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名自称派出所民警的男子,在陕西省西安市永乐路上的顺家快捷酒店里上演了3个多小时的闹剧。据长乐西路派出所民警解释,闹事者是派出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临时人员。出事的,怎么又是"临时工"?出事的司机是"临时工",出事的教师是"临时工",出事的警  相似文献   

2.
雷淳仁 《工友》2007,(12):20-22
在计划经济时代,"临时工"与"正式工"的待遇有着天壤之别。于是,许多"临时工"拼死拼活地干,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转正"成为"正式工"。然而,许多人却终身不得其"转",导致这些人老无所养——哪怕这些人已连续工作了数十年。近日,记者接到原湖北工具厂"临时工"雷淳仁的电话,反映他因"临时工"的身份,导致晚年生活陷入无依无靠的窘境。为此,记者前往采访,了解到这位65岁的老人,30年来为"转正"而不懈求人,但最终无法"转正"而落得老无所养的下场。但愿,与雷淳仁同类遭遇的老人们能够"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3.
淦丹丹 《工友》2013,(8):22-24
7月9日是李荣桂60岁的生日,前一天,在南昌一所高校负责绿化工作的他收到了单位终止聘用关系的通知书。他无法像普通工人一样办理退休手续,因为他的身份是"临时工",单位从未为他办理过社保.30多年的"临时工"7月2日下午2点半,室外温度35摄氏度,李荣桂和5名组员正在校园内修剪树木。李荣桂回忆起1980年刚入职绿化组时的情形说,当  相似文献   

4.
谭立独 《工友》2008,(8):10-12
临时工,一个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应当说,从1995年《劳动法》正式实施后,临时工这个称谓在法律意义上已不复存在。然而,事实上"临时工"在现实中依然大量存在。用人单位还大量地使用着较"正式工""廉价"的"临时工",依然有不少劳动者"享受"着所谓"临时工"的待遇。  相似文献   

5.
菜行乐 《工友》2012,(11):44-44
记得我刚入职场的时候,上司和同事交待的工作,我都只有一种响应:"是!没问题!"但是,领导有交待"任务",前辈和资深员工也有分派"工作",甚至连刚进公司的新人,也要我花时间去"帮忙",这下子可好了,我怎么忙得过来?一开始,我以为是自己的专业性不够,或是抗  相似文献   

6.
"编制内"、"编制外"导致的"正式工"、"临时工"双轨制用人模式,几乎已经覆盖了全国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文化程度不高、工资低、待遇低,是当前临时工群体普遍现象,也是临时工易引发公共事件的原因之一。如何破解临时工管理难题,使其更好地完成社会管理职责?学者认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质",是问题的根本原因。与在编人员同工同酬,吸引高素质人员加入,进而提升临时工的整体素质,才是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7.
彭健 《工友》2013,(8):29-29
5月31日,在延安市杨家岭附近,延安城管队员执法时与商户发生撕扯现象。监控视频显示,有城管队员双脚跳起猛跺倒地商户。对此,延安市城管局回应称,脚踩商户者属临时聘用人员。作为"顶缸专业户"的临时工,关键时刻又登场了。延安官方所称的临时工,则更多地同权力和身份相关。与正式工相比,临时工无编制、地位低、收入微薄,是不大被人看得起的二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总工会做实"爱心助环卫"项目,三年投入200余万元解决一线环卫临时工人身心健康、工作生活等方面困难,关爱环卫工人,助推政府民生工程。  相似文献   

9.
笑话     
《工友》2015,(1):62
密码我看到饭店的wi-fi密码是ZLYGDLX,觉得很复杂,就问服务员:"你家密码怎么这么难记?"服务员笑着说:"不难记,是再来一个大龙虾。"我一边读一边输密码,于是服务员帮我点了一个大龙虾。生命探测仪一个帅哥走进一家药店,对售货员说:"我要买一个生命探测仪。"售货员听了一愣,问:"生命探测仪?店里没有啊!"只见那帅哥扭捏了好半天,不好意思地说:"我......我就是想买个验孕棒。"  相似文献   

10.
王李周苏  晏凌杨 《工友》2013,(11):10-11
"临时工"本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概念,而当下国人所熟知的"临时工"群体则多分布于公安、城管等政府部门,名曰协管员、协警、联防队员等。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编制外大量使用"临时工",已成为当地财政的巨大负担。他们的工资有的纳入地方财政供养预算,有的则靠部门创收"罚没款"发放。大部分"临时工"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工作辛苦但待遇低下。由于缺乏合法身份,部分临时工违法参与"执法",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余明忠  张国平 《工友》2008,(11):12-14
2008年9月7日,马付成告诉记者:"我在××公司铁路运输处襄樊综合段工作20多年,单位却说我不是职工,不发工资,还把我从住房中赶出来了,我这60多岁的人今后怎么过日子啊!"说到这里,泣不成声,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12.
曹旭峰 《工友》2008,(2):12-15
今年58岁的余德明,在八十年代就担任钟祥市胡集镇党校理论教员、党校副校长。其后,又受命于危难中,屡次"救活"数家濒临倒闭的镇办企业。就是这样一个为该镇经济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功臣,却在晚年被无情的清退,理由是:他是一名没有城镇户口的"临时工"。  相似文献   

