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促进农民收入的较快速增加,既是当前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保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更是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的重要内容。通过比较山东、江苏、浙江三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结构和演变,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的高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家庭经营收入也是农民收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发展农村中小企业,采取得力措施促进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工作中一个突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改革开放20余年来,是我省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但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减缓,199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43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752元.而且差距不断拉大。如果农民收入不能稳步增长.不仅影响扩大内需和开拓农村市场,而且影响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最终将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发生了阶段性变化,但农民增收仍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一定要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统揽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的大事来抓。 一、加法——夯实农业基础,增加农业产出 据统计,我国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二仍然来源于农业,对中西部来说这个比例更高一些。因此,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  相似文献   

4.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公布了拉动内需的十项新举措。然而,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市场潜力最大的是拥有70%人口的农村。但近几年农村市场消费不旺、需求不足且农民收入低、增长缓隧,为此,应从增加农民收入、开发农村适销商品、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等方面来启动农村市场。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困难的主要表现为,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来增加农民收入没有可持续性,靠农业补贴等政府转移性收入使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农民外出就业收入减少,财产性收入受限制导致农民收入不多。主要原因在于农民素质不高,农民人均占有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仍显不足。因此,应重点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建立农民增收应急机制和长效机制,提供政策扶持,使政府成为农民的发展伙伴,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展和完善农民组织,实现自我保护,促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6.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民收入的增长问题,把农村工作的重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上。之所以把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因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据国家统计局2001年年报显示:2000年农村人口为8.07亿人,如按农业和非农业人口来划分,则农业人口为9.4亿。如按照惯例,一般农业劳动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年来,山东省农民收入迅速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农村经济社会持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但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复杂严峻形势下,国内经济环境也随之不断恶化,这无疑会对提高我省农民收入水平带来不利影响,出现的新困难与历史形成的老问题互相叠加,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为了有效应对当前的不利形势,必须创新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思路,从而保证我省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以来 ,农村出现了生产成本高、产品档次低、结构性过剩严重、农民收入增长率下降的现象。与此同时 ,在农村经济活动过程中 ,产品与商品、成本与利润、小生产与市场经济的矛盾也在不断地深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生产的经营规模必然会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扩大。增加农民收入只能通过扩大经营规模 ,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来实现。扩大经营规模是一种客观要求 ,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来,山东省逐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和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农村经济社会持续保持了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97年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已经连续四年下降,这是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遇到的新问题。中央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十五计划”期间的一件大事来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发展出现的好形势具有重大意义。从当前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经是:从战略上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富裕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努力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工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施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因素使农民工群体得以形成,农民工数量日益增多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充分发挥农民工的作用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也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是当前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就如何提升农村发展能力以促进农民增收,本文在下述三个方面提供了具体建议。一是努力提升为农民增岗寻岗、扩大就业的能力;二是努力提升促使农业增效见效和农民经营产品的能力;三是努力提升政府和社会各界支农扶农的力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课题:大力培育农村人力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培育农村人力资本,是新农村建设中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农民生活富裕,而农民的低素质阻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本进行培育,有利于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本文分析了人力资本对新农村建设的正向作用,剖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及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的影响,特别分析了要对二代城市移民进行人力资本培育,包括改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核心在于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践中的具体措施包括城乡一体化发展、调整优化结构、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教育培训农民等。  相似文献   

15.
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瓶颈是二元社会结构和由此导致的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农村这个拥有8亿人的市场启动乏力.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成为制约我国整个改革发展的体制性因素.延津"小麦经济"模式,对我国下阶段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来自实践领域的极富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物权法》的出台,我国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属性的认识已趋成熟,目前主要任务是在转型期我国如何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全面实现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利益,创造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双赢局面。从法律上明确流转市场的主体、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纠纷解决机制,从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两方面建立与完善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序运行的法律保障机制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工业反哺农业的不断发展、深入,农村面貌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农民人均收入在不断地增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然而“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首先是要解决权利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如何建立保护农民私权利的体制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引导、扶持农民合作组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宪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法》赋予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合法地位。我国目前已出现了一些农民自发成立的经济和专业技术合作组织,应该重视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在农村社会保障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同时尊重合作组织的自主性,对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制度、观念、管理和政策法规等几个方面。解决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应打破城乡体制和政策分割,调整社会结构,实现社会结构的一元化。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尽快把农民进城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和健全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和管理。加快建立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资金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建立适合其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但从法治社会角度而言,"三农问题"同时是一个法律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法问题.私法仅就农民利益问题寻求救济,而国家行为对市民社会亦难以作为,故"三农问题"由于牵涉到社会整体利益,应归于第三法域--社会法调整范畴.以社会法视角,可从降低农业人口、农村城市化和农民教育三方面,审视我国当前"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