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智宏 《湖湘论坛》2002,15(4):67-68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一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①尽管十五大报告确认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只是在孕育之中,但框架性的当代中国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②探讨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征,首先应当界定“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论域。众所周知,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理当属于“当代中国”的范畴;而法律体系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律规范以宪法为基础,构成一个法的部门界限清晰,上下、左右、前后的关系相互协调、和谐…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惩贪立法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华法制文明早熟性和广博性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惩贪立法具有一准乎礼、从严惩处、轻处“公罪”、重处“私罪”、制裁措施多样化等特点,当代中国刑法典惩贪立法应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3.
《人民政坛》2014,(5):46-46
廖奕在2014年第3期《南京社会科学》载文《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窘境与均衡路径》认为,中国司法改革遭遇瓶颈,不仅仅因为“司法独立”、“三权分立”等西方政体符号的阻隔,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制度与文化的深层冲突。中国转型时期的非均衡发展基本国情很难短时间改变,但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均衡诉求已经极为强大,决策者们也适时因应了这一趋势,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4.
阿计 《人大论坛》2009,(1):26-29
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语境中,立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微缩的改革史。尤其是那些推动观念变革、社会进步的经典立法,更是串起了一条见证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精神线索。以下10部经典立法,就从一个窗口展示了这个伟大的改革时代、开放时代和立法时代。  相似文献   

5.
WTO对中国法治进程尤其是立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所谓“入世”首先就是指法律的“入世” ,是中国国内法与WTO规则及国际惯例的接轨。倘若说自2 0世纪 80年代起中国开始进入“将立法推入快车道”的“立法时代” ,那么 2 1世纪初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 ,既表明中国开始步入“积极推进司法改革”的“司法时代” ,又标志着追求立法数量和规模的立法赶超型的“前立法时代”的结束和加入WTO后的“后立法时代”的开始。在“后立法时代” ,中国立法将走出片面追求立法数量和规模的传统误区 ,由数量规模型立法向质量效益型立法转变…  相似文献   

6.
早在1986年,上海学者李新华于《当代青年研究》发表题为《关于代际理论的手记之一:“代”的时代》一文。应当说,“代”的时代——这一命题,对于16年后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结果,具有相当的预见性。跨入21世纪,无论是从代际理论的角度看,还是从现实层面的变化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确实已进入一种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代”的时代,为我们认识与把握当下中国的青少年及其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在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和天地。当代中国进入“代”的时代的根本标志是:社会人口中诞生了一群不同以往的全新的一代人。他们与其前辈相比,…  相似文献   

7.
《漂泊中的坚持》是安顿的最新作品。凭借《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安顿在上世纪90年代名噪一时,被誉为“中国第一位采访情感隐秘的记者”。如今,安顿和这类作品都不再那么火爆了,不过,对于安顿本人来讲,却还在不断“成长”。这种成长与她所接触的新的采访群体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关注人大立法质量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吴邦国委员长特别强调,在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下,要切实加强立法工作,重在提高立法质量。“提高立法质量”成为新一届全国人大的立法新主题。在立法不断提速的背景下突出“提高立法质量”这一立法新主题,对于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通过立法改革提升立法质量WTO对中国法治进程尤其是中国立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谓“入世”首先就是指法律的“入世”,是中国国内法与WTO规则及国际惯例的接轨。倘若说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开始进入“将立法…  相似文献   

9.
十大经典立法事件,见证了重庆市从“半个立法权“的起步到立法“敢为天下先“的飞跃,展示了重庆市人大在立法工作上孜孜以求、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以立法改革为主要标志的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是近30年来最鲜明的时代标记之一,代表着推动中国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成立30年,地方立法的进程更是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0.
<正> 日本《读卖新闻》登载基辛格的一篇专稿称:“中国改革成功率很高。”他在其它场合演讲时认为:“中国改革是当代最伟大的事业之一。”中国问题专家、前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顾问奥克森柏克教授写道:“我们应该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改革;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可以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较;它可以与三十年代在卡德诺斯总统领导下的墨西哥改革相比——那场改革所建立的政治制度是墨西哥政治至今能保持稳定的基本原因。”中国问题专家、美国哈里·哈丁认为:“改革成就  相似文献   

