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谭渊 《德国研究》2011,(2):62-68,80
<老子>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次数最多的典籍,从1827年至今,其德语译本数量已经超过百种.本文首先回顾<老子>在德国的传播史,重点介绍了具有代表意义的四个译本,随后聚焦于德国学者对老子生平的研究,特别是基督教思想对<老子>接受的影响.在基督教神学的左右下,老子长期被神圣化,被视为带有犹太教-基督教色彩的先知.直...  相似文献   

2.
弗利德里希·吕克特于1833年首次以诗歌体形式将《诗经》转译为德语,在《诗经》德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吕克特译本在翻译上比较自由,并加入了译者对中国诗歌的大量阐释。该译本直接体现了吕克特的"世界诗歌"理念:翻译世界各民族古代诗歌以促进民族间的和解与精神交流。译本问世后一再被后世诗人改写传唱,影响深远,是《诗经》西传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1926年敬隐渔在法国《欧罗巴》杂志上发表的《阿Q正传》法语节译本在法国引起强烈反响,但却屡遭中国评论家的诟病。张伯伦先生经过五年的调查,在2015年出版《敬隐渔传奇》,以大量新发掘的文献资料再现了这位天才作家和翻译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2016年,张伯伦出版《敬隐渔文集》,使深藏于历史的敬隐渔的译作、小说、评论和书信与当今读者见面。周领顺教授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是近年来中国本土发展日益成熟的全面、动态的翻译批评理论。本文利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对得之不易的敬译《阿Q正传》的法译本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从社会学、翻译学、历史学的角度探究敬译本的求真度、务实度和合理度,以及译者行为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李道揆 《美国研究》2001,15(2):146-150
近来应奥林匹克出版社的邀请,写一篇向我国中学生介绍美国<独立宣言>的文章.为此,我细心地阅读了<独立宣言>的中文本.早在上个世纪初,我国就出版了<独立宣言>的全译本,以后又有新的译本问世.  相似文献   

5.
<剑桥东南亚史>在学术视野、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重大问题以及编写体例上都实现了突破,是东南亚历史研究的新飞跃,而<剑桥东南亚史>中译本的出版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梁海军 《法国研究》2020,(1):99-104
敬隐渔的《阿Q正传》法译本,虽然是一个不完整的译本,曾在学界引起了一场风波,却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开创意义。敬隐渔首次将鲁迅作品译介到法国,为中国新文学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翻开了历史的第一页。他的文学译介活动促进了中法文学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视域,梳理了1899至2013年传播到中国的日本马克思主义110年的研究文献,包括日本期刊、日本学者、日本著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贡献。其中,河上肇的贡献和影响最为突出,其著作《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二)》,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向中国传播的开篇之作,河上肇的其它著作以多种方式被多人,或译为中文或作为翻译德、英译本的参考附录在译著内。河上肇在日本京都大学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影响一代留日中国学人。中国马克思主义输入性传播,1903年至1930年日语译本的贡献是主流,1930年被德语版本取代,1957年日语译本贡献力恢复,1982年重新达到一个高潮,并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分析、选择性吸收,一直到2013年。  相似文献   

8.
波德莱尔的《腐尸》以其独特的格律、新颖的内容、深刻的哲理、恶中发掘美的美学意识及其包含的现代性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然而由于翻译条件和翻译观念的不同而呈现出水平参差不齐的翻译作品,本文从众多译本中选出5个为例,解决哪一个译本更有价值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翻译波德莱尔诗歌的要点。  相似文献   

9.
刘建 《当代亚太》2005,(2):59-62
本文系作者为德拉维加所著<乱中之乱--股市三人谈>一书中文译本撰写的前言.该书即将由中国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0.
浙江义乌,如今是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城。整整100年前,1920年初,一位名叫陈望道的年轻人自日本留学归国不久,回到他的故乡义乌分水塘村,躲在老家的柴屋里,从日译本和英译本的对照中翻译《共产党宣言》。该文献是全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纲领性文件。而陈译本是该书第一个中文全译本。陈望道只用了不长的时间,于4月完稿。  相似文献   

