.72本书,近年来数字阅读量和比例呈现逐渐增长趋势,书籍对于国民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大力重视以及推动和支持,“全民阅读”已经三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4月13日,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15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5年,中国数字出版总体产业收入已超过4400亿元,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经达2.96亿,网民数字阅读的使用率连续三年保持在40%以上.  相似文献   

4.
正从20世纪末开始,新媒体呈现迅猛发展之势。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的出版和传播方式,对我国传统期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期刊传播方式由最初的纸刊到PC端,再到如今使用最广的移动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发送、传播、阅读的终端。数字传播具有信息覆盖面广、自主操作性强、传播速度快、超文本和超时空的特性,打破了传统期刊受时空限制的弊端,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与此同时,传统期刊面临来自数字传播的巨大冲击,销量逐年下降,读者群不断流失,因而,充分利用数字传播的优势进行转型,推  相似文献   

5.
孙文涛  庞博 《人民论坛》2020,(2):140-141
数字化出版时代,传统纸媒转型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纸媒应发扬自身优势,以阅读内容为中心、以用户服务为目标,建立以传统纸媒为核心,融合各类传播形态的立体化出版模式,推动传统纸媒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由潘绍龙、宋海英主编,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解读》,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上,对胡锦涛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进行较系统的阐释,体系新颖,内容丰富,值得阅读。  相似文献   

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  相似文献   

8.
"优先数字出版"是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出版内容,先于印刷版期刊出版日期出版的数字期刊出版方式。为了缩短稿件的发表周期,提高作者学术成果的认可、传播和利用价值,我刊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签订了优先数字出版协议,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中国知网(CNKI)对本  相似文献   

9.
王征  马建喜  张涌凯 《桂海论丛》2015,31(3):110-114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期刊的形式已不再仅限于纸质版。非纸化学术期刊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改变了传统学术交流的方式与期刊出版的流程,使期刊逐步脱离了纸质介质,以数字版、多媒体、移动终端等形式存在,获得了新的生命。面对期刊非纸化潮流,传统学术期刊应准确把握自身的定位和受众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尝试推行非纸化,善于"借舟出海",实现自身、网络媒介平台以及读者三方之间的共赢。  相似文献   

10.
正十年间,全民阅读研究聚类图谱以全民阅读、阅读推广及公共图书馆为中心,连接着数字阅读、儿童阅读、阅读立法等分支,并且分散着数字出版、阅读推广人、阅读文化等零散节点。由此可见,十年间,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全民阅读为中心的研究体系,逐渐聚合一些集成性专题研究,例如公共图书馆研究、阅读推广研究等。通过梳理和分析2006-2016年全民阅读聚类图谱(图1),并借助于"从主题中抽取聚类标签",可  相似文献   

11.
一、数字出版潮流势不可 当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内容生产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传播渠道网络化。由于其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传输快速、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特点,已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进入数字时代,文学将如何发展?一方面,人们主张回归经典,还原阅读的本质;另一方面,数字文本、数字化阅读等数字化应用场景也在迅速拓宽。其中,融合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功能的数字文本逐渐实现了对传统文本的替代和超越,使文学趋于数字化、虚拟化,并在数字空间中重构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等文学要素之间的关系,凸显出有别于传统文学的差异化特征。同时,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塑造的交互式与沉浸式体验,创新了文学表达方式与研究范式,推动了新一轮文学变革。在媒介变革背景下,文学正在经历一场数字化转型,不断呈现新特征。  相似文献   

13.
大众"悦读"与出版的后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正由传统阅读向大众"悦读"嬗变.大众悦读具有浅表化、娱乐化、视觉化等特点,是后现代主义的现实表征,体现了消费主义的倾向,预示着印刷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型.面对大众悦读时代,出版业应加大"媒介融合"力度,以"内容产业"重新定位自身;加大文化创新力度,大力开拓畅销书和细分化的小众市场.  相似文献   

14.
吕冰 《前沿》2014,(21):182-183
本文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和研究当代大学生阅读态度、阅读地点、阅读方式及内容等实际情况,发现存在数字资源良莠不齐、大学生阅读及利用数字资源缺乏正确引导及传统阅读价值的逐渐丧失等问题,建设性的提出几点大学生的阅读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5.
伴随当下数字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数字出版领域的发展创新在不断扩大,但也备受版权纠纷问题困扰。"解铃还须系铃人",数字出版的版权问题必须依靠数字技术本身来解决,区块链技术或将成为问题破解的突破口。在深入分析区块链运行逻辑的基础上,对当前数字出版领域多发的侵权行为进行"技术规制",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对数字出版的机制和前景进行展望,并对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做出预警。  相似文献   

16.
任万霞 《北京观察》2021,(12):64-67
国之交,在文化相通. 图书"走出去"是国际文化交流沟通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作用不言而喻.连续14年主持或主要参与重大国际出版交流活动,同时探索数字时代图书阅读新路径,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丽颖助推中国出版的"走出去"之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深入,目前社会生活呈现泛娱乐化的发展态势。泛娱乐化带来的阅读碎片化、表象化和快餐式倾向,都对大学生经典阅读产生很大冲击。泛娱乐化时代的经典阅读面临传统价值观念解构、深度思考淡化和个体化需求增多等问题。这需要学校采取措施引导学生重视经典阅读、回归经典阅读:把经典阅读纳入高校育人全过程;完善经典阅读引导组织和平台架构;构筑新时代经典阅读推广的新模式;发挥图书馆等公共资源在经典阅读推广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最近举行的书业观察论坛上,出版界人士总结出这样的新鲜语:"传统出版是'草',互联网是'羊',手机阅读是'狼'."到底是传统出版的印版形式开始落伍,还是新阅读器的互动便捷使数字出版全面"攻城掠池",才造成"羊吃草、狼吃羊"的阅读倒置呢?  相似文献   

19.
《天津人大》2012,(11):1+49-50
公司业务范围包括各类高档商务印刷、精品卡册期刊、精品书刊印刷,异型宣传品、特殊工艺印刷、数字变速印刷、立体光栅印刷以及各类广告、创意、策划等。终端客户涉及金融、出版、医药、电子、食品、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相似文献   

20.
《思想工作》2009,(2):25-25
李涛在《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撰文指出,国内报业信息化始于激光照排技术的采用和新闻综合网络处理系统的开发,后经历了创建报社新闻网站对媒体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出报纸电子版,生产电子纸张,出版电子报,开发手机报,建立互动多媒体等等,为报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数字报业与传统报业在出版介质,显示与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