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文辉 《党史文苑》2006,(10):55-56
简单地说德治就是依靠道德的治理,是与法治相辅相成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从法律的实施角度来看,德治作为法治的重要补充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德治的实施先决条件就是社会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公民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操.这就赋予了道德教化以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德治"是先秦儒家伦理政治思想学说的基本主张,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孔子提出三点德治主张强调德化教育;强调为政者要有好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仁者爱人"精神的施政内容.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用"仁政"概念代替"德治"概念.荀子在继承孔孟德治思想并吸收管子学派某些法治和礼法并用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从政者要有"道德之威"及道德行为的影响作用,提出了"平政爱民"德法并用,以德为主的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3.
简单地说德治就是依靠道德的治理,是与法治相辅相成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从法律的实施角度来看,德治作为法治的重要补充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德治的实施先决条件就是社会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公民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操。这就赋予了道德教化以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德治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就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德治主张.这种理论经过孟子、荀子以及历代儒家传人的不断努力,形成了一个非常系统的德治思想体系.但传统德治是在小农自然经济方式、宗法族制的社会构造及政治意识形态化的儒家学说基础上形成的,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和要求,其本质是一种统治策略,有强烈的人治色彩和明显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古代成功的德治实践,为我们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了历史依据.新的时期,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增强贯彻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儒家的德治思想和现实联系起来,以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治"体系,使我们的治国方略更加符合当今中国的实际.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的涵义与内容,探讨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迫切需要运用教育来加以贯彻实施,分析了加强法治教育、德治教育是贯彻落实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治国方略的重要方面,揭示了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不可忽视儒家德治思想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将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之一的今天,我们一定要辩证地看待儒家德治思想,充分认识其负面影响.儒家德治思想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儒家德治思想里的圣人崇拜被专制统治者利用,转变为王权崇拜的辩护工具;儒家德治思想还加快了道德作伪的产生和奴性人格的形成.社会主义的"德治"应该是建立在民主法律化和制度化基础之上的,法治是前提和保障,而不能将希望寄托于道德控制上.  相似文献   

7.
朱镕基总理曾提出,政府一定要"廉洁、勤政、务实、高效".这为新时期政府形象建设确立了目标和方向,也为树立良好的干部群体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以德治政与依法行政紧密结合起来.因为,德治与法治的正确结合,不仅是科学的治国之道,也是有效的治政之策.  相似文献   

8.
林瑞英 《探索》2001,(4):91-94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联系的当代相对最好的治国方式,其根本标志就在于"法律至上"权威地位的确立.法治有赖于道德的支撑与补充,这对任何法治社会来说都概莫能外,但这并不是我们党强调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出发点.我们党之所以在强调法治的同时,把"德"也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主要是基于我们预定实现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宏伟目标决定的;当然,也还同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国情有关.我们所说的"法治"与"德治"有其特定的含义.对之有了正确理解后就会明白强调德治,不可能"干扰"和"影响"法治,更不意味着要回复到人治的老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的涵义与内容,探讨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迫切需要运用教育来加以贯彻实施,分析了加强法治教育、德治教育是贯彻落实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治国方略的重要方面,揭示了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德治"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化的产物,它重视统治者的道德修养和对人民的道德教化,还主张以德选官、任人惟贤.今天我们要全面贯彻"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就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德治"思想,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相似文献   

11.
曹建平 《世纪桥》2007,(8):75-76
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对工业社会的"法治"治理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要求社会治理模式实现由法治到德治的转变。新时代治理模式的构建急需一次新的启蒙。张康之教授在其著作《公共管理伦理学》中运用现实历史主义的方法,以其独特的视角系统地阐述了社会的治理发展趋势,并建构性的提出了以德治为核心的"公共管理"治理模式,对后工业时代治理模式的建构具有重大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郑志发  曹云生 《求实》2001,(10):61-63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灵魂"和"生命线"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形式.在当前"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伟大实践中,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和德治有机地结合起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方略必将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得到更有效的实施,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必将通过突出和加强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而获得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论构建完善的廉政建设德治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新 《探索》2001,(4):66-69
德治体系在廉政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构筑思想道德防线的基础,是从政人员"官德"修养的保障,是搞好源头治腐的关键.廉政建设德治体系主要由道德文化建设系统、道德引导弘扬系统、道德规范约束系统、道德善恶评价系统和道德社会处罚系统等组成.构建廉政建设德治体系要注意克服重法治轻德治的倾向,要正确认识德治本身固有的缺陷,坚持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林杰  袁家臻 《世纪桥》2010,(15):14-15
我国"德治"思想从社会统治思想产生起就开始呈现其萌芽形态。毛泽东的"德治"思想体系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们当代的以德治国有非常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虽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已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原则,但目前学界对这一原则仍有存疑,其中,对"德治"内涵的不同理解是导致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之,梳理与条陈"德治"的词源本义,概述中国传统儒家"德治"的多重含义,阐述现代法治视域下"德治"特质,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方艳 《世纪桥》2007,(11):63-64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在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要注重"德治"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德治与法治并重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调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必须将"德治"与"法治"紧密的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王颖 《理论学刊》2004,(12):88-90
我国历史上的“德治”实践 ,总是伴随着相应的文化发展 ,体现为文化对“德治”的强有力的支持。本文通过考察历史上若干时期中哲学社会科学、伦理道德思想和教育科学等几方面的文化发展对“德治”实践的支持 ,试图探索文化发展与“德治”实践的内在规律 ,为今天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儒家"德治"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伦理道德为传统政治实践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和依据,但也存在着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以德治国"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在治国模式上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晶。二者既有着历史的传承和内在的联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存在着时代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离不开德治.德治对于中国文化是渊源流长的.中国社会的文明化过程(从传统走向现代),始终内蕴一种中国人意义中的德治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从现代性眼光审之,德治加法治才是我们的政治文明应建树的现代性结果.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我国道德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明重要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问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形成了邓小平"德治"思想,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德治"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