11.
2013年,是中国法治建设全面推进、稳健发展的一年,也是法治亮点频频出现的一年。立法领域,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未来五年的“立法清单”,中共中央也公布了党内法规制定的五年规划,备受关注的新环保法正在长出“牙齿”来,大修后的“消法”亮点颇多,修订中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让中国版“清洁空气法”值得期待,30年磨一剑的首部《旅游法》让游客权益有了保护伞;司法领域,司法改革已经吹响攻坚战的号角,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将有望为落实独立审判的宪法原则提供制度环境;薄熙来案的公开审判堪称生动的全民普法课;  相似文献   

12.
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将“不可移动文物”、“考古发掘”分别专章立法,为各地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方面提出了立法依据,确立了基本原则:本刊编发此文,意在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和思考,从而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理论与实践的偏离要求《立法法》在限权与赋权等立法目的之间进行价值考量,然后通过条文明确化的方式降低法律解释的难度,此外还需重视和运用我国立法监督制度的功能,以保障地方立法不越权。立法权限的纵向划分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中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体现。虽然我国被认为是典型的“单一制”国家,但“单一制”并非意味着没有地方分权。在立法领域,新中国成立以来,  相似文献   

14.
《前沿》1994,(1)
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孟宪忠、贺来在《哲学动态》1993年第6期上著文指出,哲学不是无“本文”的操作。哲学首先要关注中国改革,关注世界和平发展问题;哲学应研究中国改革的种种矛盾关系,改革进程中的稳定与发展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关系,改革目标中经济发...  相似文献   

15.
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扩大政府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的亲法无疑是对现行立法模式的一种重大改革。4月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法制办与贵州公达律师事务所签订委托协议,委托该所起草《贵州省中介机构管理办法(草案)》就是创新立法方式的实践。我们传统的立法方式一般采用”谁是执法部门,  相似文献   

16.
李小健 《中国人大》2014,(17):22-23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法治建设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立法工作紧跟改革开放节奏,一路为之保驾护航。从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摸着石头过河”,到确定市场经济改革目标后的逐渐充实、健全和完善,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的“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人大立法始终坚持着推动改革发展、服务中心大局的理念,努力使国家由弱变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7.
正确处理地方立法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正确处理地方立法工作中的“滞后立法”“超前立法”“同步立法”三者的关系。“滞后立法”者主张,立法应当是成功经验的确定,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许多改革政策和措施,具有很强的试验性和探索性,而法律应当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将这些缺乏成功经验为客观依据的措施上升为法律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无法树立法律的权威,不利于市场经济目标实现;“超前立法”者主张立法要有预见性、超前性的思维,只要立法工作经过科学的预测和论证,法律的可行性是有保障的,法律不仅仅是对成功经验的确定,而且也应…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改革是具有特定的任务和性质并在特定的时期内完成的社会变革。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主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这是中国改革的特殊性。中国的改革又是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改革又是特殊与一般的统一,既包含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特殊”,又包含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一般”。中国改革以其特殊的内容和形式解决了或正在解决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共同性的问题,从本世纪初至今天一直存在的“世纪难题”。一、提出“…  相似文献   

19.
阿计 《民主与法制》2008,(18):10-11
“法治”与“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最根本的两大诉求。三十年来,市场经济改革与市场法制建设携手并进、共趋成熟,构成了一道意味深远的立法景观。横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合同法》《公司法》和《反垄断法》,就见证了市场法则的精神成长史。  相似文献   

20.
谭文革 《当代思潮》2012,(11):46-47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其所著《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被誉为“万经之王”。而收入分配改革是一个涉及全民的难点、热点问题,在历时八年争议后,其改革总体方案有望今年四季度出台。两者有何关系,老子思想对收入分配改革有何启示,笔者谈谈初浅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