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儒商"是现代企业家所企盼的理想人格.认真思考传统儒家的君子人格思想,学习将儒家的君子人格思想与商业精神完美结合的商人典范--晋商的人格精神,吸收其合理成分,对于塑造"现代儒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传统儒家君子人格理论还存在狭隘性和不适应性,需要完善"智"、"仁"、"勇"诸概念的社会文化内涵."现代儒商"应该是集"德商"、"智商"、"胆商"和"情商"四位于一体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2.
陈燕 《瞭望》2022,(10):30-33
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情况,更是一个国家做出战略规划必须考虑的基本要素.全面准确掌握我国人口的发展底数,对于刚刚迈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中国,至关重要.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60周岁及以上人口可能突破3亿人.与此同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数...  相似文献   

3.
君子素质理念是孔子君子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现代素质教育的萌芽.研究孔子的君子素质理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7)
"君子"的观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古代礼乐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儒家的政治追求和文化理想,也是对人们道德的较高要求。但最初君子的含义并不包含道德因素,是对统治者的尊称,是纯粹象征地位的中性词,而后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其含义发展为有道德及有知识的人都称可作君子,成为带有道德意味的褒义词。本文对"君子"在《诗经》中代表的含义进行了分类及研究,将君子应有的理想人格具象化,呈现出了一个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的具体形象。《诗经》中的"君子观"对后世理想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国学赏析     
《侨园》2013,(10):54-54
<正>【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选自】《论语·为政》【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评析】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相似文献   

6.
流苏 《各界》2009,(1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统思想教育下的一些文人通常耻于言钱,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当时的鲁迅就曾"冒天下之大不韪",为稿费打过官司.无独有偶,同时代的另一文豪--林语堂也曾为版权问题与书局对簿公堂. 1927年夏天,林语堂初次来到上海,潜心写作,并且常常是"一稿两投':同样的内容,写一份中文的,写一份英文的.后来有人赞叹其中文好到难以翻译成英文,英文好到难以翻译成中文.  相似文献   

7.
中国这个礼义之邦,似乎特别偏爱"恭敬不如从命"、"宁可醉酒,不可恼人"、"礼尚往来"等口号.君不见,在酒席桌上,一些人喝到酒酣耳热,已显痴迷之状,亦有罢饮之意,但在劝酒者极富煽动性的话语刺激下,精神重振,豪气顿发,酒杯一端:"好,舍命陪君子!"于是乎一饮而尽. 笔者没有亲见过因"陪君子"而丧"命"的,但酩酊大醉者大有人在,因醉酒而影响健康亦是事实.  相似文献   

8.
城市建设的"蓝图",不仅是对美好未来的描绘,更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希望.因此,凡有"蓝图"的城市,都应该把"蓝图"通过各种途径予以人公布,广而告之,使之家喻户晓,既便于市民参与,又给群众一个鼓舞.  相似文献   

9.
"类本质"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帮助我们理解人的生命活动方式、人的价值需要、人生的意义和人对自由幸福追求的一把钥匙.从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出发,对"以人为本"进行人学解读,认识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传统儒家"君子"称谓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向古人指明了恰当的作为方向,也凸显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德性追求.挖掘儒家"君子"之良善观念,重点在于厘清中国古典政治理念与现代政治思想之间的会通,探究"君子儒"所蕴含的理想人格,分析君子养成"三达德"君子之道的行为规范,归纳儒家"修己安人""尊五美屏四恶""内圣外王"的为政之道.借由中国传统道德与当代公共责任伦理的契合,探讨儒家君子观之国家治理的德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秦代开始,郡县成为定制,有专家估计,那时大约有县衙900到1000座,唐代则有1235座.发展到清代,变成了1591座.可"民国"后仅剩1座,它就在河南内乡. 它是一座货真价实的古县衙,是全国唯一一处紫禁城的"麻雀"版本,始建于元大德八(1304年),明末(1644年)和咸丰七年(1857年)先后两次遭火灾化为灰烬.等到浙江绍兴人章炳焘做知县时,已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了.  相似文献   

