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佩 《协商论坛》2015,(3):15-16
法治的生命在于实施,依法治国的功效在于实践。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聚焦"法治"也自然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鲜明特点,并引发住豫全国政协委员们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委员法治提案今年较"流行"3月1日,在前往北京参会的列车中,委员们热烈地交流彼此的提案内容。在他们的交流中,记者发现,今年关于法治方面的提案比较"流行"。  相似文献   

2.
厘清法治的对象问题是当前我国推动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的紧迫问题。在"法治国"的概念中,"国家"是法治的当然对象,在当代中国全面依法治国提出的国家、政府、社会三大对象中,法治"国家"是关系全局的重中之重。分析"国家"的本质可知,权力是"国家"的真正核心。作为法治对象的"国家",根本任务是将来自于人民的权力经由人民制定的法律实现权力的法治化,即:将权力的设定、赋予、行使、监督等权力运行全过程都纳入法治之下,以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法治程序治理权力及与权力相关的事务和问题。  相似文献   

3.
赵光君 《今日浙江》2014,(23):29-30
正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司法行政部门肩负基础性、先导性、保障性职责。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面部署,找准位置,主动有为,积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切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阐明了法治信仰对于法治建设的  相似文献   

4.
方工 《民主与法制》2013,(31):30-31
如果把化解社会矛盾,视作司法活动的功能、目标和应然效果,那么。司法者就增加了既对案件审理是否公正负责。又对当事人的态度和行为承担责任的任务。这是对司法功能的拔高和扩张。是司法者做不了、也做不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追求公平公正,力求达到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到司法实践中,就是要在司法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司法公正,诚信司法。和谐司法应该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司法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这是确定沉默权的大环境。我国应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借鉴西方先进的法制经验,采用有限制的沉默权。  相似文献   

6.
执政者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治国理政,会促进相应国家、地区的法治实践,反过来,一个国家、地区的法治实践又会给予相应国家、地区执政者更主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的动力、促力。一个国家、地区一旦形成了这种良性互动,即可认为其已步入了法治运作和科学发展的正轨,进入了法治社会的常态。  相似文献   

7.
正岑溪市近年来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从源头上管控和化解社会矛盾,先后建立了人民群众诉求调处中心、交通事故调处中心、医疗纠纷调处中心,确保正常运行,并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成效显著。岑溪市人民群众诉求调处中心成立于2007年6月,集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对人民群众的诉求进行收集、梳理、分发,并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该中心成立以来,接待了大批群众来访,调解处理了一批纠纷和诉求。仅今年1-11月,中心共接待群众来访347批次  相似文献   

8.
姜山 《创造》2015,(Z1):19
<正>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今年将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法冶,是2014年中国"最流行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冶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今年是省委提出依法治省战略的第20个年头,也是云南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开局之年。改革依靠法治,开放需要法治,发展和稳定更离不开法治。当前,云南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云南将以何种姿态谱写法冶建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应当是包括了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在内的法治规范。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不可能纯粹地建构于国家法律之上。从法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法的定义和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应成为判断的绝对依据和标准,而应当结合法作为一种调整和指引人们行为的规范这一本质特征进行理解。党内法规具有明显的政党属性,党内法规在制定过程中具有程序性,党内法规在外在形式上具有特定性。广义的法治是规则之治,服从规则并非意味着只服从国家法律,还要遵循各种符合宪法规范与法治精神的其他法治规范。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有赖于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优势互补,形成法治合力。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大目标,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与条件。从理论上看,建设法治文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如果说法律制度是硬件建设,那么,法治文化是软件建设。因为法治文化关系到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公民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与价值判断。所以,建设法治文化不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基础与条件,同时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点、难点与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1.
西部开发不仅仅是西部经济的崛起,更重要的是要推动西部社会整体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最终实现西部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形成西部社会良好法治环境和秩序为目的的区域法治建设,自然也就成了西部开发的题中之义了。...  相似文献   

12.
论地方法治     
丁寰翔  陈兵 《求索》2010,(5):144-146
"地方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地方法治"可以促进国家法治的提升,推进地方民主政治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弥补政府推进型法治化道路的不足。"地方法治"与国家法治不单纯是表面上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是网络内容与网络整体的关系,"地方法治"是国家法治的有机组成的内容。"地方法治"具有丰富的内容,但是目前的"地方法治"建设重在程序法治,程序法治是"地方法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张溪 《湖湘论坛》2009,22(1):98-99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奋斗目标,表明法治国家建设是一个急迫的任务。它与法律全球化紧密相连。从法治国家入手,论述西方主要国家法治国家建设的经验,然后结合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李焱 《公安学刊》2009,(2):45-47
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警察权是指国家宪法、法律赋予警察机关执行警察规范、实施警务活动的权力。警察权在本质上具有强制性和扩张性,由于相关机制不健全以及体制上的原因,致使警察权在实施过程中尚有不协调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以法治的理念审视警察权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水平决定工作水平,能否正确判断形势、有效化解矛盾、顺利推进工作,关键看有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从法治思维的根本抓起。要理解法治思维,必须从法治思维的内部结构入手,分析其内涵及外延,  相似文献   

16.
《人民公安》2012,(10):20-21
美国:既要法律,也要调解美国每年死于医疗事故者在人数上超过死于交通事故者,而历届政府虽做了努力.但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为此.美国致力于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和处理事故的体制。尽管美国的医疗事故也不算少,但“医闹”却很少发生。  相似文献   

17.
柯卫 《求索》2007,(7):85-87
法治意识作为一国公民的理性品质,构成法治国家的精神底蕴。它既是法律规范化的思想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它不仅影响法律规范创制的质量,而且制约着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制度的全过程,从而决定制度建设的成败。法治意识不仅是一国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法治实现的重要标志。全面认识法治意识的社会功能,是实现法治国家必须首先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肖爱 《求索》2011,(3):164-166
"区域环境法治"是指基于环境的自然区域整体特性,克服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等人为划分的不利影响的环境法治。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要克服僵化的行政区划对区域环境的分割。我国在区域环境保护方面有不少规范也有众多的地方经验亟待深入研究。针对当前我国区域环境法治的困境,要树立区域环境整体性理念;构建区域环境法律体系;设置区域环境管理专门机构,并明确其职权;构建有效的区域环境纠纷处理机制,强化区域环境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9.
刘云升 《理论月刊》2003,20(7):17-18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应当是一个法治社会,它是在法治国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高层次的法治目标;它与法治国家不是完全的替代关系,它是一种更理想的法治状态.  相似文献   

20.
封丽霞 《人民公安》2013,(22):12-13
司法无公正即法律无公正,司法无权威即法律无权威,法律无公正无权威即无法治。如果司法缺乏公信力、权威性,存在大量徇私枉法、司法腐败现象,那么立法乃至整个法治建设的成效将丧失殆尽。鉴于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阐述,为当前的司法工作明确了方向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