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骚扰”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而是困扰女性多年的痼疾。性骚扰对女性造成身体上的侮辱,更是一种精神与心灵上的伤害,给她们的职业发展、家庭生活、社会声誉以及心理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轻浮的举止、淫亵的目光、暧昧的言语、亲昵的动作……虽然不致受害者于死地,但足以形成让她们梦魇的陷阱。汪蝶是一位有过多年被性骚扰经历的白领女性,纪康保曾经对性骚扰问题进行过系统研究,以一个探索者和男性的角度发表看法。这将是一次痛苦经历的追忆。  相似文献   

2.
调查表明,性骚扰现象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大量存在。然而,世俗的眼光,生存的压力,尤其因为“性骚扰”特殊私秘性带来的取证难问题,让许多受害者选择了沉默。性骚扰方面的立法空白,更使得“性骚扰”问题陷入怪圈:性骚扰者胆大妄为,受害人难以启齿,问题越发被人忽视,越发为法律忽视  相似文献   

3.
据21世纪三次“中国人的性”的全国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21世纪中国人的性骚扰情况突出表现为:实际发生的性骚扰在减少,但是人们对它的担心在增加;利用职权的性骚扰其实很少;相同性别之间的性骚扰也存在.这些研究发现表明,“反对性骚扰的话语”已经强势介入日常生活,也反映出国民的主体建构与这种话语大相径庭.而双方的冲突归根结底来源于,中国社会中的权力、社会性别与性三者之间出现了新的相互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4.
《劳动保障世界》2006,(4):28-28
近日,一场有关招聘、职场维权的大调查中,共有2000人参与了调查,其中男性占到34.1%。女性占到了65.9%。在对于求职者是否遭遇过招聘陷阱的调查中.有55%的被调查者都表示自己曾经被“坑”过,针对此,专家传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5.
潘多拉之盒放出的又一幽灵──“性骚扰”:困扰当代青年的社会问题人类对“性骚扰”的认知西方“性骚扰”的严重泛滥中国大陆“性骚扰”现象面面观国际社会针对“性骚扰”的法律武器中国青年抵制“性骚”的途径徐飞(特约撰稿人)1991年10月,指控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克莱恩斯·托马斯的“性骚忧”案轰动全美;1992年中国大陆第一例“性骚扰”诉讼案在某大报上披露;1993年3月8日,香港“无线”55名职员联名状告一经理“性骚扰”,开香港开埠以来演艺界此类案件之先河……从“潘多拉匣子”里溜出的“性骚扰”象幽灵在全球游荡,困扰着现代青年,危害着青年的身心健康。近年,这个幽灵乘着外来文化和观念腾越长城,在中国传统人文风情的伦理道德上投下一道长长的阴影,并且向中国法律提出挑战,故此引起有识之士的深切关注。人类对“性骚扰”的认知“性骚扰”英文为“sexualharassment”。“性骚扰”现象由来已久。在“文艺复兴”后的大男子主义的社会中,女性始终受到来自某些心怀不良男子的“性骚扰”。然而;在这种社会中,“性的强迫已赢得了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可,尽管妇女们可能明显地由此感受到了烦恼、剥夺甚至污辱。” ̄①在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第二  相似文献   

6.
“性骚扰”这一用语最早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流行,据《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一书释义,当一个人对女性提出不受欢迎的性需要,或想获取性方面的好处,或对其做出不受欢迎的性行为,使对方感到受冒犯、侮辱或惊吓,就已经构成了对女性的性骚扰,它是性歧视的一种形式。包括语言、身体接触以及暴露性器官等,也是性伤害的一种形式和性暴力延续的一部分。性骚扰会在生理、心理和感情上都给对方造成极大的伤害。我国1999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新版《辞海》,首次收入了“性骚扰”这一现象,其解释为:“性骚扰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用语。指在不…  相似文献   

7.
2005年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增加了禁止性骚扰的规定。在欢呼雀跃之余,人们再次发现,近年来有关性骚扰的案件原告胜诉的并不多,大多数性骚扰案件普遍面临着“立案难”“取证难”“赔偿难”三座大山……  相似文献   

8.
在人权的视角下,性骚扰与强奸被认定为性暴力。性骚扰作为最新出现的性暴力,由女权主义的“对妇女的性骚扰”发展而来;而当今时代的强奸,则由古代的“强奸妇女”发展而来。无论强奸还是性骚扰,其发展方向都是走向“性别中立”。这有利于妇女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防止“性骚扰”极少有写进劳动合同的。近日,记者见到上海某不锈钢有限公司的一份劳动合同书,该合同详细规定了防止性骚扰条款。据悉,在江苏南京市劳动部门备案的中外合资公司的劳动合同,四十多家公司中仅有一家中英合资的机械制造企业有类似规定。而在我国的国有、集体企业中,尚未发现有劳动合同作出类似防止性骚扰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2007年9月底修订的《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有一条“性骚扰,单位有过错要赔偿”的规定,在社会上引起争论。公众基本上分成观点截然对立的两派,一派支持“性骚扰单位有过错要赔偿”,另一派则予以反对。当然,这不是个例,其他省份的《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的修订,都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热烈关注。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性骚扰”这类话题与百姓生活的相关程度比较高,另一方面也是地方立法机关在立法时,追求“创新”使然。  相似文献   