12.
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之道对组织工作干部的个人修养、行为规范和形象展示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以儒家君子思想,可对组工干部眼界思路、品德行为和廉洁自律提出相应要求.  相似文献   

13.
国学赏析     
《侨园》2013,(2):4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相似文献   

14.
人的发展、人的教育作为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使教育人蕴涵着灌输与启发的功能.从对人性的不断认识来看,构建"灌-启"式教育理念,是人性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育作为人的生存方式,内含着灌输与启发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以德为先,以和为贵,以中庸为至德,注重的是臣民的意识,而不是公民的培养。它希望每个人注重自己的德行,形成一个君子社会。但事实是,文明的养成固然需要道德力,更需要制度力;需要"君子社会",更需要法制社会。在中国这样有几千年文明积淀的国家,传统的"伦理文明"当然应该传承发扬,但一种能将人带入更理性、更符合人性的"制度文明"更应该花大力气建设。还有,它讲求"为仁由己","推己及人",又重视恻隐与慎独。意思是不管别人看不看得见,都不能  相似文献   

16.
略论"以人为本"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进平  张剑锋 《理论导刊》2005,20(12):32-34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前提和起点,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和结果.因此,人既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也是人格的主体.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关键在于对"人"的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主要关注人的共同性,这并不意味着它等同于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区别,在于以人为本不是一个普适性的原则,它在各种利益主体在利益上有共同性时具有确定性,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运用.  相似文献   

17.
智,古人视为君子之道,所谓"智者不惑"是也.什么是领导干部之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为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是为智,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是为智,抵御风险、化解矛盾是为智.智,凸显出领导干部的胆识谋略,反映出其能力本领,体现出其气度涵养.无疑,每一个人皆希望成为智者,那么对领导干部而言,何以"长智"? 忧患长智.苏东坡曾说,"凡人智生于忧患,而愚生于安佚."心怀忧患,方能修成报国为民之才,身处忧患,更能增益"其所不能".忧患者,当忧国忧民.  相似文献   

18.
吕斌 《侨园》2005,(5):40-41
" 闪婚 " ,顾名思义,就是 " 闪电般地结婚 " .在中国, " 闪婚 " 已经成为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你若在著名的搜索网站 GOOGLE 上打出这个关键词,它只用 0.03 秒就搜索出 17600 项查询结果.闪婚的 " 模范 " 在中国的名人中莫过于曾为湖南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的"快嘴"李湘和恒信钻石机构执行总裁、名副其实的 " 钻石王老五 " 李厚霖了,他们从相识到订婚,只用了一个月零三天.在平民百姓中更有甚者,上海一对男女从相识到领取结婚证只用了 13 个小时.闪婚一族的宣言是: 2秒钟可以爱上一个人, 2分钟可以谈一场恋爱, 2小时可以确定终身伴侣.闪婚是不是一种时尚?有没有影响到留学海外的 " 海生代 " ?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在 " 海族 " 里也不乏其人.  相似文献   

19.
假如我们从日本人远藤隆吉1900年撰写的四卷本<支那哲学史>(汉译为<中国哲学史>)算起,"中国哲学"的历史已超过100年.假如我们从谢无量撰写的<中国哲学史>(1916年9月印刷)算起,"中国哲学"的历史已有将近90年.在这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外学人出版过数不清的"中国哲学史"专著,发表过数不清的"中国哲学史"论文,现在却突然出现一场"中国哲学是否合法"的讨论,且一时间成为中国学术界的热点,是很耐人寻味的.假如讨论的结果是"不合法",中外学者约一个世纪的辛劳,岂不成为"竹篮打水一场空"?!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出山赴京,力主抗日,在对政府抗战失望后,他试图冲破国民党中央不抵抗政策的束缚,在察哈尔独树一帜,践行武力抗日.后来,随着中日战争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冯玉祥对以往抗日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强调抗日战争必须有全国统一的计划和指挥,并把对内和平统一、共同对敌,看作是争取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前提,这成为冯玉祥在"七·七"事变前明确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