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和往常一样,正忙碌着做加工活。镇上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徐志玉给我打来电话。她先询问我的近况,一再叮咛我:好好注意身体,不要多熬夜,累垮了身体是不划算的。最后,她告诉我说:“因为工作的需要,我要离开合作镇去别处工作了,也许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关心你了,但我还会给你打电话,也会抽空回来看你。”放下电话,我忍不住泪眼模糊。掀开那记忆的长  相似文献   

2.
缘起 最年轻的时候,爱上了一个人。 我以为他太好,不相信世上哪个女子敢爱他。 那个秋天写了一些歌,其中一首是《小龙房间里的鱼》。 其实你从没有看过我的身体 其实它和灵魂一样一样美丽  相似文献   

3.
<正> 眼下,更新观念成了最紧迫的话题。在一片更新观念的热潮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不少同志把更新观念当作口号喊,似乎不讲几句更新观念的话,就意味着保守、僵化、没有现代感。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上级怎么讲他就怎么说,文件里怎么写他就怎么念。工作思路还是过去的,工作方法仍是昨天的。头脑里根本就没有新的思想、新的见解、新的观点。难怪一些单位会开得不少,话讲得不少,文件发得不少,一天到晚挺忙乎,可工作起色不大。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更新观念",你头脑里有没有"新观念",如果没有,"更新观念"就成了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4.
身体虽然残缺,但我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直被别人帮助着,特别想有一天我也能去帮助别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别人摆脱困扰.我也曾拄着拐杖努力去帮助别人,可随着年龄的长大,这个梦想似乎离我越来越远,我几乎放弃了. 直到有一天,我从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看到一句话,我被震动了.那个许三多说: "人活着就得有意义,有意义就是得好好活."我觉得他说的对呀,以前我太在意别人的反应了,其实只要自己好好活着,生活就是完美的.  相似文献   

5.
博客与排泄     
一天夜里,我也在新浪开了博客。引发我开博客的并不是我想赶热闹,图虚荣,而是因为防盗贼。因为我的几篇文章被人抄袭给发表了。私下里我想,我把文章放在我的博客里,向别人标明这是我的儿子,你不能动,动了我会找你。我在我的博客开篇里写下了这样的话:“各位心灵朋友:欢迎光临我  相似文献   

6.
女人对30岁心有余悸,也许不是别的,只是觉得年龄的增长会让你青春的美丽大大折扣,会从此在别人将女孩换成女人的叫法里失神;更或者是从这一刻起,你也许会在压力如此巨大的今天丧失许多机会,多了更多的责任…… 29岁的时候,对着镜子突然发现自己眼角的细纹,就会有巨  相似文献   

7.
大伟 《中国残疾人》2006,(12):42-42
刘林:我是个快40岁的肢残人,现在脾气开始变得越来越暴躁,感觉好像一切都变得不顺心。昨天我单位的电脑坏了,又面对一大摊工作,晚上在爱人面前我疯了一般摔掉了桌上的所有东西。最后还是她帮我去修好了电脑,还帮我收拾了屋子。我常常这样伤害她。我到底是怎么了?大伟:40岁的年龄,很多人都开始承受着来自工作、家庭、情感等种种压力。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你和我这样的年龄正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时期。和健全人一样,他们也处在进退维谷和多种因素相互掣肘的阶段,更何况是身体有缺陷、竞争力较差的残疾人了。你的脾气越来越暴躁,我也有亲身体会。我…  相似文献   

8.
正因为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也开始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像一只蹑手蹑脚的猫,不动声色地来,不动声色地去,看似一切都没有改变。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沧海没有变成桑田,地不老天不荒,一切都是原来的模样。花落了还会开,草枯了还会绿,四季的轮回顺理成章,一切都那么自然,不突兀,让人忽略了时间的流逝。可时间真的流逝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流  相似文献   

9.
《乡音》2007,(10)
我从你的身体读到整个社会。你的头发早已脱落少半,秃顶,那寸草不生的地方是岁月的泥石流泛滥的结果,大规模的水土流失已经开始,害怕荒凉而荒凉正不可阻挡地降临。今天早晨我看见你忽然黑发满头,青丝飘扬。我明白你戴上了假发。在假的头发下面,我希望那颗头还是真的,那头脑里的思想还是真的,那脸上的表情还是真的。  相似文献   

10.
微博摘登     
《台声》2016,(1)
正1我是一名志愿者,我的新年梦想是搭建一座爱的桥梁,让更多的人见到光明。爱心,是一项接力赛,我做,不是因为我需要回报,只是因为我希望你能同样的去对待别人。——新浪微博心舞08122生命里总有全新的事物在前方有待发现,放下昨日的障碍和成见,改善和创造内心接纳生活变化的能力,让生活成为日日新的惊喜与呈现,在新的一年里,拿出面对生活的新态度,和思考生活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1.
李动 《人民公安》2006,(13):37-37
我与邓丽君有缘。首次听到她的歌,我的心就像泡在清澈的水里一样,温柔陶醉。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歌是上世纪70年代末,那时我在山东济南机场当兵,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在军营里听惯了雄壮激昂的革命歌曲,突然听到录音机里传来邓丽君的《小城故事》,我就像身临如诗如画的仙境里。从此,我一有空就打开那个饭盒子录音机陶醉在邓丽君的世界里,躺在床上捧一本心爱的书,许多名著都是伴着邓丽君的歌声读完的。尤其是晚餐后,我有一个人去田野散步的习惯,带上录音机,漫步在乡间小径里,边欣赏火红夕阳下的田园景色,边聆听邓丽君的天外来音,那实在是享受人…  相似文献   

