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尽管美国调整对华出口管制政策是一个积极姿态,但在“放”还是“收”的问题上,美方仍瞻前顾后犹疑不决喧嚷多时的美国调整对华出口管制政策一事终于有了实际的举措,美国政府于当地时间7月6日公布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和再出口管制政策的修改和澄清及新的授权合格最终用户制度》(下文简称  相似文献   

2.
《瞭望》2010,(37)
<正> 中国是冷战后美国出口管制的焦点,美国不但禁止向中国出口军品,还严格控制对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压力,奥巴马政府在历经一年的审查后,正式公布了美国出口管制改革的新方案。新方案的主旨是放松管制,这无疑是顺应时代的明智之举,但对长期呼吁相关改革的中国来说,则不应有过高的期待。  相似文献   

3.
2006年的美台关系出现了比较复杂的局面。美台关系过去是简单的"美主台从"模式即台湾从属于美国的利益,服从美国的战略部署。如今这个模式因陈水扁顽固搞"台独"受到冲击。美国对台政策的新调整是美国根据进入21世纪后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利益关系的变化做出的政策选择。简单来说,美国对台政策的新调整,就是同时强化美台军事安全合作和对陈水扁"台独"行径的约束。  相似文献   

4.
山民 《瞭望》2001,(18)
从1990年到2000年的周年,是美国对华战略试探、考验和压制的10年;到目前,美国新的对华安全战略已渐露端倪。 苏联瓦解和冷战结束后,彻底改变了关国的全球战略地位,自恃占尽天时、地利的关国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始了从对华“怀柔”向对华“促变”的政策转变。关国的决策者以为:世界局势剧变导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马上会波及中国。于是,1990年,由美国中央情报局制定、国家安全委员会协调、联邦政府认可的关国对华安全战略框架出笼。在多达10余条的战略原则中,美国当局确认了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贸易、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5.
正无形的"基辅墙"美俄敌对的原因有很多,背后体现了各自从国家利益出发的战略考量。一是核武器。俄罗斯在最近几十年都是少数能使用核武器摧毁美国的国家,至少,能给美国造成不可恢复的军事打击。美国的军事利益需求决定了其必然要削弱俄罗斯的核力量。  相似文献   

6.
谭华琼 《学理论》2011,(14):37-38
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动,美国借此来强化其人权外交,企图建立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美国对华人权外交是美国以人权为外交准则的对外关系战略,本质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相似文献   

7.
杜静 《党政论坛》2010,(20):41-41
8月31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公布出口管制体系全面改革计划,放松对非核心敏感商品和技术的出口管制,简化了出口管制程序,这是冷战结束以来最重大的~次变革。美国出口管制似乎放“宽松”了。  相似文献   

8.
美国一直反对欧盟取消对华武器销售禁令。2月16日,美国新任中央情报局局长戈斯在参议院听证会上再次抛出"中国威胁论"。美日在2月19日宣布台湾海峡为"共同战略目标"。这些新发展,再次表明,美国和日本根本就没有改变它们根深蒂固的"中国威胁论"立场。 "中国威胁论"产生和存在大概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可预见的  相似文献   

9.
8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向国会提交了1991年度《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这是继1月29日布什《国情咨文》、3月1日国防部长切尼《国防报告》之后美国的又一重要战略性指导文件。如果说《国情咨文》是对美国最高层次的国家战略的阐述(包括对美面临的内外基本形势判断和全面内外政策要点),《国防报告》是对美国军事战略的概括(包括对美面临的军事威胁的判断和军事上的主要对策)的话,《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则是对美国面临的安全形势的判断和维护美国安全的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
特朗普政府国家安全战略重点关注并全面应对大国战略竞争,提出"经济安全即国家安全"的基本判断,遵循"以实力求和平"的现实主义权力政治逻辑,强调美国外交应服从于"美国第一"原则,表现出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特朗普政府将中国界定为战略竞争对手,显示出美国对华战略认知走向负面。这一认知变化与特朗普的国际战略观、其执政团队的特点以及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的状况密切相关。面对美国对华战略认知的变化,中国应做出冷静理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朱淑娣、袁勇的“积极应对美方对华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一文指出,近一个时期,美国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特别保障措施,已经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我国纺织业界和政府应通过适当途径减少对美纺织品贸易损失,争取赢得对美纺织品贸易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杨柳 《理论探索》2005,(6):136-137
文化政策是一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文化价值观中的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恒定因素,其对华战略也深受其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对此,应注意从文化角度探讨美国对华关系及中国对美文化外交的应对。  相似文献   

