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949年1月10日.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取得全面胜利。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华野后勤部长刘瑞龙在萧县蔡凹,收到了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的亲笔信:“瑞龙同志:送来联合支前各件,均已阅悉。我完全同意该会所作各项决定.请即依照执行。”短短数语,反映出淮海战役总前委对刘瑞龙的信任、支持和鼓励,也展示了刘瑞龙为夺取淮海战役胜利付出的辛劳和心血。  相似文献   

2.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中,有一辆小推车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支援前线时使用过的小推车.陈毅同志曾经说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1948年10月31日,上级单位"出20辆车子支援淮海战役"的通知传来,山东省泗水县芦沟、土洞等14个偏僻山村的群众立即响应,纷纷报名要求参与支前行动.  相似文献   

3.
《新长征》2014,(1):34-34
在永城市西南部20公里处,有一个集镇叫裴桥。1948年11月3日上午,一行人从裴桥西北方向走来,他们就是邓小平、陈毅、张际春、陈赓等中原野战军首长以及警卫人员。他们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裴桥会议,为淮海战役60万大军的后勤保障奠定了基础。淮海战役在徐州周边地区进行时,江苏、山东人民踊跃支前,为我军取得战役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淮海战役移师陈官庄地区后,商丘随之成为支援前方的最重  相似文献   

4.
《党课》2022,(2)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一根长约一米的竹竿,上面刻着88个大小村镇的名字。这根竹竿,伴随着他的主人唐和恩,走过了横跨鲁苏皖三省、行程长达2500余公里的漫漫支前路,一直走到了淮海战役胜利的那一天。一根小小的竹竿,见证了人民战争的磅礴伟力。  相似文献   

5.
正淮海战役是粟裕建议发起的,他是主要领导人之一。1949年11月,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王德专程到北京请示粟裕,与到南京了解淮海战役胜利原因的苏联大使尤金说些什么。粟裕告诉王德要有四个"突出":突出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突出总前委常委首长的正确指挥;突出广大指战员英勇顽强;突出华东人民,特别是山东人民全力支前。  相似文献   

6.
近10年来,淮海战役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可喜成果,现综述如下:一、关于淮海战役研究的概况1988年,值淮海战役胜利40周年之际,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等6家单位于10月23日至28日在徐州联合召开了“纪念淮海战役胜利40周年学术研讨会”。提交大会论文的作者,多学科、多视角地研究淮海战役,无论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巩固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成果,会议领导小组成立了编委会,会同(淮海论坛)编辑部共同编辑出版了(纪念淮海战役胜利四十周年专辑)。这是迄今为止研究淮、海战役内容较为全面、水平较…  相似文献   

7.
今天,我们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淮海战役胜利50周年。首先,我代表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向应邀参加纪念活动的老将军、老同志、烈士亲属代表和支前模范代表,向曾经参加淮海战役的人民解放军和人民群众,致以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向远道而来参加今天大会的中央和有关部门及兄弟省市的领导同志,表示热烈欢迎! 50年前,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进行的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在66天时间里,60万人民解放军和地方武装,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了国民党80万正规军,歼敌55.5万人。战役规模之大、地域之广、参战人员之多、战果之显赫,都是世所罕见的,在世界战争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淮海一战,使国民党军队失去了大兵团作战的能力,解放  相似文献   

8.
1948年11月,我率领支前纵队参加了淮海战役,当时担任滨海县县长、代理县委书记。淮海战役胜利后不久,根据华中五地委的指示,我在滨海抽调86名干部,组建一个县的工作班子,在集中培训的同时,参与渡江战役后勤工作。1949年4月,我们随解放大军渡过长江,到达常熟,开始接管工作。从此,我就投入到江苏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直到1993年,从省领导岗位退下来。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淮海战役胜利50周年,淮北市所辖之地是淮海战役主战场之一。淮北市委、市政府本着隆重、热烈、简朴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 1948年11月6日,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挺进陇海地区。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歼敌55.5万人,创造了60万(我军)战胜80万(敌军)的奇迹。毛泽东同志说:“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大局已定,而且全国局面亦可基本解决。” 1998年11月6日,在淮北市隆重纪念淮海战役胜利50周年之际,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王克上将踏上当年淮海战役的热土,随同王克将军的有国防大学副政委董宜胜中将、中央军委办公  相似文献   