11.
孙越 《法国研究》2012,(1):11-19
葛兰言的译本未保持《关雎》的音韵之美,在遣词造句上模仿原诗的结构,但造成译文的冗长;许渊冲的译本在音韵和词句上保存了原诗短小精美的特点,却打破了原诗的语言结构。两个译本形式上的区别源于两位译者对《关雎》理解:葛兰言依据儒家经典注疏,将译文演绎为“妇人摘野菜以供庙堂,求淑女以献君子”的故事;许渊冲未理会儒家的阐释,而是还原了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葛译的关键在于“妇人”这一角色的引入,而古汉语省略主语的习惯给原诗的人物和情节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也使多种阐释和演绎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个人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译本读者的接受视角.本文拟以圣-琼·佩斯的长诗<阿纳巴斯>的第一章为实例,通过对三个中译本的分析比较,探究翻译者的主观诠释对读者可能造成的影响,并由此切入,表达一种更具本体论意义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3.
杨维春 《法国研究》2015,(2):53-59,34
帕特里克·卡雷的法译《寒山诗》是法国这个汉学重镇的第一个法语全译本,体现了译者作为著名汉学家、佛教典籍翻译家、诗人作家的专业考证、深厚学养与精准把握。同时,该译本也存在着一些原文理解上的误读和译文表达上的误译,反映出译者在译语环境中的翻译选择。这个译本,既可以使我们了解法国汉学家和翻译家在寒山诗经典化译介中的用力之勤,也可以为中国文学外译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一八○二年的法国公众犹如“庆祝一位公主诞生”那样欢迎夏多布里盎的小说《阿达拉》与《勒内》的问世;可惜我国长期以来不容易看到中译本。最近外国文学出版社与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阿达拉》与《勒内》,受到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5.
丰子恺(1898年-1975年)翻译的《源氏物语》出版是在1980年至1983年。这部译著影响至今。但是,丰子恺翻译时参考了哪种文献资料,在中国和日本的学界至今还是迷。文章主要以丰子恺译《源氏物语》的脚注以及引歌的翻译特点为切入口,论证丰子恺翻译《源氏物语》时除了他在"译后记"中提到的3种现代日语译本之外还参考了金子元臣『定本源氏物語新解』和玉上琢弥『源氏物語の引き歌』等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6.
刘珂 《法国研究》2001,(1):164-176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个人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译本读者的接受视角.本文拟以圣-琼·佩斯的长诗<阿纳巴斯>的第一章为实例,通过对三个中译本的分析比较,探究翻译者的主观诠释对读者可能造成的影响,并由此切入,表达一种更具本体论意义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为代表的文化发展新风向给译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翻译好文化负载词正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第一步。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是凝聚和展现中华文化的代表性文本。其中,《西游记》的法语译本研究至今无人问津。本文将以《西游记》三部法语译本为例,通过比较和分析作品中的典型案例,讨论和总结文化负载词的汉法翻译带来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钱翰 《法国研究》2001,(2):181-186
从 1 971年到 1 984年 ,除了 1 977年休假 ,福柯在法兰西学院进行了十三次讲课。教席的名称是 :思想体系史 (H istoire dessyst mesde pens e)。这十三次演讲将由瑟依和伽里玛出版社根据录音和其他资料整理出版。法国在 1 997年和 1 999年分别出版了《必须保卫社会》2 和《不正常的人》,十三次演讲全部出齐可能还需要数年的时间 ,中国的译本也将紧跟法国的出版步伐。待福柯的演讲集全部出齐以后 ,对于这位二十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世界学术界和思想界会有更深刻的研究和认识。1 975年 ,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的演讲《不正常的人》 (Les…  相似文献   

19.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已然凭借大众传媒成为当下一个全新的流行符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仓央嘉措其人其诗在法国仍鲜有人知.鉴于法国民众对于中国西藏的普遍热情,这一现象不能不让人感到费解.究其原因,译文的质量可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旨在就仓诗现有的法文译本作出了一个初步的考察.鉴于现存仓诗辑本种类甚多,具体诗句意义的解读又是众说纷纭.本文并不试图深究原诗的真正含义,而是力图以两首译诗为例,对法国译者们理解仓央嘉措和中国西藏的特定视角以及他们所选择的翻译策略进行一次管中窥豹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大量使用叠音词,而法语中却几乎不用这种修辞手段。在把中国文学作品译成法语时,如何翻译这些叠音词,如何在译文中保留其修辞效果,就成了翻译者所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往往只能靠加注释来进行补救。论文通过对《红楼梦》法译本中部分叠音修辞格的翻译范例进行简要的分析,试图归纳出一些汉语叠音词的常用法语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