13.
当事人基本情况:原告:李某,男,52岁,电力公司锅炉勤杂工被告:电力公司案情简介:原告李某(下称"李某")于1983年以"临时工"身份被招聘进被告电力公司(下称"电力公司")工作,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岗位是锅炉勤杂工,工作勤勤恳恳,为人老实热情,和单位同事关系处得很好。在工作的24年中,李某也曾要求电力公司给自己"转正",因为个人没有学历及其他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单位一个90后小姑娘曾经指着我们的鼻子说:"你们这些妇女,嘴巴里天天就是老公孩子买菜做饭,烦不烦?"我们反驳她:"难道你不是‘妇女'?"她眉毛一挑:"我当然不是!我是女孩儿!"我们都笑了,所谓"妇女",好像专指结了婚并且生了孩子的女人,在人们印象中就是扎着围裙的黄脸婆。可是,我要说,青春妙龄的女孩固然美,但"妇女"更美。妇女的美,多了一种母性的温暖,多了一种责任在肩的沉稳,多了一种人间烟火的可亲,也多了一种岁月历练的风韵。妇女懂得爱,因而美丽。为人妻为人母的女人,最懂得无怨无悔的付出。她把爱给了老公,给了孩子。为了让一家人吃上可口的饭菜,她们费尽心思,天天看电视里的美食节目。看到可心的菜谱,  相似文献   

15.
谭立独 《工友》2008,(9):10-14
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且取得相同劳动业绩的劳动者,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由此可以看出,同工同酬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相同;二是在相同的工作岗位上付出了与别人同样的劳动工作量;三是同样的工作量取得了相同的报酬。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合同法》还规定了劳务派遣应同工同酬。但是,法律上已经消失而现实中依然存在的"正式工"与"临时工"之分,让"临时工"同工同酬的愿望遥不可及。  相似文献   

16.
燎原 《工友》2014,(7):14-17
正因为在各种突发事件频频"被主角","临时工"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生态中一个独特的符号。年近五旬的余习亚,来自湖南常德农村。前几年,他就嚷嚷"不干了",但每年春节后,他依旧出现。像他这个年纪,找工作确实面临很多困难。和余习亚一样,侯红彦也是上世纪90年代来到广东东莞常平公安部门任治安员,至今已干20年。  相似文献   

17.
我这个人,是生活很随意的那一类。就是说,只要满足了我的最基本需求条件后,对别的或者是更高级的东西就持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因为没有,所以常常被人讥笑为贫困。其实呢,收入本就不高,也就是贫困一类的。但最近,好像人们对这个情况的认识有所改变。我没有手表。导致这个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戴着别扭,有异物感,并且因对其不爱护,丢失的情况常常发生。自从要到电脑键盘上谋生活,就更不接触了。现在有人就说:时尚啊。什么年代了,除了贫困山区来的人借块手表戴上摆摆阔,贵族和上流社会的人,有哪个戴手表啊? 我没有手机。没有手机的原因是我这人没什么本事,人家真有事找我了,办不成,别人会以为我是不愿意帮人家。现在有人就说:没有手机的人好本事啊。那都是有实权的人物,想找谁了有秘书去找,不用自己费心。别人要想找你了,只能带上礼物登门拜访。我没有钱包。我这人大大咧咧,又喜欢琢磨些事情,也就  相似文献   

18.
王伟健  白天亮  叶琦 《工友》2014,(7):12-13
正"五一"期间,劳动者权益保护再度引起社会关注。我国被派遣劳动者有3000多万,"临时工"泛滥现象引发同工不同酬等问题。去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一大亮点就是对劳务派遣用工的规范;今年3月1日实施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又作了进一步规定。在"派遣工不得超过各单位用工总量10%"的高压线下,被派遣劳动者命运会有怎样的改变?日前,记者在多地展开调查。  相似文献   

19.
问:我是一名技校的毕业生,学的是焊接专业。毕业后根据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意向性协议,我来到了一劳务派遣公司,派遣公司把我派到一机械厂。在和派遣公司签订的三年劳动合同中,公司和我约定了六个月的试用期。来到厂里,厂方又给我规定了六个月的"试工期"。享受的是相同岗最低档的工资。用人单位派遣公司已给我规定了一个"试用期",用工单位造船厂可以再给我规定一个"试用期"吗?  相似文献   

20.
刘兴攀 《工友》2014,(3):56-56
正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人离开了家乡,住进了城镇,过上现代化的生活。但每到过年,大家都会说:"还是在老家过年最有年味",这也许是农村过年习俗"讲究"的多些,或是人们都很怀旧。我的老家在保康县的一个偏僻的山村,由于地理环境的恶劣,90年代末,才有了"两通",通电、通路,也许是因为信息比较闭塞,老家的"年"让人感觉更"原生态"。我出生在80年代,自打记事起,大人都说"小娃子望过年,大人怕过年",大人怕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