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朴祭     
沈淦 《侨园》2012,(6):47
王朴是陕西同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人,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中了进士.他初任吏科给事中,因为直言进谏触怒了明太祖朱元璋,被削去官职.不久,朱元璋又起用他为御史.但由于他生性耿直,照样经常与朱元璋争辩是非,一点也不肯让步.终于有一天,朱元璋大发雷霆,喝令武士将他绑出去斩首.到了斩首之地后,朱元璋又将他召回来,问道:"你改不改?"王朴答道:"陛下不因为臣不肖,提拔臣为御史,怎么又如此污辱臣呢?假如臣没有罪,陛下怎么能杀臣?如果臣有罪,又何必再活下去?臣今天只求快点死啊!"朱元璋勃然大怒,喝令将他拉出去,赶快行刑.  相似文献   

2.
毕东 《侨园》2013,(7):74-74
<正>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是穷苦人出身,从小吃过很多苦,饱受贪官污吏的剥削。而且他的父母和长兄也都死于残暴的剥削和瘟疫,所以他从小就立下誓言,长大后一定要杀尽天下的贪官污吏。他当了皇帝后并没有失信。洪武二年,他果然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贪污"运动,矛头直接指向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有力打击了贪官污吏的嚣张气焰。首先,朱元璋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当他发现御史宇文桂身藏十余封拉关系拍马屁私托求进的信件后,立即派人对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从上到下贪污腐败现象极其严重,他龙颜大怒,立即诏令天下:"奉天承运,为惜民命,凡官吏贪赃满六  相似文献   

3.
《史书》记载,明朝皇帝朱元璋为防止官吏腐败,稳固江山社稷,每当任用一批官员时,总要亲自告诫他们: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就像是守着井底之泉,井虽不满,却能每天汲水,长久不断。朱元璋的这  相似文献   

4.
鉴于元朝灭亡的教训,朱元璋力图从制度上预防与惩治贪污腐败。他制定低俸禄与低办公经费制度强迫官员保持节俭的作风,以严酷的法律惩治贪污腐败,并建立了一个完善的监察系统搜集官员腐败的证据。朱元璋的制度建设虽然对遏制贪污腐败起到了一定震慑作用,但即使是在朱元璋时代,贪污行为也屡发不绝。朱元璋过世后,低俸禄与低办公经费成为官员贪腐的正当理由,严酷的反贪法律的执行因为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态度实际上也逐渐废止了,监察制度也变成了党争的工具。尽管如此,朱元璋的制度反腐仍然为今天的廉政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反腐教育应当常抓不懈,反腐应摆脱依赖个人意志的法律,注意保持官员的适当工资水平。  相似文献   

5.
非意 《侨园》2013,(3):48
有人说过,坐上龙椅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仍然是一个"小农",因为他的历史视界非常狭隘,其治国理想就是建立一个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小农社会。"小农"出身的朱元璋也常常谈到要藏富于民,不过。他所谓的"富"是指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最低层次的需求,而一旦越过这个层次,则富人就成了他的王朝稳定的威胁,是他不能容忍和必须打击的对象。朱元璋对富人的压制,主要有两个办法,一是强制性移民;二是罗织罪名。明王朝刚建立时,就强迫大批苏州富民迁徙至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他用法律打击大户更是不遗余力。富豪们稍不小心,就会招致横祸。常常是一个得罪,全家遭殃,而一旦罪名成立,则其财物田产都将充公。洪武朝发生了许多大案,其中有许多豪强世家受到牵连。史籍上说:在朱元璋的打击下,三吴地区"豪民巨  相似文献   

6.
洪武二十五年(1392)七月,岢岚州学正吴从权,山阴县教谕张恒给,到京城述职。学正,是州官学的长官;教谕,是县官学的长官。他们来向皇帝陈述地方教育情况。朱元璋没有听他们的例行陈述,却先询问民间疾苦。这两人回答说:“不知道。”还认为“这不是学正和教谕职责范围内的事。”朱元璋道:“从前北宋胡瑗任苏、湖官学教授,他不  相似文献   

7.
察人先省己     
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打算在郊外狮子山造一座"阅江楼",以记载他统一天下的功绩,昭示后人。当时正处于洪武政权建立之初,天下还不稳定,四野荒芜,老百姓的日子大多过得凄苦。若在此时大兴土木,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很难收到预期效果。朱元璋想到此处,反问自己:我能这样想,那么满朝文武会不会也这样想?他想以此事考核一下,看百官中有多少关心国家和百姓的忠臣,以备日后重用。  相似文献   

8.
天健 《各界》2009,(10)
有明一代任丞相的只有四人,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有三人被杀.据说徐达也未能善终,洪武十八年他患上了极为凶险的背疽,按中医的说法,忌吃蒸鹅.朱元璋偏偏派人送一只蒸鹅给他吃.徐达心知肚明,皇上不希望他继续活下去,只好当着来人的面,流着眼泪吃下蒸鹅,没过几天就死了.  相似文献   

9.
察人先省已     
高深 《党政论坛》2008,(20):15-15
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打算在郊外狮子山造一座“阅江楼”,以记载他统一天下的功绩,昭示后人。当时正处于洪武政权建立之初,天下还不稳定,四野荒芜,老百姓的日子大多过得凄苦。若在此时大兴土木,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很难收到预期效果。朱元璋想到此处,反问自己:我能这样想,那么满朝文武会不会也这样想?他想以此事考核一下,看百官中有多少关心国家和百姓的忠臣,  相似文献   

