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全球化当今已成一个无法回避的论题。它给人类的思维领域与思维方式带来巨大影响。本文旨在讨论全球化对人权的影响,以期对认为全球化会给人权带来美好未来的乐观主义论者给以必要的警示。  相似文献   

2.
60年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联合国成立。自此,世界历史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国际法也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60年来,国际社会汲取以往的经验与教训,国际法律秩序在联合国的主导之下正在形成。然而,由于世界关系格局的影响,联合国的宗旨未得完全实现,联合国的原则未能尽被遵守。联合国的各个行动领域均或多或少的存在缺憾。适逢今年联合国大会于其对联合国的改革问题进行详尽探讨,以图在内部机制和所涉事务领域展开新的局面。为此,本刊约请了吉林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教研部、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的部分教研人员,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简短的商讨。由于篇幅的限制,相关的讨论未能畅所欲言,惟盼能促使海内外学人更多从规范和学理的角度谈就联合国的发展乃至国际法治的未来。  相似文献   

3.
人权的全球化:概念与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权全球化是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现象之一。它不仅仅意味着人权制度的跨国作用 ,而且也意味着人权思想、学说、意识的跨国交流。在人权国际化的过程中 ,宜以人道主义和权利本位为出发点 ,以文明间的共存和可持续发展为准则 ,在其发展过程中 ,应当以国际合作为主导方式 ,不能包罗万象的建构国际人权体系 ,另外应重视人权谱系的全面性。在此前提下 ,构筑共同的人权高标准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在司法实践中的最早尝试中国历史上的统治阶级在长期的司法审判实践中很早就注意到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作用问题,并经长期积累,总结出了一整套的经验。最早见之于《周礼》中的“五听”:(一)辞听。即“观其出言,不直则烦”。先分析供辞矛盾的地方,然后决定哪...  相似文献   

5.
2007年4月21日至4月22日,由南京大学法学院主办的南京大学第九届费彝民法学论坛暨“全球化背景下的法治与人权”专题研讨会在南京东郊国宾馆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党校等全国数十所高校及南京大学的80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畅所欲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本次会议可分为四个论题,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欧盟人权机构:《巴黎原则》的一种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力宇  袁钢 《法学》2007,(6):114-122
国家人权机构是在联合国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宗旨以及《巴黎原则》的框架下专职保障人权的新兴机构。欧盟一体化的进程中也越来越重视人权问题,关注到国家人权机构和《巴黎原则》,并从全新的基本权利机构或者欧洲种族主义和仇外心理监控中心的功能扩展两个方面来建立符合《巴黎原则》的欧盟人权机构。未来的欧盟人权机构应能保持法律、组成和财政的独立性;应享有监督、咨询、教育、资料收集和调查等职责;应与国际人权条约机构和欧盟成员国的国家人权机构开展合作。欧盟人权机构的建立可以提升欧盟一体化的程序。  相似文献   

7.
人权冲突及人权的协调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权冲突是人权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而人权冲突所产生的分歧以及人权冲突结果的差异又是人权理论上的一个难题。人权冲突由来已久,无论是谋杀堕胎人士的血腥,泰坦尼克号的惨烈,安乐死的艰难,或是大大小小无数人权冲突带给我们的困惑,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无奈。学习和研究人权冲突问题,掌握权衡冲突人权各方重要性的方法,妥善处理我国社会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人权冲突问题,不仅仅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也是我国法制社会迈向更高层次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最早的窃听     
不知从何时开始,打开电视机,谍战剧风靡荧屏,其实,搞情报古已有之,就拿窃听来说,有记载的、最旱的窃听事件,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秦国。《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详细记载了这次窃听事件的来龙去脉。事情要从秦惠王的弟弟樗里疾说起。樗里疾足智多谋,人送外号“智囊”,他还是秦国的战将,曾立下赫赫战功,加上本身又是皇亲国戚,特别受秦王宠爱。  相似文献   

9.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在1991年9月25日第46届联合国大会代表中国政府的发言中强调指出:“在人权领域,既要重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又要重视经济、社会、文化与发展权利。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最基本的人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钱外长寥寥数言即阐明了我国对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立场。但钱外长在发言中提到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  相似文献   