11.
“性骚扰”作为一个舶来品如何在中国法律制度中被良性借鉴,需要对其发源地美国的性骚扰法律制度进行全面理解。而雇主责任是其性骚扰法律制度中的最大亮点:在职场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下雇主有维护安宁的劳动环境的义务,违反这个义务则需要对受害人因此遭受的损害承担补偿甚至惩罚性赔偿的责任。因此,引进雇主责任是中国性骚扰救济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荣娇娇 《人权》2005,(6):38-39
在北京举行的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十周年之际,中国修改了实施13年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以进一步促进男女平等。这次修改的亮点之一,是正式将反对性骚扰纳入法律的范畴。修改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权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这是‘性骚扰’一词首次出现在法律条文中,”修订草案专家组组长巫昌祯说。她13年前作为人大代表和法学专家参与制定了《妇女权益保障法》。“性骚扰带给女性的,除了身体上的侵害之外,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创伤。所以这次修订也体现了保护妇女权益人性化的一面。”性骚扰正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新浪网最新的一次调查显示,在8000名受访者中,79%的女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结合民法人格权原理,分析已有关于性骚扰侵害客体的认识,指出所谓“贞操权”概念本身是男性对女性性压迫的传统社会性别意识的体现,它与当今社会人格平等的精神相悖,无存在之必要;“性骚扰侵害名誉权”的认识会导致对被搔扰者人格的贬低和被“污名化”;用人格尊严权解释性骚扰侵害客体,难以有效救济被骚扰者受到侵害的权利。而从性骚扰行为的基本特征出发,自然人的性自主权是它侵害的直接客体。文章还指出,职场性骚扰侵害的客体不限于受害人的民事权利,它还会侵害到其作为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权和就业平等权。  相似文献   

14.
直面性骚扰     
马剑 《中国保安》2003,(10):34-37
性骚扰,在英文中是sexualharassment,对我们而言,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近来却成为大家谈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为此本刊记者专门进行了采访。采访对象:小可,女,23岁,美丽开朗,销售员。记者:首先你个人觉得什么是性骚扰?小可:比较不能接受的(想了一下)!就是比较过分的,很典型的就是在车上,在车上借助人多,对我身体有一定威胁的人,我就认为他是性骚扰!记者:那你是否有过这种经历?小可:以前也遇到过。记者:可以具体一下吗?小可:具体的呀……以前吧,我骑车的时候,有人就会和你并排,随后便做出一些比较过分的行为,比如暴露某些部位什么的。记者:在…  相似文献   

15.
陈默 《民主与法制》2011,(27):54-56
美国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2007年6月6日发表了一篇记者署名文章,题为《上海“瞄准”性骚扰》。文章报道的是上海人大于同年4月26日通过的一项反性骚扰的地方立法,称道上海是“第一个对性骚扰作出法律界定的中国城市”。  相似文献   

16.
自2001年7月以来,中国大陆已经有十余起性骚扰民事诉讼案件。原告经历的艰难立案过程以及多数案件最终败诉,与中国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中反性骚扰立法的缺失有直接的关系。200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明确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但是,保障原告顺利发动诉讼,改变“借名诉讼”和法院审理此类案件无所依存的局面,需要中国的民事立法加以呼应。文章认为,我们应当借鉴国际社会、其他国家的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充分考虑中国历史、文化等社会背景,在民法、劳动法、民事诉讼法等法中增加反性骚扰的内容。目前反性骚扰的立法可以先由最高人民法院做出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7.
随着道琼斯工业指数连创新高 ,美国经济也持续的繁荣。不过 ,据美国最新一期《财星》杂志报道 ,在这种紧张刺激的背景之下 ,美国企业的“性瘾”问题又突显了出来。随着性骚扰官司的层出不穷 ,不少企业被迫加强道德整肃 ,以免阻碍公司发展。《财星》杂志指出 :召妓、开黄腔、看色情图片、性骚扰等追求性刺激的文化在美国并非新鲜事 ,但随着总统克林顿的绯闻搬上了台面 ,人们这才警觉到 ,原来“性瘾”的问题无所不在 ,甚至看来道貌岸然的美国五百大企业的堂堂主管 ,也有不少人都是些“寡人有疾”之士。一名开业的心理医师说 ,他的病人多半是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美国的性骚扰法律做了一个概述。本文将性骚扰问题界定为权力问题,涉及一人对另一人不公正地行使权力。文章在回顾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如何首次承认性骚扰问题为非法的性别歧视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最高法院就性骚扰问题的一些判决。本文中还讨论了联邦反性骚扰法律中的关键法律问题,介绍了州性骚扰法律的发展,强调了性骚扰法律对美国女性的影响,并就中国最近颁布的性骚扰法律的法规制定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性骚扰案件的特点,就性骚扰案件在诉讼过程中的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据的收集和认定等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1)在性骚扰案件中,仍应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责任分担规则;(2)在证据的收集方面,正确理解“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确认原告以偷拍、偷录方式获得的证据的证据能力。因性骚扰案件体现出的公益性质,当事人除可申请法院调取证据外,法院应主动依职权调取相关证据;(3)在证据认定方面,提高对原告陈述的证明力的认定,同时,应降低对原告的证明标准的要求。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切实保护性骚扰案件的受害人。  相似文献   

20.
《公民导刊》2005,(8):5-5
“将禁止性骚扰写入妇女权益保障法,这说明性骚扰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令妇女对涉及‘性’的问题讳莫如深,现有法律的空白,又使得那些受到性骚扰的女性不敢声张,不愿诉诸公堂,助长了性骚扰者肆意妄为的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