10.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与淮海战役宁志一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战略决战,战前,国民党军总兵力达80万人,装备也好;解放军总兵力约60万人,装备较差。毛泽东将战役喻为“一锅夹生饭”,是说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战役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11.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我军作战思想作出相应调整的情况下,毛泽东指导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共同实施的与国民党军的一场战略决战。在淮海战役的酝酿和实施过程中,毛泽东根据济南战役胜利后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及时批准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确立作战方针,决定把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投入战场;针对战役发起后的敌情变化迅速调整战役方针,指导中野部队发起徐蚌作战;协调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并采纳其建议,调整战役第二阶段作战重心和歼敌任务,把战役重心调整到战场南线;着眼于抑留和歼灭华北战场的敌军集团,调整战役第三阶段的作战进程,推迟总攻时间。毛泽东的全局指导和前线指战员的浴血奋战,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与蒋介石“斗法”林遵举足轻重受重视 1949年年初,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十分忙碌。辽沈战役取得胜利后,党中央又连续指挥发起了淮海、平津战役。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月15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工办、徐州市委在徐州联合举行向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仪式,隆重纪念淮海战役胜利60周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梁保华,省委副书记、省长罗志军,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洪光,驻徐州某集团军军长韩卫国、政委苗华,省委常委、秘书长李云峰,副省长、徐州市委书记徐鸣等,与省暨徐州各界人士共500多人向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敬献了花篮。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新力主持仪式。  相似文献   

14.
淮海战役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陆战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馆内陈列分为战前形势、战役实施、战役胜利等七部分,共展出珍贵文物、照片、艺术品和制作品近三千件。  相似文献   

15.
正1949年解放上海战役打响前,我是人民解放军第33军政治部的支前队队长,主要负责为部队筹措粮食和战略物资。支前队多是女同志淮海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大步南下,距离根据地越来越远。这意味着部队不能再靠根据地来实现供给,需要有专门的队伍负责四处动员和筹措物资。第33军政治部设立支前部,下设支前工作队。我被调入支前队时,队里才10余人。1949年4月21日,我们支前队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21,(5)
正淮海战役期间,后方人民用小推车将300多万吨弹药物资、2.85亿公斤粮食等及时运到了前线,用车轮碾出了一个战争奇迹。人民群众的伟力,成就了人民战争的胜利。正如陈毅同志在淮海战役胜利后感慨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1948年11月,寒风凛冽,千里冰封.苍莽辽阔的淮海大地上,夜幕降临后,原野上一盏盏油灯亮起,灯火相连,蜿蜒曲折,一望无际,犹如一条神奇的长龙,给夜色平添了几分魅力和神气.这只是淮海战役支前大军连夜运输粮食弹药的其中一幕场景.  相似文献   

18.
淮海战役是对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战役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其中包括蒋介石"五大主力"中的两个。淮海战役后,南线国民党军精锐尽失,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上海等地完全暴露在解放军兵锋之下,其统治危如累卵,摇摇欲坠。淮海战役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有多方面的原因,当年亲历战争的国共双方将领从不同角度作过十分精到的总结,后来的研究者也发表过许多高论。笔者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发现,将运动战和攻坚战很好地结合起来,尤其是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攻坚战术,是取得战役胜利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纪念塔座落在濉溪县南端的双堆集镇。纪念塔始建于1976年,历经5载,费尽周折。在纪念淮海战役胜利50周年前夕,我们走访了当年双堆纪念塔兴建领导小组的负责人、办公室的部分同志和一些建设者,粗略地了解了这一宏伟工程的兴建始末,现于介绍,以飨读者,、 双堆集是淮海战役主战场之一。50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里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英勇作战,围歼了国民党精锐部队黄维兵团12万人,生俘兵团司令员黄维、副司令员吴绍周,取得淮海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写下了可歌可泣、震撼山河的诗篇、据不完全统计,在这片  相似文献   

20.
苑朋欣 《世纪桥》2009,(17):9-10
淮海战役中,山东广大人民群众踊跃支前,他们抢修道路,架设桥梁,协助部队抢修电话线路。积极筹集军需物资。依靠人力和相当落后的工具,将大量的粮食、弹药等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将伤病员送到后方救治。人民群众对淮海前线的全力支援,有力保证了人民军队的节节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