13.
正西方国家因为乌克兰问题对俄罗斯实行制裁,俄在叙利亚展开外交军事出击扭转局面,美国领导北约国家在东欧与波罗的海集结重兵,不论是普京还是奥巴马都宣称美俄进入"新冷战"状态,但此时俄美"新冷战"的形式、模式与目的都与美苏冷战有着天然的区别。美苏冷战主要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对抗而产生,这次"新冷战"则更像一个大型的广告创意。美俄双方都已展开全面的私下公关,谨防"新冷战"变成真冷战。俄美"新冷战"是战术还是  相似文献   

14.
鸣涧 《瞭望》2003,(25)
伊拉克战事刚一结束,美国 就开始了新一轮军事部署 调整,重新部署自己在全球的基地和军事设施,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美对其安全战略和军事部署进行调整,是基于对其安全威胁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美现今的军事部署多来自冷战时期,目的是阻遏苏联及其他对手,争霸全球。冷战结束后,俄等大国已不对美及盟国构成现实威胁,一些传统军事部署的必要性引发争议。“9·11”,事件对美  相似文献   

15.
美国跨国公司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也成为全球政治的重要行为体,是美国借民主输出谋求全球霸权战略、主导世界秩序、维持和巩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推动美国意识形态国际化、促使社会主义和平演变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新载体和重要工具。冷战后跨国公司在美国对华民主输出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在输出民主中的角色从自为逐渐走向自觉,出现了鼓吹互联网自由等新动向,但其对华民主输出具有虚伪性、有限性和复杂性,我们应在正确评析其作用的基础上,做好抵御意识形态渗透工作。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对抗转向对话,紧张转向缓和。但是在缓和与对话的背后,充满着复杂与尖锐的矛盾,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国家间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西方大国以和平演变战略为主导,以军事威慑为前提,以经济力量为后盾,综合运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较量。在这样的形势下读了吴健、周文琪合著的《美国对华战略演变史研究》,深感此书旨在通过历史事实,科学地认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产生与发展,和平演变战略的基本构想,从而帮助人们提高对和平演变的警…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手段。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逐渐失去优势,新媒体成为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攻势的主阵地。从美国对华意识形态传播的战略转型入手,对其转型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从多个主体的角度探寻应对新媒体时代美国对华传播攻势、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及其对我国安全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美国对其亚太战略不断作出调整,将其全球战略重点从欧洲转移到亚太地区,不断加大对亚太地区的投入力度.军事上,加强同亚太盟国和大国的军事合作,构筑美国主导的亚太多边安全机制.政治上,美增强对亚太国家的外交攻势,企图建立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对话与协调机制,确保美国在亚太安全格局中的主导地位.本文在分析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动向和原因的基础上,指出了此次美国调整亚太战略给我国安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去年4月中旬到今年4月下旬,美国总统克林顿和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先后在东京与华盛顿举行了两次首脑会晤。去年的会晤,签署了《美日安全保障联合宣言》,重新定义《美日安全条约》,并决定修改《美日防卫合作指针》。今年的会晤,着重讨论7月份对《美日防卫合作指针》的修改,其内容是扩大共同防务的范围,进一步加强双方军事合作。 美日安全条约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样,都是冷战时期的产物。令人不解的是,冷战结束后,美日安全条约和北约组织不但没有削弱,反而都在扩大范围。我们从中看到了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即美国正在实行以两洋战略为核心的新的全球战略:在太平洋方向,巩固  相似文献   

20.
韩旭东 《党政论坛》2010,(20):44-44
高精尖技术与武器是西方国家对华武器禁运的重点。如卫星定位技术、反导技术、预警技术、远程导弹技术、核潜艇壳体技术、“宙斯盾”系统、弹头分导技术等。为了达到对华禁运的目的,美国采取的对华军事技术与武器封锁的措施有这样几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