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河北省进入了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新阶段。一座被学者誉为集中华"和"文化之大成、容世界"和"文化于圣堂的"万和宫"("中华尚和园"一期工程)应时而起,奏出了把"和"文化"娶"回家、与旅游产业和园区建设联姻、让"和谐"在新农村建设中扎根、开花、结果三部曲。这是一部"和"文化与旅游产业和园区建设联姻的旷世之作,是一个产业升级与和谐新农村建设互动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万山紧紧依托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文化、大市场"发展理念,每年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经费1000万元,精心包装旅游产品和路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汞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生态农业观光产业园区",打造"万山国家矿山公园"为核心的旅游品牌,努力构建"一村、一谷、一城、二园、二文化"的旅游大格局。近年来,万山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势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把文化项目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提升文化"软实力",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硬支撑",让百姓切身感受到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3.
<正>茶花泉景区以"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为引领,成为玉屏自治县实现农业与旅游、园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在素以"水流如玉,青山似屏"而得名的"中国箫笛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侗族文化艺术之乡"玉屏侗族自治县,有一处山清水秀、空气新鲜,道路幽静之地——茶花泉景区。茶花泉景区是铜仁市唯一的五星级农业园景区,全省100个、铜仁市12个重点旅游景区之一,同时也是贵州100个高效农业示范景区之一,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省十佳农业旅游景区以及贵州省政府2013年批准建设的100个重点旅游景区中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三个示范产业园景区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都匀经济开发区围绕贵州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的精神,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基地。8月的都匀经济开发区,风和景明,游人如织,一派和谐景象。目之所及是杉木湖中央公园的绿树成荫和茶文化博览园的气势恢宏;心之所感是格多苗寨的原生态民族风情和绕家人的热情好客……"开发区的变化太大了,现在已经成为一块宝地。"今年8月黔南州成立60周年州庆期间,都匀经济开发区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种持久的、无处不在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建设是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原动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就永春而言,积极推动和谐文化建设,打响民间传统文化品牌,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夯实基层基础,突破工业产业"两个主要工作着力点,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生态工贸旅游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新农村,经济发展是根本,和谐文化建设是关键。加强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单纯地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农村文化活动,而是要提高农民思想水平和增强农民参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这不仅是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更是方向问题。农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农民。只有通过了解农民对文化精神需求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加强指导和扶持力度,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才能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我们农村的和谐文化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加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目标才会不折不扣地实现。  相似文献   

7.
当前,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则显得较为滞后和相对贫乏,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宜春立足农业大市和文化强市的实际,把产业发展的"一村一品",与文化发展的"一村一品"有机结合起来,扎实开展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一村一品"活动。  相似文献   

8.
《实践》2016,(12)
正金秋十月,硕果累累。10月28日,全国公安影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标志着全国公安专项影视基地正式落户鄂尔多斯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区。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区秉持"大文化、大旅游、大影视"的发展理念,精耕细作,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在发展影视方面也是"热力"不减。一直以来,园区以"影视为表,旅游为本,产业为魂"为主体定位,加快建设鄂尔多斯影视产业试验区(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逐步形成影  相似文献   

9.
泉州获得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称号,迎来了建设东亚文化之都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新机遇。泉州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优势是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门类丰富;弱势是文化资源静态展示多于开发利用,缺乏参与性和体验感;挑战在于泉州旅游经济增速慢、旅游经济总量小、旅游投入不足、旅游设施落后、旅游产业层次低。机遇来自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和泉州在"东亚文化之都"终审会上的承诺;泉州建设东亚文化之都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路径,是选择"社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实施"古城·古港·新区·全域联动"发展规划,全方位调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打造"东亚文化之都"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其中,文化建设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重要,它不仅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持久的智力支持,而且还能为我们营造和谐共存的"软环境"以及文明进步的"精神生态".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16,(10)
正2016年,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区积极响应鄂尔多斯市的号召,同时借助伊金霍洛旗"旅游兴旗"发展战略的东风,全面开展"五大行动""6个100工程",以实施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礼工程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影视,积极推进园区全面建设。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区在将文化、旅游做大做强做精的同时,在影视方面也取得可喜成绩。截至目前,影视产业试验区共引进影视企业100家,累计完成产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关系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我们应充分借鏊已有的做法和经验,既立足理论探讨又立足实践总结.既立足时代特征又立足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抓好和谐文化建设,使繁荣新农村和谐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也是难点。巫溪县塘坊乡学堂村作为一个边远山区县的贫困村,通过短短几年的有效实践,唱响了一曲“文化搭台、精神聚力、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歌,走出了一条有效、实用、可行的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十一五"以来,安徽区域发展无论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战略规划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了当前"一圈(合肥经济圈)四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皖北经济区)"区域发展战略态势,安徽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布局逐步明晰。但是安徽各区域发展不协调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为此,要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产业安徽";高标准进行自主创新配套改革,打造"创新安徽";高品位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打造"文化安徽";集全省之力支持皖北经济发展,打造"和谐安徽";高速度抓好合肥经济圈建设,打造"崛起安徽"。  相似文献   

15.
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一个朝阳产业.近年来,地处浙江中部半山区的横店镇,以发展影视文化产业为切入点,走出了一条以影视促旅游,进而带动其它三产全面发展的"横店之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人》2012,(23):8-10
2012年.中宁县委、县政府在区、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策应宏观发展环境趋紧、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不利形势,紧紧围绕建设"六个中宁"、打造"中华杞乡"、加快建设和谐富裕新中宁的奋斗目标,始终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创新引领、规划先行,制定实施园区发展、文化旅游、城乡建设、枸杞产业、"两型"社会创建等发展规划,深入开展"抓工作落实年"活动,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7.
正固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曾是我国古代北方的经济重地、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造就了"文化固原"。近年来,固原市委、政府以"文化固原"建设为目标,立足建设生态园林和文化旅游城市,打造"红色六盘、绿色固原、避暑胜地"城市品牌,努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固原和与全国全区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文化软实力,固原市产业文化事业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农民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的新变化.这些变化使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定位、新的类型转变以及与之相应的新的文化模式的创立.  相似文献   

19.
杨军剑 《学习论坛》2007,23(3):57-58
可以从主体结构、文化旅游、思维方式、区域文化发展格局、网络文化、新农村建设、文化产业等方面探讨中原文化为建设和谐河南提供精神支持,以便更好地发挥中原文化对建设和谐河南的重要作用,实现中原崛起。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国际国内的经验和现实情况表明,中国农村发展必须走"产业农业"、"科技农业"、"补贴农业"、"转移农业"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必须建设学习型的新农村、和谐的新农村、民主的新农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