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现实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长期艰苦的实践中开创性地提出了他的民众观。毛泽东民众观的内容:是否能够紧密联系群众就是判断党的好干部的根本标准;国家机关的工作就是确保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深入社会实际与人民大众相结合、为中国民众的利益而奋斗是中国青年成长的正确方向;中国的知识分子一方面要与工农民众融为一体才能克服自身弱点而发挥作用,一方面需承担带动民众知识化的历史重担;为民众服务是文艺工作的大方向,为此文艺工作者必须从立场和情感上贴近民众。  相似文献   

2.
张欣 《传承》2013,(8):60-61
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是人类迄今为止最文明、最进步、最科学的妇女观。是观察和处理妇女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广大妇女争取自我解放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历史进步性体现在六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意识到了妇女解放的重大作用,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理论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要求妇女要在经济上独立,劳动妇女自身也要联合和组织起来,在革命中得到自身的解放。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始终关心和重视党报党刊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党刊观。毛泽东不但亲手创办党刊,亲身指导办刊活动,亲自为党刊撰写文章,还热情地为党刊题词并对党刊工作者予以勉励。毛泽东党刊观内容体现在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坚持宣传党的中心工作、坚持群众路线、坚持调查研究、坚持优良文风。毛泽东党刊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刊学的理论基石。毛泽东的党刊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一脉相承,又充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  相似文献   

4.
在领导工作中要始终坚持邓小平的人民观张昌平一邓小平的人民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邓小平同志的人民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事业的出发点和目标、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且从社会...  相似文献   

5.
李理 《长白学刊》2001,(3):19-21
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体系建立在对科学的生产力内涵认识基础之上。对生产力内涵的认识至关重要,它涉及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认识,也涉及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度和执行。毛泽东对生产力内涵的认识存在着某些偏差。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出发,修正了毛泽东生产力观中的偏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力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体系建立在对科学的生产力内涵认识基础之上。对生产力内涵的认识至关重要,它涉及到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认识,也涉及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毛泽东对生产力内涵的认识存在着某些偏差。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出发,修正了毛泽东生产力观中的偏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力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7.
立场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民的立场.就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 毛泽东同志指出:“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办事,是共产党人在发展中处理各种问题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根本准则。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不仅十分关心和重视编辑出版工作,而且还身体力行从事过大量的编辑出版实践,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丰富深邃的编辑理论。笔者想就选题———编辑的生命线这一方面来对毛泽东的编辑理论作一初步探讨!一、选题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反映出一定的立场和思想性毛泽东曾为第一届全国新华书店会议题词“认真作好出版工作”。那么,出版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何在,编辑出版的龙头工作即选的第一要义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要求选题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毛泽东主编的几分刊物的宣言中充满了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他在《湘江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贯穿于不同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的一根主线,与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相辅相成、贯穿始终,随着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逐步成熟而不断完善。本文通过阐释毛泽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指导经济生产的方法和原则,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毛泽东研究经济问题和做经济决策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历史唯物主义眼光观之,毛泽东经济思想中的群众观,强调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宗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生产的主体,也是其它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五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作为共产党员的艺术家,“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48页)这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共产党员的艺术家,首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逐步确立了各自鲜明的政治观。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提出了政治的基本含义是从阶级斗争到人民内部的关系 ;邓小平又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 ,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最大的政治 ;江泽民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改革的重任 ,特别强调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政治观既有相互联系、相互关连的继承关系 ,又有相互区别、互相递进的发展关系 ,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理论观  相似文献   

12.
韦建平 《理论月刊》2002,(12):15-17
毛泽东和邓小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对生产力问题都曾进行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形成了各自的生产力观。毛泽东认为生产力是划分敌友的标准,也是革命成功的标准;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建设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技的进步就是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生产力观是对毛泽东生产力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民观,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杰出的理论建树。毛泽东是在中国农民的革命精神和伟大力量的吸引下,开始关注农民问题并形成自己的农民观的;毛泽东选择农村,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是对中国国情深刻认识的结果;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农民革命,是毛泽东的伟大创造。  相似文献   

14.
<正>张建平:人大一定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甘肃省兰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建平撰文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调研时说:"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把为民执政行权履职比喻成赶考,作为党领导下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由人民选举产生,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  相似文献   

15.
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首先是因为我们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始终关心和重视党报党刊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党刊观。邓小平不但亲手创办党刊,亲身指导办刊活动,亲自为党刊撰写文章,还热情地为党刊题词并对党刊工作者予以勉励。邓小平党刊观内容体现在:坚持强调党刊宣传的使命和任务是无条件宣传党的中心工作,强调党刊宣传中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文风,体现党的优秀作风。邓小平的党刊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一脉相承,同时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党刊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也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刊学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7.
朱金  王微 《人民论坛》2012,(36):234-235
公平效率观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坚持将公平和效率做到高度统一;邓小平则吸取了毛泽东的精华思想,在改革开放建设中更强调效率的作用。学术界应对毛泽东、邓小平的公平效率观进行比较分析,重新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邱荷 《桂海论丛》2011,27(4):80-84
毛泽东学习观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即学习的宗旨、原则、内容、态度、方法和目的。毛泽东的学习观对今天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有重要启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结合起来,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9.
知识点文本解读范式是围绕教材知识点,以知识内容的梳理、界定和阐释为主要任务的思维模式与实践框架。这种文本解读范式存在内容浅表、层次低位、形聚神散等问题,不利于学科育人目标实现。素养教学要求实现向大概念文本解读范式的转轨。为此,教师要在观念上转向,即课程知识观由认识论立场转向教育学立场,教学过程观由符号传递转向促进学生发展,教学价值观由知能取向转向素养取向;在实践中要形成"梳理知识点—提炼大概念—构筑大概念网"的路径,为学科育人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运动观是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来分析,毛泽东的运动观渊源于湖湘文化一脉相承的主动、求变的哲学精神,经过周敦颐、胡安国、胡宏到湖湘文化的集大成者王夫之对动静观的阐释和发挥,又通过谭嗣同、杨昌济的弘扬与传播,直接影响到青年毛泽东。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将运动观建立在矛盾论的基础之上,把唯物论的物质观和辩证法的运动观相结合,全面改造和发展了王夫之辩证法中的动静观,使之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