12.
有一个老套的说教故事是这样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还是一人一个苹果;而如果我有一个故事,你有一个故事,则在交换之后,我们每个人,还是一个故事——因为原来我们的故事是一样的——呵呵,这是现在讲故事的人存心捣乱,这里我们当然要预设本来的故事是不一样的,于是你和我就都有了两个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分享是一种美德。而分享知识,不但不会让我们少些什么,反而会让我们多些东西。这样引申下去,可以把很多大道理都顺着这个线头扯出来。  相似文献   

13.
正12岁,如梦一样的年龄,期待着美梦得圆;12岁,似花一样的季节,等待着璀璨绽放。但是,有些人的12岁却遭遇着噩梦一样的生活,譬如我的外婆,甚至我的母亲。而我和女儿的12岁,因为改革开放,因为国家强盛,享受着生活的静美。听听我们这四代人12岁的往事,相信你也会感叹:生逢伟大时代,人生何其幸运。侵华日军的铁骑踏碎她12岁的美梦,她是我的外婆外婆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尽管身处旧社会,  相似文献   

14.
声音     
如果人们敬畏一个人不是因为他的人格和作为,只是因为他占据了某个重要位置,那个人该有多么可怜;如果一个人离开某个位置后人们不但不再敬畏他,甚至还会鄙视他、唾弃他,那个位置的人选产出机制该有多么糟糕……当然,更糟糕、更可怜的,无疑还是人们居然对于改变这种状况几乎完全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15.
那时候没有“外交官”这个词,那时候如果你爸是熟食店卖肉的,别人会觉得很厉害。我父亲可能拥有的是知识和文化,但在那个年代知识和文化不算什么。而且我父亲也羞于拿知识和文化跟我交流。他一生都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小时候,觉得我的父亲没有别人的父亲那么强大,那么能给我带来快乐。因为总看见别人的爸爸把孩子举过头顶,哈哈笑着,拿胡子扎他。我从来没有,那时候会觉得失望。再大一些,男孩会到反叛期,会调皮,很多父亲会教训他们的儿子,甚至于暴打。可是那个时候我爸一声不吭,于是我特得意:哈哈,我爸才是真正想要的那一个。  相似文献   

16.
我为什么而活着?金钱?传宗接代?吃喝玩乐?还是?……活着很有意义啊,很多的人都会与你说一样。但大家不懂得珍惜生命的身体,人生是短暂的,灵魂是永生的。为了你的信仰,为了你的理想,也许这对别人并不重要,也许你根本实现不了,结果并不重要,只要你为此而努力了。金钱人人都需要,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必须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你努力挣钱,无可厚非,没有人能够指责你什么,因为每个人都在为此而努力,是人就需要钱!传宗接代,人类要繁衍就需要人来完成这个任务,当然你可以选择不要!吃喝玩乐,人为什么要挣钱,不就是为了过得更好!消费观…  相似文献   

17.
确切的说,从18岁上大学以后,我就再没写过日记,总觉得那是青春期女孩儿身在福中不知福,非要娇情点字出来怜惜自己的东西。可是这一年,我断断续续的写了些日记,只因为有一天朋友们一起聊天时,忽然发现,这竟然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个二字开头的年龄了,时光就那么悠然的,在你微笑或落泪的瞬间,在你争取或停滞的片刻,从身边溜掉了。而女人们啊,又怎么可能在要走进三字打头的年龄时,仍有着和十九岁最后一天一样的雀跃呢?无论是不是真的在意,二十九岁的最后一天,你的心总还是会被小小的牵动那么一下的……  相似文献   

18.
李立 《台声》2006,(11):62-67
金秋9月,我在台湾作学术研究,有幸与李敖大师长谈,其睿智和敏捷实在是一般人难望其项背——笔者:您提出支持“一国两制”。当时旁边就有人说了,您是支持还是开玩笑,还是觉得这个词不错,拿来可以让别人一下子产生眼球的注意力。支持“一国两制”和《反分裂国家法》李敖的两岸观李敖:当时只有我一个人敢支持,也敢这样讲。因为讲得很逗,我说问题根本不在两制嘛,现在根本就是两个制嘛。台湾有台湾制度,大陆有大陆制度,两制没有争议,争议的是一国。你觉得你这个国不是大陆那个国,我说美国跟中华人民共和国定条约的时候,在签上海公报的时候,都说得…  相似文献   

19.
《时事报告》2012,(11):76-77
现实社会中,有些人每天都会担心别人对他们的看法。为了帮助这些人解决此问题,美国著名的脑健康医生丹尼尔·亚蒙就提出了“18/40/60规则”:当你18岁时,你会觉得每个人都在关注你;当你40岁时,你会不完全介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当你60岁时,你会意识到没有人关心你的私事。人们每天都在担心和思考他们自己的事,而不是你的事情。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通常是那些患有社交恐惧症或者会对社交情境感到害怕的人的普遍特点。这些人常常觉得别人在评价自己:评价自己的外貌、服装、谈吐等。  相似文献   

20.
我去过很多次清水河,但从来没有深入过,仔细地了解过。沿河两岸是哈萨克的泥屋和毡房。有许多人家还没有电灯。在夜晚,因为有山的拥抱,会觉得那里的夜色更深浓,因而,灯光和星辰几乎没有区别。清水河是一个沉静的世界,因为哈萨克在那里坚持。当然,也有许多的年轻人渴望走出去,之后再不回来,而我,希望在这里工作,直到退休。这个秋天,我又来到清水河。河水还是像往常一样,从天山深处款款地走来,清冽冰凉,在石头间闪着光,像女人的媚眼,只是在你的心头轻轻地一颤。这时候的她倒像一条小溪,是水家族里的小家碧玉,看到她走在壁立千仞的谷里,两侧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