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艺术家审视生命和生命运动时 ,其揭示给世界的看点 ,应当是生命神圣的秉赋和高尚的超越。然而中国传统文学 ,特别是女性文学 ,古时是极端的“怨”与“媚”,当代女性生存语境变迁之后 ,又以“虐”与“宠”的形式上市 ,表现了极为偏执的男性审判之错和女性自认之错  相似文献   

2.
“集阳气而成”日,“集阴气而成”月。对于原始人和诗人以及当代的梦幻者,太阳就是男性,月亮就是女性。中国阴柔的民族性格除了在汉语和汉字中得到体现之外,孔子和老子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的核心———“阴柔”;女性有五种文化形象:万恶之源,富饶之神、大地之母,男性的变体,“幼化”,艺术天地的座上客;月亮之所以成为女性的象征,是因为二者都有一个同样的周期现象;月是诗化的女性,是美的象征。特别表现在月亮与爱情的描写上。月亮文学的“阴柔”特征,表现在戏剧、小说、诗歌等各类文体中。  相似文献   

3.
“先锋性”是对现代艺术探索与实验的性质与状态概括性描述。中国当代先锋诗歌写作肇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非国家空间”诗歌写作,历经“今天派”、“第三代”、“个人化写作”,于今蔚为大观。80 - 90年代当代中国陆先锋诗歌写作,主要有如下七种形态:(一)肉身式先锋写作。肉身式写作,也即“躯体写作”,其命名肇始于西方女性/女权主义者在2 0世纪初的呐喊,旨在打破男权中心主义的文学秩序。当代中国先锋诗歌中,肉身化写作启动于舒婷,中经翟永明、伊蕾、唐亚平等人兴起的“女性诗歌”写作运动,直到当下嬗变为“下半身写作”。如果说,舒婷一代对…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苏青置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中,考察其作品在智性认识、形象建构、欲望表述等方面表现出的异于前代女作家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苏青对“娜拉”、“男女平等”这一系列观念的反拨;第二部分分析苏青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第三部分探讨苏青笔下出现的欲望话语的形态。苏青的写作为女性文学的流变提供了新的元素,同时她也止步于秩序与禁忌所划定的表达的界限。  相似文献   

5.
1995年 ,长沙人投票确认用“心忧天下 ,敢为人先”八个字概括长沙精神。“敢为人先”的精神 ,就是勇于创新、不怕出头的精神。我阅读朱小平女士的专著《二十世纪湖南女性文学发展史》 ,感受最深刻的就是长沙人的 ,不 ,而整个湖南人的 ,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二十世纪湖南女性文学发展史》,这部中国第一部区域性的女性文学史 ,从两个方面体现出这种精神。一方面是本书作者的“敢为人先”的原创精神 ,一方面是揭示出了湖南二十世纪女性作家们的“敢为人先”的精神。我 ,也许还包括许多人 ,过去理解湖南人“敢为人先”的精神 ,总是与男性…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的女作家和女性文学盛英在改革开放、现代化浪潮席卷中国大陆的今天,女性文化浪潮方兴未艾,新时期女作家群的崛起以及女性文学的发展,正是这股澎湃的女性文化浪潮最突出的部分。新时期女作家群同历史上女作家群相比,具有自己鲜明的两大特色:第一,“五世同堂”...  相似文献   

7.
王建成 《青年论坛》2004,(2):138-141
中国传统文学中正面男主人公大都是“无性化”的英雄。毋庸置疑,传统文学中的男英雄患了“青春期阉割症”。他们清心寡欲,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成为地地道道的“不谈爱情”的性盲。新时期(1979年后)女性主义文学高扬女权旗帜,以决绝的反传统姿态,为争取女性话语,打破男权传统的樊篱,开启了对“英雄”的“性启蒙”。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女性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不少作品因为重点探讨了两性关系的诸多问题而凸显出浓重的性别色彩和性别意识,具体表现为“性别自省意识”、“性别批判意识”和“性别平等意识”。这种鲜明的性别意识的文学表达,不但整体上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空间,更体现出现代女性散文写作别具一格、意义深远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当代女性写作与价值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来自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化思潮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学界 ,它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2 0年来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泛滥。长期以来一直被有意无意遮蔽与忽视的女性独特的生存本相、性别境遇终于被擦亮。对新时期文学而言 ,这无疑是十分值得欣喜的。欣喜之余 ,我们不仅要问 :当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妇女还在为男女平权奔走呼号时 ,中国妇女早在 2 0世纪中叶就领受到这一权利 ,为什么 30年后女性性别意识才抵临我们的文化空间 ?为什么我们要等待这么长时间才认识到女性性别视野对于文学有这么重大的意义 ?而且这一“抵临”与…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巾帼不让须眉”已不是什么才女佳话,大量女性作家,以她们特有的眼光和笔调,创作出独具一格的杰作而辉煌文坛,以她们别具一格的作品为新文学宝库增添奇异光彩。为此,研究现代女性文学崛起、嬗变回归的演进轨迹及其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借鉴作用,无疑是极富意义的。中国妇女在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封建伦理道德的桎梏下,长期处于被歧视被侮辱被摧残的悲惨境地,她们的聪明才智和个性受到压抑难以发挥,她们一切值得颂扬的品质和才能也无法表现出来。中国文学史中的女性文学确实寥若晨星。狂飚突进的“五四”运动改变了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女性文学对爱情有着唯美的永恒追求 ,催动着爱情“女神”的诞生 ,也在追求之中得不到理解而进入“私人化”空间进行性爱原欲的过度张扬 ,“女神”顿时回归为“女人”,而女权主义文学思潮始终伴随这一过程 ,使女神“再生”又“消失”。2 0世纪女性文学开拓了张扬女性意识的多个维度 ,却需新世纪的新的整合 ,实现女性书写性别意识张扬与女权主义的新超越 ,在多角度、多层面上进行文学的深度掘进 ,以朝向人的价值全面实现的方向 ,开辟一个更加深彻的“言说”空间  相似文献   