10.
据史载,明朝皇帝朱元璋为防止官吏腐败,每逢启用一批地方官员,总要亲自告诫预任官员: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就像是守着“井底之泉”,井虽不满,但却能每天汲水,长久不断。若是四处搜刮民财,就是手段再高明,也难免东窗事发。而一旦事发,就要受牢狱之苦。  相似文献   

11.
朱元璋一生,不屈不挠地与贪污作着你死我活的斗争,但却每次都是孤身冒进,又孤身而退,功亏一篑.在他整个的反贪生涯中,规模庞大的郭桓案,无疑是里程碑式的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到了朱元璋的道德制高点,看到了他的愤慨与暴怒,但最终,我们没有看到他的理智.  相似文献   

12.
帝国人事异动 大明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做了三年中书省参知政事的胡惟庸惊讶地发现——帝国人事出现了异动.皇帝朱元璋以“广洋无所建白,久之”为由将右丞相汪广洋贬为广东行省参政,丞相一职暂时空缺.甚至春天已然过去,夏天也如火如荼地到来之时,朱元璋仍不明下红头文件,指定新的人选来主持中书省的工作.作为参知政事的胡惟庸一边干着中书省的实际工作,一边感慨帝国权力场的情境变得微妙起来.  相似文献   

13.
刘诚龙 《各界》2014,(9):3-3
朱元璋当上帝王后,参加过不少理论征文、诗歌大赛等,获奖无数,夺冠太多,也未免无趣:这是臣下们让着我的吗?老朱是雄猜之主,他有回还真想试出自己的斤两来。洪武八年八月七日,老朱宴请文武百官,说,今日秋高气爽,君臣都有好兴致,一起来作作诗如何?群臣自然都说好。老朱轻笑道:李白斗酒诗百篇,今日我们都来先斗酒,后作诗。  相似文献   

14.
不树私恩     
唐宝民 《党政论坛》2013,(24):45-45
公元717年的一天,唐玄宗带着官员到洛阳去,车队行驶到河南崤山峡谷时,发生了拥堵,堵得很严重,被堵的车马达几十里长。唐玄宗很生气,就下令将河南尹和知顿史免职了。宰相宋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就对唐玄宗说:“陛下,道路没修好,影响了陛下通行,他们的确有罪。  相似文献   

15.
政治棋子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好事连连,先被封为吴国公,后把老对手陈友谅逼进了死胡同,朱元璋大军一路打过去,陈友谅这棵大树还没倒,猢狲就散得差不多了.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个光辉时刻,老朱尤其想和人分享. 王袆来得正是时候. 他是金华守将胡大海的幕僚,来找朱元璋当然是公干:受胡大海委派来禀报公事.王袆和老朱也是旧相识:两年前,老朱攻下婺州时,为彰显纳贤姿态,遣使去请大才子王袆出山.两人商谈机密,筹谋天下,相见甚欢.只不过王袆要侍奉双亲,才没有紧跟老朱,而是暂时“被寄养”在胡大海处.  相似文献   

16.
古之帝王,临御万民,富有四海,为天下主,统治百姓,是其核心。洪武九年,朱元璋在总结了以往的治民经验时明确提出了君臣吏三者关系的观点:“自古天下之治乱,在于君臣能不能驭耳,君能驭臣以礼法,臣能驭吏以体上,故治由此始。若君不能  相似文献   

17.
三国魏文帝时,有个名叫田豫的官员,在北方边境地区做官.当时鲜卑族部落首领素利等人经常来田豫处作客,常常以牛马作为礼物赠送予他,每次田豫都将礼物悉数交公.素利以为,先前带的牛马之类礼物太显眼,田豫不便接收,后便改送金子.一次素利秘密带了许多金子,并要求田豫让左右人员回避一下.  相似文献   

18.
翻开一部中国历史,哪一代哪一朝都没有放下过倡廉治贪的旗帜.其间,最恨贪官、治贪最严的皇帝,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了.他起于草芥,深知元代恶政与贪官污吏的联系,当了皇帝后,治贪的决心便一日胜似一日.他说过这样的话:"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如今要平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蠹害百姓的,决不宽恕".于是,以严、酷、猛的手段,发起了一场"廉政风暴". 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各地府州县衙门外都可以看见两座很醒目的建筑:左面是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相承已久的"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  相似文献   

19.
<正>在2015年博鳌论坛上,楼继伟颠覆了许多海外人士对中国政府官员的认识。在他们看来,中国官员大部分都是含蓄内敛、说话不温不火的。在3月27日的"市政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最优选择"分论坛上,当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提到"重庆政府今年可以获得财政部帮忙发的债券200亿"时,一旁的楼继伟"不客气"地指出他的错误:"那是你们自己发的,不是  相似文献   

20.
黄波 《各界》2010,(4):72-74
在朱元璋晚年所编的特种刑法《大诰三编》中,记录了一个奇特的案子:医生王允坚私售毒药事发,朱元璋命他服下自己配制的毒药,待毒性发作,又要其交代解毒之方,用粪清掺凉水为他解毒,次日才枭首示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