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必须严肃面对的客观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性质的国家共同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使不同的经济制度被纳入到统一的全球化经济体系之中。由此而涉及的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较量也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下去,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如何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新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是经济全球化给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在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乃至法律制度等多方面存在差异。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祖国大陆明确宣布废除包括民法典在内的国民党政府“六法全书”的旧“法统”,而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后却继续推行这种旧“法统”,造成现今海峡两岸存在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的客观现实,导致两岸各种民事交往产生许多法律矛盾和冲突,其中收养方面的法律冲突就是典型的一例。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之间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里根革命"是美国当代历史和美国最高法院意识形态力量对比与审判活动发生相应变化的开端。此后,意识形态的博弈深刻影响着最高法院的审判活动。在自由主义式微、国家干预与福利国家政策无法放弃的背景下,社会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博弈成为美国各政治力量争夺经济利益的重要方式。然而,依靠霸权和颠覆性创新能力作用周期摆脱"市场魔咒"、缓和国内矛盾,又是将意识形态博弈限制在制衡性政治制度允许范围内的必要条件。美国意识形态持续摆向保守主义一端,支配着最高法院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不断右转,造成最高法院将意识形态博弈限制在制衡性政治制度允许范围内的重要功能被严重削弱。  相似文献   

4.
对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意识形态话语进行文本考察,构成把握其意识形态概念源初语境的直接方法。意识形态概念透视场景及其内涵的不断变换,表征着马克思思想的不断跃迁。交互作用构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建构的主要方式,通过旧词新用和异质视域的接合,马克思赋予意识形态概念丰富的规定性,从而建构了极具张力的意识形态概念和颇具理论统摄力的意识形态分析架构。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是意识形态的时代,是旧的意识形态衰落新的意识形态产生的时代,是各种意识形态相互斗争、排斥、交替渗透并对二十世纪人类的历史进程打下深刻烙印的时代。民族主义作为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并列的世界三大意识形态之一,对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方发达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对意识形态的掌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西方国家强调意识形态掌控策略、途径及手段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从而突出了其通过掌控意识形态达到维护政治统治、攻击和颠覆异己制度、实现其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真实目的及本质。西方国家有效掌控意识形态的一些途径和做法,对于我国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及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事关国家政权稳固与否的重大问题。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在执政条件下结合苏俄具体国情与时代环境,论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领导力量、基本任务和斗争方向。在领导力量方面,坚持党总的领导,确立党领导意识形态的政治体制,并且要求科学地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在基本任务方面,重视加强政治教育,通过启发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巩固意识形态安全的人心防线;在斗争方向方面,强调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各种反革命势力进行坚决回击,加强斗争的思想武器和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努力清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守正才能创新,列宁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精髓和价值意蕴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为中国化解新时代的意识形态风险、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8.
文化价值观具有普遍性和具体性两重性,普遍性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大多数人认同并长期传承的价值观。具体性是指不同国家、阶级、集团的人对同一文化价值观概念的具体内涵和实现形式的认识不同。文化价值观的普遍性植根于人的本质需求,符合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文化价值观就能够为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大多数人所认同并长期传承下来。文化价值观的具体性植根于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阶级或集团的人的利益需求。弄清文化价值观的普遍性和具体性,对于我们建构先进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渗透是西方大国维护霸权的重要方式。西方长期对中东伊斯兰世界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旨在实现三大目标:诋毁伊斯兰世界形象,引导中东国家自我变革;灌输新自由主义教条,引导中东国家走依附性道路;破坏伊斯兰教传统信仰,动摇中东国家传统政治制度。在西方长期意识形态渗透下,中东国家的政治变革日趋陷入困境,经济发展日趋偏离工业化道路,政权与教权内耗日趋加剧。中东国家只有警惕和反思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负面作用,才可能找到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3年俄罗斯宪法规定,俄罗斯联邦是“共和政体的、民主的联邦的法制国家”,其政治制度在基本原则上重复西方国家自由民主的模式,基本框架包括作为核心的总统制、形式上具有制衡作用的议会制和多党制。目前,俄政治制度在经历了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后,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不断发展而面临新的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对俄罗斯社会结构演变的考察,来把握其政治制度发展的轨迹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主权规范对维护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中国在坚持主权原则的同时又创造性地对主权规范进行创新。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设想和实践是中国对主权规范的创新,其创新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一个主权国家的框架之下允许不同类型的政治制度共同存在与发展,从而突破了传统上认为一个国家只能有一种政治制度的思想;二是两种政治制度之间并不是平行而是从属的关系."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实践是对威斯特伐利亚主权国家规范的突破,也是中国同西方国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创新之举。中国并不只是社会化地接受外界所施加的规范,而是根据自身国情对规范进行创新,以使规范可以更好地解决本国所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安全是一个国家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而国家安全观是国家对其安全问题综合性、理性化的认知,它能对国家安全政策的制定起到指导作用。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它们的国家安全观对两国关系和国际社会都有重大影响,而国家实力、国际地位、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历史经验以及地缘条件等是导致这些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概念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学界目前的研究缺乏对"交往"含义的具体分析;本文分析了"交往"具有三层含义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交往关系"范畴与"生产关系"范畴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交往"这一概念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扩张与渗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文化不断交流,而现代资本主义在文化上的扩张主要依靠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这主要通过经济活动、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等手段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背离论"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政策转型持某种怀疑和批评的观点。这种评价的历史渊源主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分歧和意识形态差异,其核心观点认为中国在意识形态上脱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在社会制度上脱离社会主义、中国在对外关系中背离第三世界。对于这种评价,我们的确需要予以澄清,因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从更根本、更长远的角度造福人类,有益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  相似文献   

16.
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列宁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夺取、建立和巩固,列宁旗帜鲜明地揭露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和指导地位,维护党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同时,列宁提出通过加强理论灌输和执政党自身的文化建设,增进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不断巩固和提升党的文化领导力。当前,我国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重温列宁的这些思想,对于新形势下维护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国家文化安全,继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7.
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呈现出内外风险缠绕叠加、信息异化导致风险的隐蔽性和破坏性更强、防控难度大等特点。对此,应从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内容建设、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制度建设、落实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机制、推动网络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五个方面综合施策,防控网络意识形态风险。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关注人类社会制度的演进和选择,他们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诠释制度.制度规范和调整人的行为及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及其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凝结和固化.制度富有价值,是演进变迁的.就社会制度而言,它是一个社会全部制度的抽象,是一个制度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关注制度的价值功能,对现存制度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形势评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国家文化安全形势应从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两个维度展开。国际文化环境和由文化势能、文化创新力、文化传播力共同构成的国家文化力以及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是决定国家文化安全状况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在存在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的国际文化环境中 ,这两个因素的变化产生四种不同的国家文化安全状况 ,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而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当务之急 ,就是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意识 ,谋划全面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20.
1957年,吉拉斯宣称他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发现了新的剥削阶级,即通过权力垄断而使用、管理和控制国家财产的官僚特权阶层。据此,他提出了“新阶级”的概念。受意识形态的影响,长期以来东西方学者鲜有站在公允的立场上对“新阶级”概念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实际上,“新阶级”概念既不像西方恶意攻击共产主义的学者所说的是“把共产主义理论基础炸得粉碎的定时炸弹”,也并非如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简单宣称的是“政治春宫图”。吉拉斯提出“新阶级”概念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和原因,而这个概念本身也包含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