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某内地省份未成年人犯罪状况的调查,经与成年人在犯罪数量、犯罪类型的比较,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在犯罪数量方面与成年人犯罪没有明显差异。这表明我国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总体是健康的、平稳的。未成年犯罪人在主要犯罪类型的分布上总体同成年犯罪人呈一致的态势,在某些犯罪类型上,两者在量上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和令人担忧的焦点问题。近几年来我市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为此,市关工委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列为今年的重点研究课题,专门成立调研小组,先后到市、区政法部门调查了解我市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此外,还用了3个多月时间,到市(区)看守所找了105名(男97名、女8名)未成年犯罪人员作了面对面的调查和交流,并召开座谈会,具体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探讨相关防治对策,形成以下报告。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发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渐显现,它的危害很大并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本文对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产生的原因进行描述,并且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分析出的结果找出了一些措施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4.
犯罪低龄化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从青海省情况看,九十年代以来未成年人犯罪日益严重,案件数量不断上升,犯罪暴力性、团伙性、凶残性日益明显,已引起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对青少年犯罪的早防早治,社会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为此,本人对青海省“八五”、“九五”期间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特点、发展趋势及对策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犯罪的个体因素主要是指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能发生直接影响或与其他因素发生交互影响而促成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心理变项,诸如人格特质、自我概念、心理需求、情绪、压力、生活适应、智力等因素,生理因素是指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情形。健康的身体以及愉快的生活,使未成年人偏差及犯罪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抑郁性、焦虑、自卑、不安、自制力、攻击性等人格特质使未成年人偏差及犯罪的可能性增大;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低会增大未成年人偏差与犯罪的可能性;情绪稳定性低、自我控制力差会增大未成年人偏差与犯罪的可能性。个体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各因素的核心,其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并与未成年人的个体因素发生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浙江省近10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其特点、原因做了认真分析。  相似文献   

7.
朋友对处于青春期未成年人的社会化有着重要影响。社会交往偏差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本文根据2001年末-2002年初,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央综治委青少年预防办合作进行的对全国10个省市、(黑龙江、甘肃、北京、江西、上海、河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1000多名城市未成年犯问卷调查,及同时对1000余名城市普通未成年人(作为分析未成年犯的对照组)的调查,对社会交往偏差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做了分析,指出交往倾向偏差、交往对象偏差和交往关系的偏差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不起诉是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的应有之义,顺应我国社会发展形势,契合司法实践的需要。但目前检察机关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起诉率并不高,这其中有制度和制度层面以外的妨碍因素。适当放宽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标准,增设刑事和解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建立不起诉后的帮教措施,从增加特别告知、人格调查、社会调查诉前听证、法律援助程序等方面完善审查起诉程序。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制度的作用,实现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对未成年人痴迷网络引发违法犯罪问题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未成年人因痴迷网络而引发的违法犯罪问题呈上升趋势,本文通过对因痴迷网络而导致犯罪的未成年犯的调查,分析了未成年人因痴迷网络引发犯罪问题的特点、原因,初步预测了这一问题的发展趋势,并根据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结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实践,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痴迷网络引发违法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大量的流动人口,更是导致这些地区的未成年人犯罪有其特殊性。对南京市栖霞区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表明,其犯罪主体中外来未成年人占了相当一部分。据统计,栖霞区2006年被起诉的未成年人有88人,其中外来未成年人54人,占61%。2007年被起诉的未成年人有113人,  相似文献   

11.
在诸多犯罪侵害对象人群中,未成年人则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据对天津市1999年当年入狱的全部罪犯的调查,其中,以未成年人为犯罪侵害对象的犯罪人占全部以自然人为侵害对象的2486名罪犯的7.84%。尽管这一比例相对较小,但由于未成年人的身心正处于发育时期,对犯罪被害的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面对一定的经济损失、身体损害往往会形成强烈的心理恐惧感,造成身心发育的畸形化,影响其今后的健康成长,有的甚至可能沦为犯罪人。因此,在实际生活中,预防未成年人被害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其意义不亚于对未成年人犯…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南京市2001-2003年3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犯罪类型与特点、犯罪成因的分析,结合国内外专家提出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对南京市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形势有了新变化,其违法犯罪初犯年龄有所降低,小年龄违法犯罪增多,未成年人涉足较为严重犯罪时有所闻,例如,盗窃所涉及的犯罪数额越来越大,抢劫、强奸等犯罪手段更加疯狂,贩毒案件和团伙作案增加较快等等,未成年人犯罪再次引起社会的震惊和不安。一段时期以来,社会各界在强烈呼吁要加大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力度的同时,有关修改刑法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年龄、对犯罪的未成年人适用更加严厉刑罚等的呼声也再次高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笔者从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点、新形式及犯罪成因,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论证,提出了构建社会预防与矫治立体网络,应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2001年12月16日,宁波市团市委、华东政法学院在宁波召开了关于“低龄犯罪问题”理论研讨会。就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未管所服刑未成年犯的一般状况及网络使用状况的调查,揭示了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及自身因素;显示了未成年犯的上网特点。本次调查为认识未成年犯的心理特点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从家庭因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进一步认识网络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新的探索,同时就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成瘾和犯罪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我国近几年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进行了考察,从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实证研究、人文研究、国外的研究现状和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趋势及研究的不足四个角度进行酵。目的是了解国内外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趋势,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8.
据报载:“我国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呈明显的上升和低龄化趋势,具有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手段‘凶残化.、犯罪经历‘惯犯化’、犯罪组织‘团伙化’等特点.未成年人的犯罪已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他们是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论显著提高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实效的战略举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实效尚不能令人满意,要显著提高这项工作的实效,必须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形势进行再认识。认清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和变化趋势的严重态势,认识到犯罪研究也是生产力,把犯罪研究纳入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总战略,让少年法为广大群众所掌握、所实践,从组织上真实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建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农村未成年人犯罪在社会转型期急剧上升居高不下。本研究通过对中部H省未成年犯管教所500名未成年犯的调查分析了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点以及犯罪的微观原因,以期对预防和控制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