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贵定县定东乡过去是有名的少数民族贫困乡,少数民族占该乡总人口的 86%。 90年代初期,全乡人均吃粮不足 25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 200元, 70%的人家住的是茅草房,点的是煤油灯…… 1994年以来,定东乡按照“四个一”工程和“五个好”目标的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领群众大搞科技兴农,打好农村经济翻身仗,迅速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 1999年,全乡农民人均吃粮 350公斤,人均纯收入 1350元,乡财政收入首次突破 100万元大关,初步实现了“农村经济持续增长,财政增收,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奋斗目标。   对于…  相似文献   

2.
《当代贵州》2011,(19):32-32
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位于赫章县北部,海拔2300多米,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之一。自1988年6月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海雀历届村党支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带领海雀村的农民群众苦干实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一步步向贫困告别,为昔日光秃秃的山岭披上一件件“绿衣”。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33元增加到现在的2986元,人均占有粮食从1988年的不足107公斤增长到现在的307公斤。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28.6%发展到现在的67.3%以上,1995年被授予“全国绿化千佳村”称号。  相似文献   

3.
当笔者徒步登上海拔1580米的雷公山,见到雷山县脚尧村村委会主任吴秀祥时,他欣喜地说:“脚尧人没有想到,重视科学技术会得到如此丰厚的回报。”1996年,脚尧村人均吃粮由过去的100公斤上升到416公斤,人均纯收入由27.47元上升到2580元,分别增长3.16倍和9292倍。率先跨入全省首批小康村行列,成为苗乡侗寨大地上第一个小康村。脚尧人是怎样插上奋飞翅膀的科技是把“金钥匙”,叩开了紧闭的山门。领着村民进入“科学殿堂”的是村支书、全国劳动模范、农民农技师吴秀忠。“脚尧人能有今天,靠有个好带头人带出了一个好班子。”吴秀祥这…  相似文献   

4.
“我要让庄户人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是高密市夏庄镇张家官庄二村张宜宗担任党支书以来的梦想和追求。从1981年到今天,他带领全村闯过了一道道难关,把一个过去一穷二白、人口不足800人的小村,变成了现在的村集体固定资产1480万元、经济收入124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800元的小康村。看着不到60岁的张宜宗已是满头银发,村民们心疼地说:他的头发是为俺操心累白的。  相似文献   

5.
息烽县养龙司乡灯塔村距县城28公里,辖11个村民组,401户1714人,人均耕地不足0.7亩,1996年以前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人均吃粮不到250公斤。1996年以来,该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立足村情,发挥优势,依靠科技,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经过4年多的不懈努力,形成了蔬菜、生猪、面条等“一村数品”和种植、养殖、加工等“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1999年该村人均收入达3270元,村民存款额达1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多元。4年多来,村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余万元,全村实现了水、电、路、电话、电视“五通”,95%的农户购买了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三分之  相似文献   

6.
位于黄土残垣区、单纯依靠发展地上经济的乡宁县西廒村坚持“五小”(小果园、小猪场、小果窑、小流域、小机械)促“一小”(小康建设),走出了一条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成功路子。基本情况西廒村位于乡宁县城北垣上,现有耕地3450亩,350户人家,1629口人。从1986年到1998年,西廒村经济一年一个新台阶,年年都有新变化,人均纯收入由104元提高到2208元,粮食由90公斤增加到550公斤。党支部和村委会先后荣膺县“红旗支部”、“全县养猪第一村”、“全县苹果发展第一名”、地级“小康村”等称号,并在199…  相似文献   

7.
王丕江是庄浪县杨河乡马寺村的党支部书记,当村干部已有40年了。40年来,他为村集体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以至积劳成疾,但他无怨无悔,始终不渝地实践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凭着对党的一腔热血和痴情,王丕江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使昔日的一个落后村在1997年跨入全县20强村行列,1998年马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80元增加到1180元,人均产粮由39公斤增加到420公斤,在全县居于前列。1999年马寺村被县委评为首批“五好村”、“十强村”,村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王丕江本人先后受…  相似文献   

8.
古老的乌兰察布盟黄旗海北畔,有个小有名气的八苏木村。这里有15个自然村,共750户人家,3170口人,总耕地面积20250亩。说它小有名气,那是因为过去穷得出了名——吃粮靠反销,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是一个典型的“三靠村”。如今却富得出了名,1997年,全村人均有粮1500斤,人均纯收入达到2050元,率先奔上小康之路。生活在黄旗海畔的三千多村民们,从内心深人这样说;是杨焕有带领他们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为这方土地撑起了富庶文明的绿荫。“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1985年7月1日,而立之年的杨焕有…  相似文献   

