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法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其地位已然由历史决定。但基于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性质而产生的对两种能力的范围及一致性问题的探讨观点不一。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时间和范围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法人是国际私法的重要主体,通过对法人的国籍、住所、营业所、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等制定冲突规范,可以有效解决在国际民商事交往中发生的各种冲突。同时,由于各国法人制度的不同规定,因而存在外国法人的认可问题,我国主要采取特别认可制。总之,对各国法人制度的研究对当今国际民商事交往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我们在《民法典》的立法过程中应实事求是地借鉴各国的普遍做法,提高我国的立法水平,繁荣民商事交往。  相似文献   

3.
中国目前的民法理论认为,除自然人和国家之外的民事主体都属于团体,而这些团体又可以划分为两类:法人和非法人团体。实际上,这种划分所采取的标准是模糊的。通过比较法上的观察,并结合近些年来中国立法对法人概念在理解上的变迁,可以对法人概念重新予以界定:所谓法人,即指除自然人和国家之外的依法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所有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4.
法人实在说为法人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解说,但对法人的运作、法人的消灭等问题却无法进行解释.拟制说虽为法人侵权中的两罚制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却在根本上否认了法人的侵权行为能力.无主财产说为法人破产制度,受益者主体说为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管理者主体说为法人治理结构也都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证明.所以,对于法人本质问题应当持开放的态度,以利法人制度设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自1900年《德国民法典》首先确认了法人的民事主体地位之后,世界各国民事立法都相继确立了法人的民事主体地位,而确立的方式就是赋予法人以民事权利能力。所谓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社会组织或设有组织章程和管理机构的独立财产独立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简言之,就是法律对法人民事地位的认可。作为自然人之外的另一类民事主体,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受到各种限制,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则人人生而平等。另外,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法人地位注定了高校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这也就意味着高校是具有法人治理结构的社会组织,能够独立进行内部制度安排,包括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等。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中,高校党委是政治责任主体,体现政治权利与政治责任的统一;法人代表校长是行政责任主体,体现行政权利与行政责任的统一;教授是学术责任主体,体现学术权利与学术责任的统一;高校内部治理采取师生民主参与的治理方式,旨在实现高校科学发展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人在社会经济中越来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人人格权是与法人财产权同等重要的一项民事权利,它体现了法人活动的总评价.本文试图从法人人格权的产生与发展,国内外的理论争议,我国立法与实践对法,‘犬格权保护的不足与完善建议出发,探讨法人人格权问题.  相似文献   

8.
权利能力是指权利义务的载体,因而非法人组织不应具有权利能力,但这并不妨碍其取得商主体资格,而从事经济交易。由于我国民法理论的偏差,因而会出现非法人组织应否具有权利能力之争,但商主体地位的取得并不能认为是对权利能力的承认,营业执照的取得与民事权利能力的承认产非一致,赋予非法人组织当事人能力与非法人组织应具备权利能力也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9.
对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讨论必须以大学法人的法律性质界定为前提,而大学法人的法律性质是多样的。从历史上看,大学法人的法律性质经过了一系列变迁,并在不同国家根据当时当地的法律制度产生了变异,形成了一套内涵丰富多样而有着内在共通性的特性。大学法人的法律性质由社会角色、制度环境和组织技术、利益安排和学院政治等原因决定,我们不应只着眼于一种大学法人的既有制度,而应尝试多元化的大学法人定性与法人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
自1986年《民法通则》确立法人制度以来,高校在民法上的法人地位逐渐得到确认。随着1995年《教育法》和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使高校的法人地位有了新的法律依据。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由法律调整的行政法律关系。高校与社会的关系也随着社会法制化进程而形成错综复杂的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的形成,意味着高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因此,作为独立法人的高等学校的治理结构必然是、也必须是法制化。  相似文献   

11.
公司财产独立是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前提,在我国,公司财产独立法律责任偏重于运用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手段,对民事责任手段不够重视。法律应建立权益博弈机制,确立民事责任优先原则,完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充分调动债权人积极性,高效地解决该项“公司难题”。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公司法人制度的问世,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现象也随之出现。当公司法人人格被明显地用于不合法目的时,法院完全可以用"诚实信用"、"权利不得滥用"等民法基本原则去矫正失衡的利益关系,给予受害人一定的救济。借鉴他国的实践,我国设立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也应从"诚实信用"、"权利不得滥用"等一般原则出发,通过实践最终确立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相似文献   