12.
由“发展妇女和社会性别在文学文化中的学科建设项目组”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妇女文化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协办的“女性文学与文化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3-5日在陕西师范大学隆重召开。会议得到了美国福特基金会与陕西师范大学的资助。参加会议的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13.
金君卫 《求索》2013,(6):142-144
20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的整体性结构变迁促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空前发展与裂变。期间,作为社会个体之人,其于庸常生活之中的现实价值、欲望情感等均得以彰显,由此带来的中国“女性意识”也开始张扬,女性成长文学的兴起就是该社会意识最直接的文学表达。女性成长文学本质上是对传统以男权为核心叙事话语的一种反叛性言说,它彰显了中国当代文学情境化的外在叙事征候和对现实世界回应性的内在姿态:处于成长中的女性所具有的孤独式情境。不仅是女性情绪的自觉宣泄.更是处于成长中的女性自我感性生命的自在式流动,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逃离、逃离后的追寻、追寻后的失落、失落后的再次回归,一个怪圈、一个循环,形象地隐喻了人类自身对自我曾经拥有的美好精神家园的悲壮追寻.这是一种无法逃遁的人生宿命的文学书写。  相似文献   

14.
今年7月24-27日,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南开大学文学院、厦门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全国高校女性文学教材建设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来自国内十余个省市、长期活跃在高校教学第一线的女性文学研究学者荟萃石门,讨论高校女性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并就普通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5.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是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鼻祖。对吉尔曼的小说进行整体考察,可以发现:她的创作经历了从解构“他乡”(男权社会)到建构“她乡”(女性乌托邦)的转变,或者说,从以揭露和解构为主的现实主义,走向了以规划和建构为目标的乌托邦主义写作。这使她成为树立女性乌托邦典范的枢纽人物,其对于现代女性乌托邦文学的影响可谓深远。同时,这一转变也充分显示了吉尔曼女性主义思想的前瞻性,她预见性地实践了后现代女性主义所倡导的女性主义文学之目标,即:击破、摧毁、预见与规划。  相似文献   

16.
王军 《理论月刊》2009,(7):125-128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探讨女性问题、女性经验和女性书写为内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不仅描述女性的生活经历,还试图寻求一种包容两性的"有性"的文学视野.中国女性主义批评以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为理论基础,以女性文学话语为切入点,力图拆解中国文学中的男性霸权主义思想,建立女性的话语体系.然而,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女性主义批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同时也为中国女性文学及批评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17.
聂欣晗 《求索》2007,(11):166-167
本文以《名媛诗话》及作者沈善宝为考察对象,认为作者试图通过文字来舒解她对于女性文学在异性话语体系下经典化的焦虑,并利用追溯才女传统、建立女性文学史、借助男性彰显女性文学的成绩,以及利用“红闺诗领袖”的影响力提高女性及其文学在公众传播中的地位等具体写作策略,来达到使女性文学经典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生态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生态女性主义探讨了控制自然与控制女性之间的联系 ,其理论既是“女性的” ,又是“生态的” ;同时它又超越了两者。与文化领域内的生态女性主义相呼应 ,文学领域内也将诞生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旨在以解放女性和拯救自然为使命 ,探讨文学中双重统治的联系 ,深化对父权制文本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颜琳 《求索》2008,(4):171-173
1990年代,以林白等为代表的女性作家开始以其自觉的个人化写作,来彰显女性写作的独立意义。她们以其极端性、尖锐性和革命性的女性意识来强调曾被忽略了的“角色差异”和“性别差异”。随后这种个人化写作逐渐走向社会化,为女性文学书写又拓展了新的空间。文章试图对林白个人化写作新走向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指出这种转变背后存在的独特价值,并以此来探讨中国新世纪女性文学创作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自叙传”作为文学的一种书写方式和特质 ,并不始于 2 0世纪中国性爱文学 ,也不仅仅只有性爱文学使用 ,但是 ,从“自叙传”的主体精神实质上讲 ,从作为一种文学的特征来讲 ,在受精神分析学影响下的 2 0世纪中国性爱文学才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文学虚构的真正含义应是基于体验的创造 ,是基于自我审视的大胆想象。因而 ,中国现代性爱文学的自叙传特征就是确定性爱文学以真实性为首要品质。不仅“自叙”创作主体意识层的生平与经历感受 ,更应“自叙”非意识层即潜意识层的生平与经历刻痕。整个中国现代性爱文学创作的“自叙传”特质 ,首要的是追求真实性 ,追求人的本真心态的表达。自叙传就成了性爱文学的最畅情的表达方式。其特征有三 :大胆的自我认同、意识不设防、以宣泄为其美感。可见精神分析这一特殊的人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而性爱文学收获最多 ,将性爱文学真正导向了文学的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