9.
大关村属罗甸县云干乡,坐落在麻山腹地怪石林立的重重石山之中,缺水缺土,属石漠化很严重的喀斯特山区.被认为是“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区域”。全村260多户、10OO多人口,散居在60多条山沟里。12年以前,全村仅有零星分散的48亩薄田、1081亩老干地也分散在180多个陡峭的石旮旯里。人们长年在一条条石缝里撒上几粒包谷种籽,辛苦一年,只够半年糊口,人均吃粮仅13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到50元。1984年,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何元亮召集党员开会:既然我们守着这片土地,就不能陪着乡亲们守这份苦。苦熬不如若干!劈石抠上也要砌出梯田。不信干…  相似文献   

10.
金鸿 《支部生活》2009,(8):36-36
武定县高桥镇唐家村委会上狮子口村民小组,是一个大山深处只有50户人家227人的苗家小寨。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上狮子口村民小组大搞农业开发、创办综合服务型实体,并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村企结合、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子。集体经济资产从1995年的1300元发展到2008年的1.5亿多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995年的不到200元增加到2008年的7000元。深山苗寨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相似文献   

11.
桐柏县安棚镇安岭村地处丘陵区,土地贫瘠,村民祖祖辈辈辛勤耕作却贫困依旧。到2005年年底,全村1798人人均纯收入仅1200元,村集体外债高达140多万元,曾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  相似文献   

12.
25年前,这是一个集体负债3万元,村民靠扶贫度日的穷山村。而如今,还是这方土地,社区集体总资产达2245万元、纯收入390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12516元,家家户户搬进了村委统一规划的配有“双气”的楼房,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从贫穷步入富足,人们在赞叹这种变化的时候,总会提起这位让百姓过上全新生活的“领头雁”——经济技术开发区凤林街道办事处杨家台社区党支部书记戚其宾。  相似文献   

13.
天桥村位于赫章县城西部40公里处。1980年以前,天桥村是方圆数十里穷得出了名的贫困村,吃饭靠返销,用钱靠贷款,穿衣靠救济,开一次群众会也要扛上两棵木料去换钱买煤油才行。现在的天桥村,早已今非昔比。199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11元,人均占有粮食338公斤,比1980年翻了1番多。天桥村建有完小,建有卫生院,开通了程控电话。全村有110户人家修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新房、50户人家修建了砖木结构新瓦房,100%的农户看上了电视。摩托车、彩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影碟机、组合音响、席梦思、组合家具等新潮时髦的高档消费品已…  相似文献   

14.
江口县太平上家族苗族乡马马村位于武陵山脉深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梵净山下。1996年以来,马马村在农业综合开发办扶持和帮助下,引进农业综合开发资金45万元,林业开发基金61万元,群众集资40万元,充分依托本地资源,对山、水、田、林、路进行全面治理,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措施,使该村人均吃粮水平从1995年的250公斤增长到650公斤,人均收入从1995年的800元上升到2850元,被贵州省委、省政府授予小康村、文明村,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林业绿化千佳村”等光荣称号,1998年荣获铜仁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先进村。“山区农民要致富,抓好山水…  相似文献   

15.
从1996年开始,元阳县新街镇的聚起村党支部就把科技的种子播撒在村里的每一寸土地上,带领700多村民快步走向致富路,2006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元,人均有粮650公斤,村里先后实现了水、电、路“三通”。一幢幢钢筋水泥房鳞次栉比,昔日的荒山变成了果园,家家户户丰衣足食,处处一派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6.
平江县伍市镇仕洞村是省科委对口扶持的建整扶贫村,1996年人均产粮310公斤,人均纯收入607元,65%的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1997年以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和省科委党组的高度重视,工作组与村支两委一道推广科技、兴村富民,使这个村基础设施全面改观,村民面貌焕然一新。去年,人均产粮达60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1300元,今年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超过1500元。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年收入可达3万元,成功地实现了省委提出的稳步解决温饱、稳定脱贫致富的目标。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从实际出发,选准科技项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省科委工作组驻村…  相似文献   

17.
枇杷、梨子、葡萄是龙泉驿区柏合镇东华村的主导产业,全村年产水果800万公斤。200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48元。可过去的东华村却是一个干旱缺水的村,村民也并不富裕,是“党组织结对共建”帮扶活动使东华村驶上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8.
《求贤》2009,(9):9-9
天津市东丽区金钟街道新中村党支部在大力发展村域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用了短短12年时间.村集体收入由1997年的92万元增长到2009年上半年的950万元.增长幅度超过1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不足3000元,增长到现在1.5万余元,实现了全村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功地将一个“破烂村”建设成为如今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党支部连续几年被评为市、区“五个好”党组织和市级红旗党支部。  相似文献   

19.
1994年,息烽县被列为国定贫困县,当时有贫困人口14.04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70.33%,其中人均纯收入200元以下的极贫人口有7.4万人,占52.1%。县委、县政府始终以扶贫工作统揽工作全局,到1996年,全县85%以上的农户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从1993年的297公斤提高到335公斤,人均纯收入由310元增加到1200元。1997年成为全  相似文献   

20.
《党建与人才》2002,(7):17-17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红星镇同德店村位于通辽市区东出口四公里处,现在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2001年村集体收入38万元,人均纯收入327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