10.
论人权的主体与主体的人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认为,在人权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人权主体泛化与主体人权泛化两种倾向。针对这种“泛人权论”,作者指出,“人权主体”与“权利主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权主体应主要限定于个人,人权是一种个人权利,有必要澄清人权主体的个体性问题中的几个模糊认识;人权有应有权利、法规权利、习惯权利和现实权利四种形态,并各具不同作用,人权并非没有客观标准和确定内容,人权分为基本人权和非基本人权,当前我国应把人权建设重心放在基本人权上。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对人权的关注程度也在日益上升.本文从人权的发展及国际人权保障谈起,进而将眼光凝聚在我国,试着论述我国在人权保障的上取得的进展,以及不足;并试对部分国外舆论对我国人权保障的无端指责进行驳斥.  相似文献   

12.
<正> 一、资产阶级人权的基本内涵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中已明确指出,法的关系不能从其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人类精神的发展上来理解,只能从物质生活关系总和,主要是从其生产关系总和上来理解。这里所谓法的关系即各种各样权利义务关系的总和。所以法的关  相似文献   

13.
人权观念与人权入宪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郭道晖 《法学》2004,(4):17-21
20 0 4年 3月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中国 1982年宪法颁布实施以来的第四次修改 ,是宪法内容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保持了宪法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宪法修改始终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的要求。宪法修正案内涵深刻 ,立意高远 ,都是关系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尤其是对私有财产权与人权的保护性规定 ,对中国宪法发展和我国整体法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庞从容 《政法学刊》2011,28(6):82-87
人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话语,同时也是一个深刻、敏感并极富争议性的论题,其中人权概念就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基本问题。现代人权概念是一个历时性与共时性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人类的人权发展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人权的几个基本概念,厘清这些概念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权概念本身的演变及其内涵与外延的丰富与发展过程。它们从某个角度记载了人权事业发展的曲折艰难历程和人类在人权事业上不断进步的足迹。  相似文献   

15.
人权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人权的性质,有的人认为人权具有普遍性;有的人认为不能忽视人权的文化相对性。那么,人权究竟是具有普遍性,还是具有文化相对性呢? 一、从《世界人权宣言》角度看人权的性质 世界性人权文件缔结的基础是其内容反映的被普遍接受的行为标准;联合国监督各国遵守国际人权标准。如果这些权利没有被广泛接受,那么  相似文献   

16.
从人权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人的自然权利的内容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当代环境问题导致人的良好环境权的提出;环境权与人权既具有一脉相承的理论基础即人的自然权利,也具有协调一致的理念基础即“人类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在实践中,欧洲人权法院封环境权与人权的平衡开启了一条重要的值得借鉴的环境权人权化和司法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人权的内涵     
林喆在2004年3月5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何为人权?》提出:人权是指人按其本性所应享有的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由度。  相似文献   

18.
人权的终结     
人权的历史已经在与统治和压迫的抗争中走向其终结。自前现代以来,自然权利奠定了现代国家主权的基础。这一趋势在后现代日趋显著,人权也已成为正在构筑中的新世界的道德秩序。从哲学的视角看来,人性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能作为规范性价值的渊源。普遍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如同人道主义之树上相互纠结的枝蔓,无法将人权作为个体欲望的立法加以理解。在后现代,人权运动跨越了社会的分野,同时也解构了其支配的主体。只有当我们将人权视为赖于他者而存在,人权方能回归至其原初的目标而成为后现代的正义准则。  相似文献   

19.
人权漫谈     
一般认为,人权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方。古代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一约公元前406年)的作品中就首先适用了“人权”一词。西塞罗以永恒、普遍的自然法则为前提推导出了人类自然平等的法律人权观。他在《法律篇》中提出,应把共享法律的人们看作是同一国家的成员。主张奴隶也能成为国家的一分子,在罗马征服地区的各族人民都应享有平等的公民权。不过,在古代,并没有形成人权思想体系,权利内容的具体特征也并不清晰,与人权有关的思想是分散的、零碎的。  相似文献   

20.
对人权的普遍性与人权文化之解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人权的普遍性要求人权应当是世界性的。人权文化是世界范围内对人权普遍认同、普遍尊重和普遍保障的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更高形态。人权文化的形成既有可能,也是必要的,但现存的“人权的霸权主义”和“人道的霸道主义”则是建立人权文化所必须首先清除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