13.
公司的社会责任是学界一直热烈探讨的问题,公司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司法实践面临着义务对象不明确、法官商业裁判素养不高、缺乏相应的诉讼救济程序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理论上应确定社会权在公民权利体系中的应有地位,立法和实务操作上应分别完善相关立法规定,在裁判领域重视典型判例的作用,建立各行业公司社会...  相似文献   

14.
人格之有无是民事主体是否能成为主体的最本质规定性,是一种事实层面之判断。然而,权利能力是在主体享有人格之后能够享有何种权利,承担何种义务的一种能力或资格,是一种价值层面之判断。基于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二者的判然有别,将人格和权利能力的分离是有必要价值意义的。而一般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主体在法律上能够享有必不可少之权利和承担必不可少之义务之资格;特别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主体能够享有某种个别的或特定的权利义务的资格或能力。然此种特别的民事权利能力的要求相当于对主体权利能力的限制性规定,对此种特别民事权利能力的限制,其价值就在于更加充分的对市民社会生活中各方主体利益的维护和尊敬,并亦科学的明晰民事主体权利能力的内涵,为我国将来制定科学的民法典起基石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公司有限责任制度在推动人类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道德风险、滥用法人人格规避法律责任等诸多弊端,为矫正这些弊端必须确立公司的直索责任制度.直索责任是通过否定公司法人人格,使有限责任相对化而产生的一种严格责任.由于我国关于公司方面的法律没有强调民事责任问题,仅有个别司法解释做了规定,因此针对滥用法人人格而确立公司直索责任尤其必要.  相似文献   

16.
There are multiple agency relationship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rights and obligations in corporate foundation's charity activities. Because current legislation is not perfect, and the system supply is insufficiency, which causes the agent to damage the client's interest easily. In order to conquer this problem, it needs to perfect our legislation to improve the corporate foundation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increase its independence; mandator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which urges corporate foundation becomes more open and transparent in charity; improving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monitoring mechanism, especially highlight the third party supervision; enhance the induced system supply which is used to motivate corporate foundation; improve the legal liability system and define the legal liability clearly of corporate foundation's internal controller.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 ,公司的本义在于资本所有权的联合 ,但公司作为法人企业则应同时具备独立地享有和支配公司全部资产、并独立地对外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由此 ,本文对股份合作制企业、夫妻型公司、一人公司、有限责任和多人代表制度等问题逐一作了分析。另外 ,本文提出了从归属和权能两个方面界定公司资产所有权的思路。认为 ,从最终归属上 ,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属于股东 ;但在权能方面 ,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则为股东与公司分别享有。股东的权能主要体现为收益 ,公司的权能主要体现为对企业资产的占有、使用和处分。因此 ,国有企业的法人地位与其资产所有权的全民性质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8.
在公司治理上,我国是采取英美市场主导型,还是借鉴德日的银行主导型,应取决于我国公司制的国情特色.本文分析了德日银行主导型治理模式产生的原因,指出银行可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在现有的股权结构下,建立银行主导型的公司治理结构将是我国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一人公司制度的引进和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规定在公司人格、责任能力及其责任形式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理念和适用的新问题。基于企业的经济学原理和契约性质,法人性质的实在说和代理人理论较好地解决了法人人格的有机组织体、独立的意思和行为的论理基础,并由此扩展到法人独立的刑事人格、犯罪能力和受刑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主体的原理以及单位人格的部分否定都要求对现行单位人格的刑事否认制度进行反思。在揭开公司面纱,直接追究自然人刑事责任的同时,也得追究其单位人格责任。  相似文献   

20.
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现场公证监督,是民商事行为公证的一个新领域。公司职 能机构的实体化、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股东与股东及与公司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确定,客观上需 要会议现场公证监督。但由于立法的粗疏、现代企业制度形式化以及会议安排上的原因,会议现场 公证监督的法律后果面临若干不确定之处,同时也给公证机关带来一定的执业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